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修辭結構理論對英語語篇修辭的解釋力

修辭結構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由南加州大學(USC)信息科學研究所(ISI)的研究人員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克里斯琴·馬西森等人創立的。他們致力于描寫書面語篇,對自然語言生成感興趣,把語篇作為一種通信媒介的本質,并致力于開發語篇修辭結構理論。他們把這個理論稱為修辭結構理論,因為該理論既可以是一種分析工具,又可以是語篇生成工具,為描述語篇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修辭關系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

(一)修辭結構理論

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等在修辭結構理論建構過程中,分析了400多篇語篇,語篇長度從一段到數頁不等,語篇體裁包括行政備忘錄、私人信件、讀者來信、廣告、《美國科學》論文和摘要、報刊文章、公告、啟事、旅游手冊、食譜等類型,其最初范圍是書面獨白語篇,后面延伸到對話語篇和互動語篇等各類語篇。他們從小句的語義關系開始,逐步延伸到各種長度的自然段落和完整的語篇。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語篇結構中許多現象都涉及語篇的各個部分,無論是小句還是更大的語篇單元之間都是由一些為數不多、重復出現的修辭關系連接的。這些修辭關系有時由一些顯性的話語標記語連接,而有時則完全是隱含的。這一重大發現啟發了他們關于研究語篇結構的一整套設想,以及體現和驗證這些設想的修辭結構理論機制。

修辭結構理論是關于自然語篇組織結構方面的一套描寫理論,也是一套描寫自然語篇有效的語言方法。它提出有關交際、語義,特別是語篇連貫問題,描寫語篇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如何安排、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語篇,重點研究語篇的修辭結構。修辭結構理論認為,語篇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都源于其功能性,故從功能角度研究小句與小句之間的關系。“修辭結構理論旨在描寫那些使得語篇成為人類交際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能和結構”[44],能識別語篇中的層次結構,從功能方面描述語篇組成部分的關系,確定關系的過渡點和結構段關聯程度,為語篇結構提供全面分析,而不是選擇性評論。同時該理論不局限語篇大小,能用于長度不一的各種語篇,因此自從創立就受到學界的熱烈關注。

(二)語篇結構基本設想

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等人對語篇結構的觀察產生了修辭結構理論一些基本設想。修辭結構理論關于語篇結構的基本設想主要包括以下九點[45]

1.組織性(Organization)

語篇是由各具重要功能的部分構成:各組成部分是構成要素,兩個基本語篇單元按一定關系模式組成較大的部分,較大的部分和另一個較大部分形成更大的部分,直至組成整個語篇。因此,語篇結構是層次結構。

2.整體性和連貫性(Unity and Coherence)

一段話語或文字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語篇,其各個組成部分必須有機地結合,才能形成語篇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學者對語篇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特征沒有異議,但對其來源看法卻不盡相同。

3.功能性(Function)

語篇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都來源于其內在功能。一個語篇之所以能產生整體性與連貫性的效果,是因為語篇的所有組成部分都直接或間接服務于寫作目的,例如達到某一種效果。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整體性與連貫性來自語篇特定的主題表達方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對語篇中的某種特征的重復提及等;也有一些學者將其歸結為更抽象的語義模式,如上下義關系和轉喻等。

4.層次性(Hierarchy)

修辭結構理論認為整個語篇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線性串在一起,而是有層次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語義關系。修辭結構理論沒有細化語篇各個部分的構成原則,認為語篇層次性假設與其他語篇結構假設不同——語篇結構是由模式鄰接構成,或是由小句或語義命題線性組成。因此,語篇結構不是線性結構,而是層次結構。

修辭結構理論認為一個語篇具有以下層次特點:(1)兩個小句之間的修辭關系是最低層次的語篇單元,然后多個小句與多個小句之間的修辭關系組成高一層次的語篇單元,較大語篇單元與另一較大語篇單元之間的修辭關系構成更高層次的語篇單元,最后再由更大的語篇單元之間的修辭關系組成整個語篇。(2)每個語篇的層次數量是可變的,層次數量是由語篇基本單元的修辭關系的復雜程度決定的。一般說來,語篇基本單元的語義關系越復雜,層次就越多。

