- 綠色發展: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研究
- 譚志雄
- 4813字
- 2021-09-28 16:05:26
第二節 長江流域自然資源稟賦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流域具有水系龐大、徑流豐沛、資源豐富等特點。長江以其龐大的河湖水系,獨特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強大的涵養水源、繁育生物、釋氧固碳、凈化環境功能,維護了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和生態安全;以其豐富的水土、森林、礦產、水能和航運資源,保障了國家的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
一 水資源概況
1.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水資源總量極為豐富,是中華民族的戰略水源地。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995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5%,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于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后者約為長江的60%。長江每年供水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保障了沿江4億人生活和生產用水需求,還通過南水北調惠澤華北、蘇北、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揚州江都和丹江口水庫分別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中線一期工程取水源頭區,規劃多年平均調水量分別為89億立方米、95億立方米。
2.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有所減少,但總量依舊富集。2018年,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9238.1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518.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3%,比上年減少11.9%;與2017年比較,6個水資源二級區增加,岷溶江增加幅度最大,為34.9%; 6個水資源二級區減少,減少幅度在20%以上的有漢江37.5%、宜昌至湖口31.2%、鄱陽湖水系29.5%、洞庭湖水系27.9%、宜賓至宜昌25.9%。2018年,長江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2383.6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4%。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237.5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215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重復計算量為12.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13.6萬立方米/平方公里,以鄱陽湖水系的18.4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最大,以金沙江石鼓以上的8.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最小。
3.供水量和用水量增加,農業、生活、生態環境用水量增多。2018年,長江流域總供水量為2071.7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1.9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2.1%。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94.4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6.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96.3%;地下水源供水量62.0億立方米,較上年減少5.4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3.0%;其他水源供水量15.3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0.4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0.7%。2018年,長江流域總用水量為2071.7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1.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995.1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8.0%;工業用水量722.0億立方米,較上年減少1.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4.9%;生活用水量328.3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5.8%;生態環境補水量26.3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2.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3%。
