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漢語非結構化人際沖突話語研究
- 李晗蕾
- 4888字
- 2021-09-28 15:52:21
三 2013—2019年的沖突話語研究
2013—2019年的沖突話語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一方面繼續(xù)對以往提出的研究議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運用新理論或新方法,對沖突話語研究領域中的基本問題(如沖突話語的定義等)和新問題(如網路沖突話語中的情感立場等)進行理論探索。此外,提出了漢語沖突話語研究本土化的問題。
從理論工具和研究議題上看,大多數(shù)研究仍以前期的人際和諧理論、人際關系理論為主體,研究不禮貌話語、語用取向、人際關系、視點站位、身份構建、語用效應等問題。同時,人情原則、情感立場、陌生人交際等全新的議題也開始出現(xiàn)。從研究方法上看,以語用學理論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研究仍然是主流,后現(xiàn)代話語分析、心理實驗等跨科學域的研究方法也開始運用,并在研究范式上提出了漢語語用學研究本土化的理論主張。從話語類型上看,沖突話語分析中常見的親子沖突話語、影視劇中的沖突話語仍有少量研究,典型的沖突話語如冒犯話語、挑釁話語、不禮貌話語的研究比前期數(shù)量增多,網絡沖突話語的研究逐漸增多并成為這一時期沖突話語研究的突出特點之一。
具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理論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總結。
(一)傳統(tǒng)問題的繼續(xù)研究
沖突話語的構成是2004年以來我國沖突話語研究中沒有間斷過的議題,研究者們大多對特定類型的沖突話語的三種話步及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描寫。2013—2019年的沖突話步研究,有的來自外語教學實踐,有的來自碩士學位論文。張彩麗(2013)運用話步理論,對大學英語教材課文中的家庭成員沖突對話進行分析。宋延媛(2013)以沖突話步理論為分析框架,描寫電視劇沖突話語的話步結構。徐念霞(2015)結合順應理論,對美劇《摩登家庭》五季中的親子沖突話語的話步及其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析。這一時期上述問題的研究數(shù)量明顯減少,研究者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不禮貌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熱點問題。
(二)熱點問題的持續(xù)研究
在2009—2012年的沖突話語研究中,不禮貌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語用取向問題、元語用問題以及身份建構問題開始成為研究的焦點。2012年以后研究者們仍然對這類問題予以關注。
關于不禮貌問題,研究者根據不同的理論視角和研究目的進行了研究。與以往的禮貌研究不同,陳芳(2015)研究規(guī)約化的、程式化的不禮貌,她以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的不禮貌話語為語料,從人際語用學理論出發(fā),對規(guī)約化不禮貌的回應策略、語用功能及其與權勢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馬寶鵬、沈叢(2015)以會話分析理論為框架,結合人際和諧理論,動態(tài)分析戲劇沖突話語的話步發(fā)展及其語用策略。賴小玉、冉永平(2018)對禮貌和不禮貌的最新研究成果——《Palgrave語言(不)禮貌手冊》進行了介紹和評論。《Palgrave語言(不)禮貌手冊》對日常交際、網絡交際、媒體交際中的禮貌和不禮貌研究進行了梳理,不僅呈現(xiàn)了前沿研究,也提供了權威指引。陳倩、冉永平(2018)對網絡語境下的不禮貌現(xiàn)象——網絡冒犯這一現(xiàn)實問題予以了關注,梳理了“網絡冒犯”的不同概念、網絡冒犯研究的范式和內容,概括了網絡冒犯的特點,也指出了網絡冒犯研究面對的困難。
關于人際關系和語用取向問題,研究者或以人際關系為分析框架研究具體的沖突話語,或從話語特征入手揭示人際關系和語用取向的問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比較新穎。宋延媛(2013)以夫妻關系、代際關系、同事關系和朋友關系為線索,比較不同人際關系下沖突話語的主要差異,指出身份和權勢是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王鋼(2015)對標示人際關系和語用距離的人稱指示語進行了分析,指出人稱指示語的視點選擇,可以體現(xiàn)一定的認知心理傾向,可以用于建構動態(tài)的交際身份。劉平(2017)介紹和評述了語用學研究的新視角——人際語用學。通過比較人際語用學和傳統(tǒng)語用學的不同,指出人際關系是語用學的研究對象,人際語用學對人際關系的研究使得語用學研究發(fā)生了關系轉向。同時指出,人際語用學應該發(fā)展和傳承傳統(tǒng)語用學。冉永平、黃旭(2019)梳理了“人際關系”的語用學研究,總結了“人際關系”研究的發(fā)展歷程,闡明了人際關系研究的重要意義,對未來的人際關系研究提出了建議——理論要有多學科基礎,方法要多樣化,語料收集要多渠道。冉永平、白晶(2017)對言語行為標記“好不好”的語用取向進行了研究,他們從人際語用學的角度指出“好不好”實際是后附異議標示語,它后附于表述句或祈使句之后,對它們的內容表示異議,其語用取向為“和諧—維護取向”或“和諧—挑戰(zhàn)取向”。