5.層次的同一性(Homogeneity of Hierarchy)

層次的同一性可采用相同的功能描寫語篇結構的每一個層次。

修辭結構理論區分三種語篇結構:整體結構(由題材或類型特征所決定的相對固定的結構)(Holistic Structure)、句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和關系結構(Relational Structure)。整體結構是源于文本體裁(Genre)或多樣性結構。例如書信的格式和結尾的署名如“Sincerely”,或“Yours”。關系結構是表達連貫、連續文本組織的結構,例如書信正文的內部構成和附注。句法結構描述英語語法的形式化,把語法看成生成無限句子的有限規則系統。修辭結構理論描寫語篇的關系結構,以及與整體結構、句法結構的交互影響,而不對整體結構和句法結構作具體描寫和分析。在關系結構中,修辭結構理論認為其內部具有同一性,語篇結構從小句連接到語篇的所有層次結構共用一套相同的關系模式。關系結構模式不因結構層次的改變而變化,可采用同一功能描寫語篇結構的每一個層次,但其頻數會隨其層次規模、題材和其他因素的改變而不同。因此,關系結構和整體結構要素之間沒有約定俗成的模式。

6.關系組合性(Relational Composition)

修辭結構理論認為每種語言的語篇都有一套語義關系,但其數量不一。這些語義關系可以從功能上加以描述,旨在反映作者目的、作者對讀者情況的設想、作者組織和呈現其概念和內容的選擇。其中某些修辭關系的頻數很高,而某些修辭關系則很少使用。多語句語篇中主要的結構模式是關系結構,即一套為數不多的關系模式按照遞歸性原則將基本語篇單元相互連接形成更大的語篇單元,較大的語篇單元與另一較大語篇單元形成更高層次的語篇單元,直至形成整個語篇。研究者采用不同的關系組合假設:一種假設認為語篇結構模式是成分范疇的模式(類似于某些語法機制);另一種假設認為語篇結構模式是由語義確定的,其結構模式必然是主題模式,例如時間鏈或因果鏈。值得注意的是,修辭結構理論認為并不是所有的結構都是關系結構,也不是所有的關系結構不包括語義結構,但關系結構是語篇修辭結構中最主要的模式。

7.關系不對稱性(Asymmetry of Relations)

不對稱性在語篇的關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語篇修辭結構中絕大多數關系結構是不對稱的,其最常見關系稱之為“核心”(Nucleus)——“衛星”(Satellite)關系。這類關系之所以不對稱,是因為關系結構中一個成員位置更中心(核心),而另一個更邊緣化(衛星)。此外,某一個關系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將和其他核心部分有功能相似性。約瑟夫·格萊姆斯、泰恩·范迪克等也認識到關系結構的不對稱性。

8.關系本質(Nature of Relations)

本質上,語篇結構的修辭關系是功能關系,而不是形式關系,兩者都可從其產生的不同效果類型(如作者目的等)進行描寫。描寫的視角可以從語篇作者的交際目的,作者對讀者情況的設想等。一篇語篇的關系結構反映了作者對語篇的關系結構類型和其表現形式的選擇,故語篇關系結構是修辭的。語篇的關系結構是語篇深層結構的抽象關系,但這些抽象的關系結構由表層的語句或段落來實現。但嚴格地講,語篇的關系結構不是語篇表層結構關系的體現,并不存在于構成語篇的表層語句或段落之間。但表層語句或段落的序列實現了其抽象體,即表達了作者的“意義”和“目的”,故修辭結構理論是一套“未現實化”(Pre-realizational)的理論,因為它研究的是抽象體的結構關系模式,如“意義”和“目的”等,而不分析關系結構在表層結構的實現方式。有時為方便起見,人們在具體分析過程中不太區別現實體和抽象體,甚至用現實體替代抽象體,但是兩者的區別卻始終存在。

9.關系數量(Number of Relations)