4.年平均降水量多年來幾乎保持不變。2018年,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086.3毫米,與多年平均值持平,同比減少3.2%。與2017年比較,岷淪江、太湖水系、金沙江石鼓以上、烏江、金沙江石鼓以下、嘉陵江、湖口以下干流增加21.5%—1.9%;漢江、宜昌至湖口、宜賓至宜昌、鄱陽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減少21.7%—8.3%。
此外,2018年長江流域入海水量為836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共計調出水量76.7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引水調出水量92.11億立方米,排水進入長江水量1.68億立方米,年凈調水量90.43億立方米。
二 生物資源概況
1.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渾然一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貌類型復雜,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川西河谷森林生態系統、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等是具有全球重大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41.3%,長江流域林木蓄積量占全國的1/4,河湖、水庫、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瀕危植物占全國總數的39.7%,淡水魚類占全國總數的33%,不僅有中華鱘、江豚、揚子鱷和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還有銀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是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主要林區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江西等地。用材林僅次于東北林區;經濟林則居全國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樹、柑橘、竹林等最為著稱。
2.擁有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群落、物種和數量在中國七大流域中多占首位。流域內已建立了約100處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最著名的保護區位于湖北神農架。古老珍稀的孑遺植物如水杉、銀杉、珙桐;碩果僅存的珍禽異獸如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朱鹮等馳名中外,多屬長江流域特有。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魚類400余種,魚類產量占我國淡水魚類產量70%左右;有淡水鯨類2種,浮游植物1200余種(屬),浮游動物753種(屬),底棲動物1008種(屬),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種。流域內分布有白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巖原鯉、長薄鰍等特有物種,以及“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
3.水生物多樣性降低。隨著長江流域長期圍湖造田、挖砂采石、交通航運及干支流部分已建、在建水電站等,壓縮了水生生物生存空間,導致水生生物棲息地破碎化。過度捕撈加劇漁業資源衰退,主要經濟魚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傮w而言,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正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流域內瀕危魚類已達92種,重點保護物種瀕危程度加劇,使得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工作迫在眉睫。例如,根據國家林業局統計,2018年長江江豚數量為1012頭,比20世紀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江豚的各級保護區僅有9處,雖然大幅下降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但處于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根據2017年冬天的監測,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洄游到葛洲壩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僅剩20余尾。
三 礦產資源概況
1.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地。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及能源礦產豐富,儲量大,部分礦種達中國乃至世界之最。流域內的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均為我國的礦產資源大省,礦產資源及其相關產業成為這些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全國11個大型錳礦、8大銅礦,長江流域分別占有5處、3處。在全國已探明的130種礦產中,長江流域有110余種,占全國的80%。各類礦產中儲量80%以上的有釩、鈦、汞、磷、螢石、芒硝、石棉等;占50%以上的有銅、鎢、銻、鉍、錳、高嶺土、天然氣等。湖南、江西的鎢礦,湖南的銻礦,湖北的磷礦,均居全國之首。
