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21世紀以來的人際沖突話語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外沖突話語的研究穩中有進,單一學科視角的沖突話語研究很少見到,多學科視角的研究十分普遍。這一時期沖突話語的研究有四個特點,即淡化“沖突”和“沖突話語”的界限、對不禮貌現象用不同的語用學理論進行研究、關注新興網絡沖突話語、探討人際沖突的概念化建構。

(一)淡化“沖突”和“沖突話語”的界限

由Schiffrin、Tannen和Hamilton三位學者主編的《話語分析手冊》(第一卷和第二卷)是21世紀最有影響的話語研究匯編。從時間范圍上看,《話語分析手冊》橫跨了1938—2015年的話語研究。從研究領域上看,《話語分析手冊》涉及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教育學、哲學、政治學、敘事學、文體學、副語言學、文學批評等眾多學術研究領域。從研究內容上看,《話語分析手冊》包括話語的語言學分析、話語分析的不同理論視角和方法論研究、話語分析在各種實踐領域的應用這三個分支領域的研究問題。總覽第一卷和第二卷《話語分析手冊》,我們發現二者在沖突和沖突話語研究上的共同特點是,重視“沖突”和“沖突話語”之間的依存關系,淡化二者之間的界限,把話語看作“構成沖突的型式”[4],對沖突的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沖突話語的類型和結構的研究。

(二)對不禮貌現象用不同的語用學理論進行研究

21世紀的話語研究擁有豐富的研究議題,沖突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議題之間仍然有比較大的交集,人際沖突研究逐漸成為語用學領域一個重要課題。隨著語用學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人際關系逐漸成為社會語用學、人際語用學、元語用學、關系管理理論、禮貌理論的關注焦點,許多學者對人際沖突話語中的不禮貌話語、冒犯話語、無禮話語、敏感關系敘述話語等不禮貌現象進行了研究。這些是21世紀人際沖突話語研究的顯著特點。

Spencer-Oatey(2002)、Bousfield & Locher(2008)、Limberg(2008)、Archer(2008)、Terkourafi(2008)、Locher & Graham(2010)、Watts(2010)、Bousfield(2010)、Culpeper(2011)、Kleinke & B?s(2015)在語用學的不同領域里對不禮貌現象進行了研究。

Spencer-Oatey(2002)從語言的“宏觀功能”[5]——關系管理功能出發,研究作為關系管理資源的禮貌語言和不禮貌語言的特點,指出判斷禮貌的標準是社會語境(如社會經驗、社會價值判斷等),敏感關系的言語事件蘊含著關系管理的模型,這個模型由面子和社交權力兩種成分構成。

Bousfield & Locher(2008)在回顧1991—2007年禮貌研究和不禮貌研究的歷史時指出,禮貌研究和不禮貌研究的發展很不平衡,進入21世紀以來,禮貌研究的發展幾乎呈指數級發展。但不禮貌研究的必要性是客觀存在的,從大量沖突話語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禮貌現象廣泛存在于不同社會語境中的人際互動,例如軍事訓練沖突話語、法庭沖突話語、家庭沖突話語、青少年沖突話語、醫患沖突話語、心理治療沖突話語等,這說明以不禮貌理論為框架分析社會互動是可行的。冒犯,是沖突話語中典型的不禮貌現象,Limberg(2008)通過對德國巡警在解決市民沖突過程中出現的言語威脅的研究,發現市民之間的言語威脅和警察在解決沖突時使用的言語威脅,在語言形式和非語言形式的使用上是不同的,這與說話人的身份、關系等社會因素相關。[6]言語威脅在有的語境下能夠有效解決沖突,是否冒犯或不禮貌,取決于交際者的感知和互動。根據Archer(2008)的文獻回顧,Culpeper(1998)認為,“不禮貌是一種惡化人際關系的型式”[7],許多“活動類型”(activity type)中都包含著高級別的沖突話語,如法庭中的進攻性話語。Archer以歷史法庭語境下的惡化言語為對象,運用不禮貌模型進行分析,指出在法庭語境下,惡化語言是一種法庭允許的操作策略。Terkourafi(2008)通過對不禮貌現象和無禮現象的比較研究,提出以合作原則為基礎的、執行理性路線的“面子工作”,可以產生不禮貌現象和無禮現象的全部行為,包括無私的合作行為和直接的沖突行為,據此可以把合作原則解釋為“根據建構面子的需要進行合作”[8],指出了建構統一的禮貌理論的研究方向。這些研究都是在禮貌理論的基礎上對不禮貌現象進行的延伸性的研究。