語篇的關系結構種類和數量在原則上是不確定的,不同語篇結構中可能會出現新的修辭關系類型。但在實際應用中,新的修辭關系產生的頻數是相當低的,尤其使用罕見或未知修辭關系的頻數也極低,絕大多數語篇是由一小部分再現率極高的常用修辭關系構成。換言之,應用為數有限的修辭關系就可分析一種語言的大部分語篇。一些學者從修辭結構理論視角研究一些語言學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論證了修辭結構理論設想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1)修辭結構理論為含有明確話語標記語(詞匯、語法標記)和無明確話語標記語的隱含修辭關系的描寫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修辭結構理論為關聯詞語的意義、無明確話語標記語的修辭關系等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框架。例如克里斯琴·馬西森、桑德拉·湯普森研究了小句組合的規則[46]

(2)修辭結構理論可用于各種類型語篇的結構分析。例如芭芭拉·福克斯將該理論應用于分析英語說明文語篇中名詞短語和代詞的選擇[47]

(3)修辭結構理論為對比修辭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崔松仁運用該理論對英漢作文語篇的結構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48]

(4)修辭結構理論也適合敘事語篇的分析。洛林·庫姆普夫研究了日語和西班牙語學習者中介語語篇修辭特征的異同,發現修辭結構理論有利于描寫、分析這些學習者產生的敘事語篇的句法和修辭特征[49]

(5)修辭結構理論為無明確話語標記語的隱含修辭關系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這些隱含的修辭關系是在語篇解讀過程中從語篇結構推斷出的關系命題。威廉·曼、克里斯琴·馬西森、桑德拉·湯普森認為語篇的連貫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隱含的關系命題,因此修辭結構理論對語篇的連貫性研究很有幫助[50]

(三)修辭結構理論術語與描寫機制

修辭結構理論有一套適用于修辭結構理論的專門術語,其意義特殊,因此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是理解和運用修辭結構理論的關鍵。下面是一部分修辭結構理論重要術語的定義。

1.結構段(Text Span)和關系(Relation)

結構段和關系是修辭結構理論中重要的兩個術語。結構段是語篇不間斷的線性區間[51],是語篇結構中任何具有結構、語義和功能完整的片段[52]。在一般情況下,一個結構段不會被另一個結構段中斷,但從功能方面而非嚴格的書寫要求來講,結構段的確定允許跨越不同結構段。篇位(Unit)是實現結構段最基本的表層語篇單元。在修辭結構理論中,篇位是不確定的:原則上篇位可大可小,可以是典型的詞語單位,也可以是整個段落甚至更大的篇位,研究者根據自己目的確定分析單位。

關系是指兩個非重疊的文本結構段之間的關系[53]。兩個獨立的結構段根據所在修辭關系中的中心或輔助地位,可分為“核心結構段”(用N表示)和“衛星結構段”(用S表示)。其判斷標準包括個人對修辭關系的識別和判斷,判斷哪個目標更接近作者目的。核心結構段表達了更為重要的內容,體現作者目的;而衛星結構段實現補充或輔助目標。兩者關系是非對稱的,例如A是B的證據,那么B就不是A的證據。核心結構段是獨立于衛星結構段而又能被讀者理解的片段,但反之則不成立。我們可以采取刪除方法,檢查剩下結構段對文本結構的影響,從而區別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在語篇功能上的差異。如果刪除核心結構段,剩余的衛星結構段是不連貫的,表達的意義不明顯,讀者也難以理解語篇的中心信息。但如果只刪除衛星結構段,核心結構段構成的語篇仍是連貫的,也包含原文核心信息,更類似原文本的概要。我們以ISI公司電子公告板文本為例:

例(1)[(1)The new Tech Report abstracts are now in the journal area of the library near the abridged dictionary.]

[(2)Please sign your name by any that you would be interested in seeing.]

[(3)Last day for sign ups-31 May.]