2.長江流域富集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石膏、磷礦、重晶石)以及硫、螢石等礦產資源。長江流域是我國黑色金屬(鐵、錳、鉻、鈦等)礦產的主要基地。位于長江上游的西昌、攀枝花地區是我國釩、鈦、磁鐵礦的主要礦產基地;湘、鄂、川、黔、滇、桂等省區的震旦系、泥盆系、二疊系地層中發育沉積型錳礦及其風化后形成的氧化錳礦,是我國冶金工業的主要礦源。長江流域的有色金屬礦產相對集中,儲量巨大,尤其是銻、鎢等礦種,礦產儲量約占全國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湖南、廣西、江西、貴州、云南等地。其中鎢礦在湘、贛兩省分別占全國總儲量的30%和22%;錫礦在桂、滇、湘3省區分別占31%、27%、10%;銻礦在湘、桂、黔3省區分別占28%、26%、17%。長江流域也是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我國的石膏礦產儲量居世界首位,國內四大石膏生產基地,長江流域就占有3處(湖北應城、江蘇南京、湖南邵東);我國的磷礦資源也居世界前列,儲量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的湖北、云南、貴州、湖南、四川5省,中國六大磷礦生產基地均位于長江流域地區(貴州開陽、云南昆明、湖北荊襄、四川金河、湖南瀏陽、江蘇錦屏);我國重晶石儲量大、質地優,是世界最大的重晶石生產國和出口國,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的貴州、湖南、陜南、甘南等地,其中僅貴州就占全國總儲量1/3左右。除此之外,長江流域的硫、耐火黏土、螢石也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貴陽一帶的高鋁耐火黏土為我國重要的耐火黏土礦產基地之一;湖南桃林為我國螢石的重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長江流域的石灰巖十分發育,成為我國最大的水泥灰巖礦產基地,我國水泥工業多年來一直居世界首位,至少有一半左右的水泥灰巖礦山基地集中在長江流域。長江流域也是我國花崗石、大理石、玻璃硅質原料及金剛石、寶玉石的重要礦產基地。
3.長江流域的能源礦產相對匱乏。煤礦儲量少,僅占全國的7.7%,主要集中于黔、川、滇、鄂、贛、湘等省。其分布層位集中在下石炭統(如湖南漣源、邵陽地區)、二疊系(如重慶—貴州盤縣、江西樂平—豐城、湖南耒陽—郴州、鄂東—皖南等地區)、上三疊統(如江西萍鄉等地)中。長江流域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南陽盆地和江漢盆地3個地區,現并入開采的有川中、川東、川西北、川東南、川西南等氣田和河南油田、江漢油田。除上述主要能源礦種外,長江流域的鈾礦、長江中下游的石煤、川西北若爾蓋地區的泥炭也是重要的能源礦產。
四 旅游資源概況
長江流域幅員廣大,歷史悠久,景觀紛呈,旅游資源富甲全國?,F已形成“一線七區”布局的旅游區?!耙痪€”指長江干流旅游線,“七區”指長江三角洲旅游區、皖南名山風景區、贛北贛西旅游區、鄂西北陜南旅游區、湘西湘北旅游區、重慶四川旅游區以及滇北黔北旅游區。
1.長江干流旅游線沿途景點密布。此線僅指重慶至上海一段,全長近2500公里,沿途不少城鎮都分布有許多風景點。如重慶的縉云山、南北溫泉,豐都的“鬼城”,忠縣的石寶寨,云陽的張飛廟,湖北宜昌的葛洲壩水利樞紐,當陽的玉泉寺,荊州的古城、赤壁,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彭澤的小孤山,鄱陽湖口的石鐘山,江蘇鎮江的“三山”,南通的狼山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都是具有多項旅游資源的風景區,長江三峽更是長江干流旅游線中山水風光最佳的旅游區。
2.長江三角洲旅游區以湖光水色、城市風光、古典園林、吳越文化遺跡為特色。主要包括杭州西湖、太湖風景名勝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鎮江、揚州、無錫、蘇州、常州、嘉興、宜興等中小城市。
3.皖南名山風景區是以黃山、九華山山地景觀為主,兼得園林、廟宇之趣的游覽區。黃山以懸崖峭壁、奇姿怪松、云海霧罩等自然風光聞名。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此外,還有貴池城東南的舟山和馬鞍山的采石磯等名勝古跡。
4.贛北贛西旅游區名山名城遍布,展現不同時代的人文景觀。包括鄱陽湖、廬山、井岡山、三清山等名山和南昌、景德鎮、九江等名城。廬山是我國諸多名山中開發較早的旅游避暑勝地。井岡山是中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三清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道教圣地。
5.鄂西北陜南旅游區主要分布在漢江流域,以擁有眾多文化遺址得名。湖北境內有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隨州曾侯乙墓遺址出土的戰國大型編鐘,鐘祥的明顯陵,襄樊的襄陽古城和古隆中,還有道教圣地武當山和神農架原始森林等;漢中地區有不少漢代和三國遺跡,如城固的張騫墓,漢中的古漢臺、拜將臺,勉縣的武侯墓、武侯祠,留壩的張良廟等。另外,旅游區中的古堰渠道和當代的丹江口水利樞紐也展示了另一番風光。
6.湘西湘北旅游區擁有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及革命紀念地。湘西旅游區主要有武陵三勝境——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湘北除了岳陽樓和洞庭湖上的君山外,長沙的岳麓山、橘子洲頭是毛澤東等人早期活動的紀念地。
7.重慶四川旅游區以川中、川東、川北及川西布局。川中以成都為中心,有都江堰、青城山、新都的市光寺、峨眉山、樂山大佛、岷江小三峽;川南有宜賓的翠屏山、瀘州城的忠山、珙縣眾多的懸棺、興文的“石林洞鄉”;川東以重慶為中心,周圍則以大足石刻最為著名;川北有廣元的千佛崖、川陜的古棧道、劍閣的劍門關、江油的李白故里;川西地區有中國衛星城——西昌、中國第一座冰川公園——貢嘎山。
8.滇北黔北旅游區主要在金沙江兩岸及昆明、貴陽、遵義等城市,擁有濃郁的民族風情。金沙江兩岸的深山峽谷有“動植物王國”之稱,是科學考察的重要地區;納西族名城麗江、瀘沽湖畔“女兒國”,更展示了特有的民族風情;滇池邊的昆明四季如春,名勝古跡很多;貴陽的地下公園、花溪是聞名的風景名勝地;貴州的多溶洞,還有中國革命紀念地遵義;云貴兩省聚居著較多的少數民族,濃郁的民俗風情也為游人增添了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