關于元語用問題,于金池(2016)對沖突話語的具體的元語用標示語——沖突性話語標記進行了人際語用功能的研究,劉平、劉會英(2018)結合社會—認知語用學的共知基礎理論,對陌生人交際中的四類元語用話語——施為類元語用話語、信息解釋類元語用話語、信源類元語用話語和評價類元語用話語進行分析,指出元語用話語的使用,可以激活當下意義,建構交際參與者的共知基礎,使它們彼此趨同,進而建立某種趨向的人際關系。
關于身份建構問題,王鋼(2015)認為人稱指示語是心理和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交際參與者通過人稱指示語的選擇和調整,可以縮短或擴大人際語用距離、凸顯人際關系,從而建構參與者期待的、不同趨向的身份類型。李成團、冉永平(2015)在總結人際語用學視角下身份建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身份建構的四個人際語用原則——社會建構主義原則、交互原則、站位原則和指示原則,指出人際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建構與人際關系、人際情態(tài)、人際評價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身份的建構應該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李成團、冉永平(2017)對電視節(jié)目《一虎一席談》的爭辯性會話進行了具體的身份建構研究,提出了身份建構的三個人際語用原則——指示原則、站位原則和交互原則,解釋了爭辯性會話中職業(yè)身份建構的方式,即通過人際關系的建構、人際情態(tài)的表達和人際關系的評價建構,爭辯會話參與者的職業(yè)身份建構得以實現(xiàn)。
(三)理論反思與理論創(chuàng)新
2013年以來,我國沖突話語研究在經過了快速發(fā)展階段以后,逐漸沉淀穩(wěn)定下來,在反思中探索創(chuàng)新研究之路,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省高校社科基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具有比較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在理論反思方面,以陳平(2017)和張結根(2017)的研究為代表。陳平(2017)對話語分析領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話語、話語單位、話語的結構、話語的意義、話語分析等進行梳理,同時對這些基本概念背后的理論背景、學術傳統(tǒng)、方法論等問題進行思考,強調如果缺乏對系統(tǒng)的全面了解,就很難對局部問題有深刻的認識。[17]張結根(2017)對沖突話語研究的基本問題(也是一個理論難題)——沖突話語的定義進行了理性的反思。他考察了40年來中外沖突話語研究文獻中的沖突話語定義,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圍繞著“意見差異”和“異議、爭論”等言語活動來界定沖突話語,他們認為沖突是源于意見、需求等的差異而產生的,沖突話語主要是反映這些“差異”的對抗性的話語序列。張結根認為,“認知上的差異”是產生沖突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產生沖突的最終決定因素在于交際主體怎樣處理這些差異,處理得不恰當,才會產生沖突?!皩剐浴辈粌H是認知上的差異,也包括否定的態(tài)度、干預的行為、負面的情緒,而情緒上的對抗性更加重要,它才是沖突話語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張結根給出其修正的沖突話語的定義:“沖突話語是話語交際主體在溝通彼此認知和行為差異時帶有消極態(tài)度和負面情緒的對抗性話語序列,表現(xiàn)為一連串諸如異議、反駁和指責等潛在面子威脅的話語。” [18]
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沖突話語的語言形式、交際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研究,另一類是關于沖突話語的理論框架、理論范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研究。