[]表示語篇單元界限,(1)的數字表示語篇單元數量,下同。

例(1)由三個篇位構成,篇位(1)是核心結構段,介紹新技術報告摘要現已在圖書館期刊區(節本字典旁邊)上架;而篇位(2)和(3)是衛星結構段,提供了簽名和截止日期等信息。如果刪除核心結構段(1),在衛星結構段(2)和(3)構成的語篇中,除了回指問題,讀者不能辨別作者目的,語義也令人費解。同時,沒有最重要的篇位(1),該語篇也就不能稱為公告語篇了。相反,若刪除篇位(2)和(3),讀者仍能從篇位(1)合理推斷語篇內容和作者目的。因此,刪除核心結構段后,讀者無法從衛星結構段獲知語篇核心信息和作者目的,但衛星結構段的省略對只有核心結構段的語篇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2.關系定義(Relation Definition)

在修辭結構理論分析中,分析者(Analyst)是從作者角度對語篇修辭關系做出判斷和分析的人,其判斷是基于語篇而不是對讀者的直接了解,因此這些判斷只可能是“合理的”,而不是“確定無疑的”。分析者有時必須超越語篇的字面意思來判斷語篇的結構段功能,進而根據關系定義來確定修辭關系。關系定義是確定兩個獨立結構段之間修辭關系的依據和標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1)限制條件(Constraint):包括核心結構段的限制條件、衛星結構段的限制條件、核心結構段—衛星結構段聯合的限制條件;(2)效果(Effect):解釋作者使用某修辭關系預期達到的效果及效果位置(Locus of Effect)。效果位置包括單獨的核心結構段或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的組合[54]。關系定義詳細規定了分析者在分析語篇關系結構時必須做出的各種具體分析和判斷。由一個核心結構段和一個衛星結構段構成的修辭關系為核心—衛星關系,而由兩個或多個核心結構段構成的修辭關系為多核心關系。

3.圖式(Schema)

圖式是簡單的預定義模式,詳述語篇基本部分如何結合形成更大部分,直至整個語篇[55]。因此,圖式是一個語篇結構成分的安排,是一組抽象的慣例模式,包括結構段之間關系模式的細化以及某些結構段(核心結構段)和整個語篇關系及關聯的細化模式。根據修辭結構理論,圖式能夠細化語篇結構段共現的某種方式。原則上,圖式的組成成分可以按任意順序排列,仍然是那個圖式的實例。因此,圖式不編碼結構段的排列順序,但在實際分析過程中,我們把圖式成分按順序排列是為了反映語篇的對應跨度。修辭結構理論就是一套抽象的慣例,可以是獨立或包含特定修辭關系定義的慣例。修辭結構理論是從關系上定義圖式,詳述結構段在語篇中的共存方式。修辭結構理論表示修辭關系所連接的語篇結構段的范圍,以及修辭關系的轉折點。圖式根據應用條件來確定語篇可能存在的修辭關系。修辭結構理論確定了五種圖式,如圖1-3所示。

圖1-3 修辭結構理論五種圖式類型

在圖1-3中,下面橫線表示具體的結構段范圍,直線代表核心結構段所處位置,弧線代表結構段之間的修辭關系。在衛星—核心關系中,箭頭由衛星結構段指向核心結構段;在多核心關系中,弧線不帶箭頭。圖中未提到的所有衛星—核心關系都遵照環境關系(Circumstance)這種關系模式。這些圖式名稱和對應的關系名稱相同,絕大多數圖式和圖式應用遵循這個簡單的圖式模式,用為數不多的關系圖式就可分析同種語言的大部分語篇結構模式。因此,語篇結構(Text Structure)是由小到大的結構段的修辭關系構成的宏觀系統。

4.圖式應用(Schema Application)

語篇結構中出現的實際圖式并不總是和定義的圖式相一致,可能存在某些差異。其中,結構段順序、可選關系和重復關系等三個限制條件確保圖式更好地運用于各種語篇。

結構段順序:關系圖式不限制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的順序。

可選關系:在多種關系圖式中,所有單個修辭關系都是可選的,但至少存在某個修辭關系。

重復關系:修辭關系作為圖式一部分,一個語篇可多次運用該修辭關系和關系圖式。

因此,關系定義確定了語篇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特定關系,而圖式確定一個語篇結構段和其他結構段之間的關系模式,圖式應用規則確定了圖式的實例化方法。