Locher & Graham(2010)、Watts(2010)和Bousfield(2010)則從人際語用學的角度探討了有關不禮貌的問題。Locher & Graham(2010)認為“語言使用”研究的歷史說明,語言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探討人際關系屬于語用學的問題。人際語用學是關于社會行動者之間動態的人際關系的理論,它可以借鑒傳播學、認知語言學對人際關系的解釋框架,研究禮貌和不禮貌的語言策略和話語實踐。[9]Watts(2010)指出,當代禮貌研究發生了轉向,從側重禮貌范疇的研究轉向側重禮貌實踐的研究。[10]這一轉變也影響了不禮貌的研究。不禮貌研究是人際語用學的分支領域,21世紀以來的十多年間,不禮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特別是2008年,出現了一批研究不禮貌現象的學術論著,并對不禮貌現象中的無禮現象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Bousfield(2010)在追溯不禮貌研究歷史時指出,不禮貌研究源于Lachenicht(1980)對惡化人際關系的語言的研究,這是第一次把不禮貌研究運用于現實生活。Bousfield還指出,早期不禮貌研究者Culpeper(1996)和Kienpointner(1997)對不禮貌現象和無禮現象的分析,也可以看作是“消極面子工作”,這是因為不禮貌現象是語用學和關系研究共同關注的對象,不禮貌現象也可以在權勢關系理論下進行研究。[11]

Culpeper(2011)從社會語用學的角度對不禮貌的定義、不禮貌的學科性質、不禮貌的元話語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關于不禮貌的定義,存在著較多分歧,Culpeper分析了以往眾多不禮貌的定義之后,將不禮貌重新定義為“對發生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行為的否定態度”[12]。關于不禮貌研究的學科歸屬,Culpeper認為,不禮貌研究是多學科研究,它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沖突研究、企業管理等學科或領域的角度進行研究,但不禮貌研究的主陣地是社會語用學,因為禮貌和不禮貌都屬于交際行為的范疇。不禮貌研究和沖突研究的關系十分密切。沖突研究有兩個分支領域,一個是人際沖突領域,一個是沖突話語領域,前者研究一般意義上的差異和不相容性,后者研究社會互動中的各種反對話語。當不禮貌現象中包括對他人的身份、價值、規范進行攻擊的行為時,就會產生不相容性,從而和沖突密切相關。Culpeper還指出了社會語用學的局限和不利,例如社會語用學和傳播學、互動語言學的學科界限不是十分明顯,又如不禮貌研究的相關數據很難獲得,特別是日常語境中自然發生的不禮貌話語的獲得更加困難。

Culpeper(2011)、Kleinke & B?s(2015)還對不禮貌的元語用問題進行了研究。Culpeper從語用學的元語言入手,指出“不禮貌”這個術語本身需要有一個“元語言學標簽”,例如,rudeness或serious acts of face threat等,被有的學者作為impoliteness的元語言學標簽。Culpeper則把impoliteness這個詞語本身用作它的元語言學標簽,用來指稱禮貌現象和不禮貌現象。元語言學標簽及其語義域,可用于語料庫的語義標注,利用語料庫可以對不禮貌現象的具體行為進行分析,例如對impolite和rude,對aggressive和abusive進行比較。在元語言學標簽的基礎上,Culpeper提出了不禮貌現象的“元語用評論”概念。元語用評論是一種元話語,它用元語言形式對不禮貌現象進行解釋。例如,Culpeper用over-politeness來解釋impoliteness。元話語關注的重點是規則,不禮貌現象的語用規則是由特定社會語境中的社會規范進行的元語用評論,Culpeper對不禮貌現象的元語用規則進行了研究,根據社會語境的不同將它們分為公共語境中的機構規則和私人語境中的常規規則。

