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研究
- 譚志雄
- 3787字
- 2021-09-28 16:05:25
第一節 長江流域基本概況總覽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第一大河,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最終于上海市崇明島附近匯入東海。長江干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長6300余公里,比黃河長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孫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長江支流多達數百條,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干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8.8%。長江流域呈現多階梯形地形,流經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該河段落差大,峽谷深,水流湍急,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長江干流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個省份。長江干流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該河段相對穩定,絕大部分地區為平原洼地和湖區,丘陵低矮而零散,長江流域水系如圖2.1所示。

圖2.1 長江流域水系
資料來源: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的《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06—2015)》。
一 長江流域人口分布概況
(1)長江流域人口眾多,但人口密度地域分布不均。長江流域19個省、市、自治區現有人口約9.7億人,約占全國的70%,其中城鎮人口約5.7億人,占流域內總人口的59.3%。流域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五個省市的人口總量約為3.1億人,流域中部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五個省份的人口總量約為3.3億人,流域西部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和廣西9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總量約為3.2億人。流域內人口稠密,平均人口密度超過539人/平方公里,特別是長江三角洲,人口密度達740人/平方公里,上海達3823人/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就長江流域的東中西部地區來看,人口密度分別為603人/平方公里、384人/平方公里和81人/平方公里。由此可見,從東到西人口密度呈階梯式下降,分布極為不均。以長江經濟帶為例,2018年長江經濟帶整體人口密度為290.58人/平方公里,超過全國人口密度144.84人/平方公里的一倍(見圖2.2[1])。同時,各省市人口密度從東到西分布極為不均,但是除了云南省人口密度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各省市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江蘇、浙江、安徽、重慶、湖南、湖北6個省市人口密度不僅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更是在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之上。

圖2.2 2018年全國及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人口密度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2019年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整理得到。
(2)長江流域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少數民族雖然占流域內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6%,但是流域內分布有50多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貴高原、青藏高原、川西、湘西和鄂西一帶。全流域共有14個民族自治州,32個民族自治縣,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中游較少,下游沒有。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中,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民族依次為: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瑤族、仡佬族、納西族、傈僳族、羌族,共13個民族,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依次為:蒙古族、魯族、滿族、壯族、傣族、水族、普米族,其中普米族剛過1萬人。長江下游地區及上游的陜西、中游的河南基本是漢族聚居地區,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8%以上,零星分布著回族、蒙古族、滿族和畬族。甘肅、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漢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96%,但在局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優勢,通天河以上則基本是藏族聚居區。
二 長江流域城市發展概況
就長江干流區域城市地理位置來說,東部江蘇、浙江2省及上海共有37個城市;中部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共有94個城市;西部四川、貴州、云南、陜西4省及重慶共有55個城市。目前,長江流域的城市空間結構格局表現為:長江以南城市數量多,沿江分布密集,下游三角洲的城市間聯系緊密,中游南北分布較平衡,上游呈點狀分布,城市規模兩頭比重大。
(1)長江流域宜賓以下的干支流兩岸是我國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地區。這部分區域工業興起較早,科學文化水平較高,科學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是我國智力和技術資源的集中區。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分別是長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四大經濟中心城市,并以長江為紐帶,組成了四大片城鎮體系和龐大的城鄉市場,帶動著流域經濟的發展。以市轄區人口劃分城市等級,位于長江口的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貿易港口,是市轄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重慶、成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汕頭、西安等是市轄區人口500萬至1000萬的巨大城市。長沙、鄭州、南昌、徐州、蘇州、淮安、深圳、佛山、南寧等是市轄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布更廣。可以發現,長江流域存在著城市規模等級不協調的問題,東部特大、大城市的數目較多,中小城市發育不充分、驅動能力低;而中西部地區特大、大城市數量則明顯不足。
(2)長江流域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2013年,長江經濟帶[2]城鎮約有5.82億人口,城鎮化率為53.02%; 2018年上游成渝經濟區、中游城市群、下游長三角地區“三大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占長江經濟帶比重達78.64%,常住人口占比達64.1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5%,與全國城鎮化進展保持同步狀態,且差值不斷減小,長江流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見圖2.3)。長江流域城市化進程較快,但存在區域間的差異。大部分省份城市化過程、速度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不多,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各省區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較大的差異性(見圖2.4)。例如,貴州、云南、江西、安徽等省經濟基礎較差,工業化水平不高,所以城市化水平也低。但是,在長江中、下游沿江一些地區,經濟發達的省市,如上海、江蘇、湖北等,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

圖2.3 2013—2018年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率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2014—2019年長江流域11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而得。

圖2.4 長江流域11省市2013—2018年城鎮化率
資料來源:根據2014—2019年長江流域11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而得。
三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概況
長江流域經濟帶歷經多年開發建設,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污染治理取得較大突破,生態環境制度和體系持續完善。但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仍未根本轉變,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
1.長江流域水質總體向好。2018年,長江流域全年期評價河長85842.9公里。水質為Ⅰ—Ⅱ類、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河長分別占評價河長的68.1%、20.1%、7.5%、2.0%、2.3%,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等。與2017年同比,水質劣于Ⅲ類水的河長比例下降了0.1%。同時,對長江流域61個湖泊共10833.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進行了水質評價,I—Ⅲ類水湖泊有6個,占評價湖泊個數的9.8%。水質為I—Ⅲ類、Ⅳ類、V類、劣V類的水面面積分別占評價面積的11.1%、73.3%、12.7%、2.9%。劣于Ⅲ類水標準的項目主要為總磷、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61個湖泊營養狀況評價顯示,中營養湖泊占13.1%,富營養湖泊占86.9%。與2017年同比,營養狀態好轉的湖泊占8.2%,營養狀態下降的湖泊占13.1%。
2.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初具成效。2018年,長江流域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大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力度,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04萬平方公里;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1.83萬個,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3119平方公里;對2.72萬個生產建設項目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21.22億元,查處水土流失違法案件1524起。4294個生產建設項目開展了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四川雅奢江錦屏一級水電站、桐子林水電站被水利部命名為生產建設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根據水利部2018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4.67萬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總面積的19.36%。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3年公布)相比,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3.79萬平方公里,減幅9.85%。
3.長江流域環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但治理投資力度不足。國際經驗表明,當污染治理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1.5%時才能基本控制環境污染,提高到2%—3%時才能改善環境質量。近年來,隨著污染排放形式加劇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升,長江經濟帶[3]各省市加大了對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2012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2855.2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3692.6億元,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在1%以上,基本控制環境污染(見圖2.5),但是治理投資力度仍顯不足,2012—2017年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呈波浪形變化,沒有加大治理投資力度,其中,安徽、江西、貴州三個省份環境污染治理力度略高于其他省份(見圖2.6)。

圖2.5 2012—2017年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2013—2018年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整理得到。

圖2.6 2012—2017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市統計年鑒相關統計數據整理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