5.修辭關系分類與定義

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在1988年發表的論文《修辭結構理論:走向語篇組織的功能理論》(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Towards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中對大量真實語篇結構段之間的修辭關系進行詳盡描寫和分類,總結出23種修辭關系(見下表1-1)。它們可按照修辭關系的某種相似性標準分成多個小類。同一小類的修辭關系共享某些共同特征,而在其他方面存在細微區別。

表1-1 修辭關系一覽

續表

單核關系是不對稱修辭關系,即衛星—核心關系,其效果位置在其單獨的核心結構段或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的組合。多核心關系是指一個語篇含有多個結構段,而各個結構段在語義、功能上都是平等的,都是核心結構段,例如對比關系(Contrast)總有兩個核心結構段;序列關系(Sequence)和聯合關系(Joint)都含有數量不確定的多核心結構段。例如,證據關系(Evidence)和證明關系(Justify)形成一個小類,都旨在增加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積極態度。在證據關系(Evidence)中,衛星結構段旨在提高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相信程度;而證明關系(Justify)的衛星結構段旨在增加讀者接受核心結構段中作者觀點的傾向。

證據關系(Evidence)定義


1.限制條件

(1)核心結構段的限制條件: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可信度可能不足。

(2)衛星結構段的限制條件:讀者相信衛星結構段內容是正確的。

(3)核心結構段—衛星結構段聯合的限制條件:讀者對衛星結構段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其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相信度。

2.效果

(1)增加了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可信度。

(2)效果位置:核心結構段。


證據關系(Evidence)連接的兩個獨立的結構段中,核心結構段陳述作者觀點,衛星結構段為其觀點提供相關的證據支持。作者使用證據關系(Evidence)旨在增加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相信程度。

例(2)[(1)The program as published for calendar year 1980 really works.] [(2)In only a few minutes,I entered all the figures from my 1980 tax returns and got a result which agreed with my hand calculations to the penny.][56]

例(2)由兩個結構段構成,其中結構段(1)是核心結構段,陳述了作者觀點——1980年公布的方案確實有效;結構段(2)是衛星結構段,為核心結構段的內容提供證據——我把1980年報稅表的所有數字都輸入該系統,得出的結果與我手上計算到便士的數據相符,提高了讀者對作者觀點的相信程度,因此構成證據關系(Evidence)。

證明關系(Justify)定義


1.限制條件

衛星結構段的限制條件:無。

核心結構段的限制條件:無。

衛星結構段—核心結構段聯合的限制條件:讀者對衛星結構段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接受作者有理由提出核心結構段。

2.效果

(1)讀者更傾向相信核心結構段內容是有理有據的。

(2)效果位置:核心結構段。


例(3)[(1)I’m Officer Krupke.]

[(2)You are under arrest.][57]

例(3)由兩個結構段構成,其中結構段(2)是核心結構段,解釋作者實施了逮捕對方的行為,衛星結構段(1)解釋了其理由(我是警官,我有權利逮捕你),因此構成證明關系(Justify)。

后來威廉·曼等人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將修辭關系歸入不同的類別,主要分為以下4種。

(1)按單核—多核心關系標準分類

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在1989年發表的論文《修辭結構理論與語篇分析》中,根據語篇結構中修辭關系的核心數量,把關系劃分為衛星—核心關系和多核心關系兩類。

表1-2 基于核心數量的修辭關系分類

續表

如表1-2所示,衛星—核心關系就是單核修辭關系。在此類關系中,一個結構段是核心結構段,在其所處的單核關系中位于核心地位。另一個結構段是衛星結構段,在其單核關系中位于衛星地位。例如環境關系(Circumstance)中,衛星結構段為核心結構段的內容提供環境背景知識。多核心關系含有兩個或多個核心結構段,而每個結構段在語義、語篇功能上是平等的,都是核心單元,例如序列關系(Sequence)包括不確定的多個核心結構段,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2)按結構段順序分類