Kleinke & B?s(2015)對“在線協商討論”(Online Discussion Fora)中的“群體間無禮行為”(Intergroup Rudeness)從元語用學的角度進行了研究。Kleinke & B?s認為,元交際是論壇話語用于協商規范和期待的論辯資源,“元語用言說”可用來評價參與者交際行為的適切性。根據Hubler & Bublitz(2007)、Tanskanen(2007)和Weder(2008)的研究,Kleinke & B?s(2015:58)提出了新的“元語用言說模式”,并采用四種變量對其進行語料庫標注。這四種變量是“目標”“功能”“語調”和“特征”,它們分別表示話語的指向、說話人的評價、說話的方式或情緒、語言表達特征。借助變量的組配模式,研究者可以比較不同類型的話語,例如,與在線論壇話語不同,討論版話語在“目標”上具有合作意識,在“語調”上具有明確的自我指導和避免爆發的方式。元語用模式也可以用來解釋現實社會的沖突行為。

(三)關注新興網絡沖突話語

當代語用學的不同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對于拓寬人際沖突領域里的冒犯話語、無禮話語、惡化話語、威脅話語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隨著網絡交際的發展,在線異見話語(online disagreements)、在線協商討論、討論板話語(board discussions)中的沖突問題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Langlotz & Locher(2012)、Kleinke & B?s(2015)分別對在線異見話語的情緒立場及其傳達方式、在線協商討論中的群體間沖突及其元語用學進行了研究。Langlotz & Locher研究的在線異見話語,是在MailOnline網站收集的120個英語網帖,他們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關系工作框架下對120個網帖的情緒立場的表達進行了研究。異見沖突話語和負面情緒反應密切相關,這種負面情緒是交際者感覺被冒犯或無禮對待時產生的。網帖發送者的負面情緒立場是通過概念意義、關系意義、情感意義的動態互動實現的。Kleinke & B?s研究的網絡沖突話語是群體間沖突話語,但群體內部成員之間、不同群體的成員之間也存在人際互動,因而也涉及了人際沖突話語的研究。Kleinke & B?s研究網絡沖突話語的方法值得注意,即運用元語用學概念建構網絡“群體間無禮行為”。這種從整體上建構沖突行為的理論意識,早在Barki & Hartwick(2004)的研究中就已比較突出。

(四)探討人際沖突的概念化建構

Barki & Hartwick(2004)考察了ABI/INFORM數據庫1990—2003年的人際沖突文獻,對各種“人際沖突”定義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發現眾多人際沖突定義都忽略了研究者視角和交際者視角的區別。“人際沖突”術語在定義方式上的不同,其實反映的是研究視角的不同,許多“人際沖突”的定義,對于交際者如何感知人際沖突以及人際沖突是如何被研究者概念化的,缺少解釋。Barki & Hartwick認為,人際沖突是動態的過程,對人際沖突行為的描述應該結構化、概念化,應該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去研究人際沖突的一般屬性,從而建立人際沖突的“類型學”。他們提出,“不同意見”(disagreement)、“負面情緒”和“干預”是人際沖突的三種一般屬性。在具體的語境中,三種屬性的強度和結合方式有所不同,根據這些情況,可以劃分出七種人際沖突——認知沖突、任務沖突、過程沖突、情感沖突、情緒沖突、關系沖突和人的沖突。

Barki & Hartwick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因素建構了人際沖突的概念化結構,這個理論模型可以用于分析交際者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下是如何感知和推進沖突的——有時交際者感知的是不同意見,有時交際者感知的是負面情緒,有時交際者感知的是行為干預,有時則是這些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的不同結合,可以使各種潛在的沖突顯化或結束,因而,人際沖突的概念化結構模型也適用于人際沖突管理的研究。

上述20世紀中期以來的國外沖突話語研究,在沖突話語類型、沖突話語結構、沖突話語策略等方面開啟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議題,對后續研究具有奠基的作用。隨著沖突話語研究在各個實踐領域的發展,21世紀的沖突話語研究仍然面臨一些有待解決的基本問題和新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扶余县| 榆林市| 湟中县| 海口市| 新丰县| 龙川县| 黄陵县| 潜山县| 喀什市| 平遥县| 兰考县| 西安市| 万源市| 化州市| 民勤县| 白山市| 井研县| 乐平市| 兰西县| 卢氏县| 赞皇县| 红桥区| 广德县| 左云县| 翁牛特旗| 南开区| 日照市| 清水河县| 通榆县| 邳州市| 无极县| 甘泉县| 德昌县| 格尔木市| 肃北| 德保县| 南木林县| 衡阳县| 会理县|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