關于語言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研究,王渺渺(2013),于金池(2016),冉永平、白晶(2017)對沖突話語中的沖突性話語標記進行了研究,黃慧玲(2014)對網絡沖突話語中的情緒詞的心理功能進行了研究。王渺渺(2013)將沖突性話語標記分為四類——對比類話語標記、推理類話語標記、解釋類話語標記和認知約束類話語標記,然后考察了它們對語境的順應性。于金池(2016)把沖突性話語標記從大的方面分為兩類——直接否定類話語標記和間接否定類話語標記,在人際語用學的視角下,對它們標示元語用意識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冉永平、白晶(2017)對后附異議標記語“好不好”,先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描寫,然后分析在表述句和祈使句后所實施的言語行為,最后從人際語用學的角度分析它們的語用取向。黃慧玲(2014)使用語詞計量文本分析軟件LIWC對88個常用網絡情緒詞進行文本分析,并通過啟動范式心理實驗來考察網絡情緒詞的心理效應,實驗結果表明,網絡情緒詞不僅可以反映網民的心理,也可以影響網民的社會歸因判斷。這些研究,結合了語言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沖突話語中表現(xiàn)沖突的語言形式進行了描寫的、實證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嘗試。
關于交際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研究,黃理香(2013)對“不同意”話語或異見話語進行了研究,苗寧、杜冰研(2015)對挑釁話語進行了研究,劉平、劉會英(2018)對陌生人交際進行了研究。Disagreement可譯作“不同意”“不同意見”或“異議”,作為沖突話語的常見類型之一,以往我國沖突話語研究中較少研究此類話語。黃理香(2013)研究的是網絡多人互動語境下的冒犯性不同意話語,無論從交際語境看,還是從話語性質看,都不同于以往對沖突話語類型的研究。黃理香以網易新聞匿名評論為語料,在不禮貌理論視角下,對冒犯性不同意話語的語言手段、不禮貌類型及語用策略進行了研究。挑釁話語在我國沖突話語研究中,尚屬起步階段,苗寧、杜冰研(2015)以戲劇中的挑釁話語為語料,在人際關系管理理論和不禮貌理論框架下,對挑釁話語的類型和實現(xiàn)方式、語用取向以及面子管理進行了研究,指出挑釁話語通過抱怨、駁斥、質問、責罵、指令等言語行為實施了挑釁,體現(xiàn)了交際者的和諧—挑戰(zhàn)取向,威脅了對方的面子和社交權。劉平、劉會英(2018)第一次從陌生人交際語境入手研究元語用話語的關系管理功能。從社會—認知視角看,陌生人之間缺少共知基礎,但是陌生人之間可以通過元語用話語的使用,涌現(xiàn)共知基礎,調節(jié)人際關系,實現(xiàn)交際目的。元語用話語對人際關系的干預和監(jiān)控,有益于陌生人交際中的關系管理。此外,這一時期網絡沖突話語的研究顯著增多,如黃理香(2013)的網易新聞匿名評論研究,李青楊(2013)的天涯論壇話語研究,龔雙萍(2014)的新聞留言板跟帖類網評話語研究,都呈現(xiàn)了沖突話語的新形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議題。
關于理論框架和理論范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龔雙萍(2014)結合“沖突話語的情感立場理論”和“人際關系和諧管理模式”建構了一個用以解釋沖突性網評的語用框架,認為沖突性網評的話語意義是概念內容、人際/群際意義和情感立場三者互動的整體意義,由語言形式表達的概念內容隱含了面子威脅或社交權威脅,觸發(fā)了負面情感立場,影響了人際/群際關系管理的和諧取向,從而表現(xiàn)為話語沖突。龔雙萍用這個動態(tài)關系框架具體分析了釣魚島事件的沖突性新聞網評。冉永平、趙林森(2018)對當代西方學者提出的人際語用學中的“人際關系和諧管理模式”進行了反思,指出該模式致力于人際修辭的普遍解釋,忽略了文化因素對關系管理的影響,因此不能充分解釋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下的人情現(xiàn)象。他們提出了漢語文化語境下基于人情原則的和諧關系管理模式,以彌補人際語用學的不足?;谌饲樵瓌t的人際關系模式有兩大核心內容,即關系管理以人情為取向,語用互動以人情為原則。冉永平、趙林森對人際關系和諧管理模式的反思和修正,反映了我國學者對于西方理論本土化的追求。
上述國內沖突話語研究表明,從2004—2019年,我國學者在短短15年的時間里,不斷更新理論話語,拓展沖突話語研究的領域,使我國沖突話語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關于沖突話語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沖突和話語的關系、沖突話語解釋的整體框架、沖突話語的語料收集和處理、沖突話語研究的實踐意義等,尚需進一步探索。由沖突話語研究引申出的漢語文化語境下的人情語用學模式,正是在沖突話語研究中不斷反思、不斷探索的結果。沖突是個人、社會、文化、認知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通過沖突話語研究沖突現(xiàn)象,無論何時都是個人和社會應該關注的議題。為了使沖突話語研究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我們有必要對沖突話語研究進行反思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