威廉·曼和桑德拉·湯普森根據結構段出現順序的傾向性,把結構關系分為衛星結構段在核心結構段之前和核心結構段在衛星結構段之前兩類,如表1-3所示。

表1-3 基于結構段出現順序的修辭關系分類

表1-3展示了一些修辭關系中規范的、無標記的、最常見的順序,而其他修辭關系可能沒有規范順序。我們還觀察到如果自然語篇從無規范順序轉變為規范順序,語篇質量會增加,通常語篇效果也會增加。但反之則不然,例如在背景關系(Background)中,如果把衛星結構段放在核心結構段之后,讀者就會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產生困惑,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3)按作者目標分類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泰恩·范迪克(1977、1988)、芭芭拉·福克斯(1987)等從語義和語用角度對主題事件(Subject Manner)和表述(Presentation)進行了區分。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則根據語篇對讀者所產生的關系效果,把修辭關系分為主題事件類和表述類關系[58](表1-4)。

表1-4 基于主題—表述的修辭關系分類

主題事件關系只涉及語篇結構段之間的內容,旨在使讀者識別語篇內容,例如詳述關系(Elaboration)提供額外的附加信息,旨在使讀者充分了解核心結構段內容的詳細信息。表述類關系旨在增加讀者某種傾向性,對讀者產生某種影響,比如增加讀者的接受意愿或積極關注,使讀者相信和接受核心結構段表達的內容。例如讓步關系(Concession)通過兩個結構段內容的不兼容性,讓讀者意識到這種不兼容性,增加讀者對核心結構段內容的積極關注和肯定態度。

(4)按效果位置分類

威廉·曼、克里斯琴·馬西森根據韓禮德系統語言學中元語言三大功能,把修辭關系根據語言元功能和其關系效果位置分為概念關系和人際關系兩類[59](見表1-5)。

表1-5 基于元語言功能的修辭關系分類

從元語言功能來看,概念關系表達了參與者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旨在向讀者傳達結構段所表達的內容。而人際元功能包括言語功能和言語行為功能,作者表達了語篇概念信息的個人立場。很多人際關系支持特定類型的言語功能,例如證據關系(Evidence)、對照關系(Antithesis)和讓步關系(Concession)都可以看作是對斷言等一類言語的輔助。使能關系(Enablement)和動機關系(Motivation)可以看作是各種請求和提供,為語篇引導讀者從事某種活動提供趨勢支持;背景關系(Background)和證明關系(Justify)不指向特定類型的語言功能,而支持任何類型的言語功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或接受核心結構段內容或某些傾向性。

在概念關系上,效果位置是核心結構段加衛星結構段,旨在呈現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之間存在的那種關系,而不僅僅實現核心結構段的功能。其預期效果是讓讀者意識到一些事實或情況。例如解答關系(Solutionhood)是讓讀者意識到核心結構段呈現的內容是衛星結構段中提出問題的答案,詳述關系(Elaboration)和序列關系(Sequence)是讓讀者知道一些特殊的事實和關系。而在人際關系上,效果位置在核心結構段,其預期效果是增加讀者積極關注核心結構段呈現的情況,例如增加讀者可信度、執行行動意愿、同意該行動等。背景關系(Background)旨在增加讀者理解核心結構段的內容,使能關系(Enablement)旨在增加讀者從事核心結構段預期行為的能力。

6.結構分析和結構圖示

語篇修辭結構分析的第一步是將整個語篇切分成若干篇位。威廉·曼、桑德拉·湯普森從篇位的功能完整性出發,把小句作為基本篇位,但他們認為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等都不是獨立的篇位,而是其主句的一部分。篇位通常位于關系結構和句法結構所共享的語篇邊界區域。更大的篇位可用于其他各種用途,例如分析較大語篇的整體結構。語篇的結構分析是一組圖式應用,應滿足下列限制:

(1)完整性(Completeness):關系結構分析包括一套圖式,能運用到構成整個語篇的一系列結構段。

(2)連通性(Connectedness):在具體關系結構分析中,除了整個語篇能作為一個結構段,每個結構段也可以是一個圖式應用的最小單位或組成部分。

(3)獨特性(Uniqueness):每個圖式應用都包含一組不同的結構段,并且在這個多修辭關系圖式中,每個關系適用于不同的結構段集。

(4)鄰接性(Adjacency):每個圖式應用的結構段構成一個結構段。

值得注意的是,修辭結構理論認為前三種限制已滿足語篇結構的修辭關系樹形圖分析。第二步是確定核心結構段和關系。方法可以是自上而下(The Top Down)(逐漸細化),也可以是自下而上(The Bottom Up)(聚集)或兩者兼用,由分析者視情況而定。分析者根據修辭關系的定義判定兩個結構段之間的具體修辭關系。下面我們以一篇Syncom磁盤廣告為例:

例(4)[(1)What if you’re having to clean floppy drive heads too often?]

[(2)Ask for Syncom diskettes,with burnished Ectype coating and dust-absorbing jacket liners.]

[(3)As your floppy drive writes or reads,]

[(4)a Syncom diskette is working four ways]

[(5)to keep loose particles and dust from causing soft errors,dropouts.]

[(6)Cleaning agents on the burnished surface of the Ectype coating actually remove build-up from the head,]

[(7)while lubricating it at the same time.]

[(8)A carbon additive drains away static electricity]

[(9)before it can attract dust or lint.]

[(10)Strong binders hold the signal-carrying oxides tightly within the coating.]

[(11A)And the non-woven jacket liner,]

[(12)more than just wiping the surface,]

[(11B)provides thousands of tiny pockets to keep what it collects.]

[(13)To see which Syncom diskette will replace the ones you’re using now,]

[(14)send for our free “Flexi-Finder” selection guide and the name of the supplier nearest you.]

[(15)Syncom,Box130,Mitchell,SD57301.800-843-9862;605-996-8200.][60]

圖1-4 Syncom整個語篇修辭關系[61]

如圖1-4所示,我們按照小句為基本篇位的原則,把上述語篇劃分為15個篇位,左側的數字表示篇位切分的數量。我們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先確定語篇結構的首層修辭關系為解答關系(Solutionhood),其中篇位(1)是衛星結構段,提出問題(如果你經常需要清理軟盤驅動器磁頭那該怎么辦),篇位(2)至(15)是核心結構段,為衛星結構段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在第二層次中,篇位(2)是核心結構段,篇位(3)至(15)是衛星結構段,其中篇位(3)至(12)和篇位(2)構成動機關系(Motivation),而篇位(13)至(15)和篇位(2)構成使能關系(Enablement)。在第三級層次中,篇位(3)至(5)是核心結構段,篇位(6)至(12)構成衛星結構段,其中篇位(6)至(7)、篇位(8)至(9)、篇位(10)、篇位(11)至(12)分別構成四個衛星結構段,詳述衛星磁盤運行的四種方式,構成四個詳述關系(Elaboration)。同時在結構段(13)至(15)中,篇位(14)至(15)是核心結構段,篇位(13)是衛星結構段,通過話語標記語(to)表達目的狀語,構成目的關系(Purpose)。

在第四層次中,在結構段(3)至(5)中,其中篇位(4)至(5)是核心結構段,篇位(3)是衛星結構段,為衛星磁盤工作方式提供環境知識,因此構成環境關系(Circumstance)。在結構段(6)和(7)中,篇位(6)是核心結構段,篇位(7)是衛星結構段,提供清洗劑去除污垢的環境知識,因此構成環境關系(Circumstance)。在結構段(8)和(9)中,篇位(9)是核心結構段,闡釋“碳添加劑吸盡靜電”的想法,篇位(8)是衛星結構段,作者使用話語標記語“before”表達消費者缺乏積極思考“靜電吸灰塵”這種想法,因此構成對照關系(Antithesis)。在結構段(11)和(12)中,篇位(11)是核心結構段,篇位(12)是衛星結構段,兩個結構段之間通過話語標記語“more than”形成對立,構成對照關系(Antithesis)。在結構段(14)和(15)中,篇位(14)是核心結構段,篇位(15)是衛星結構段,構成使能關系(Enablement)。在第五層次中,篇位(4)是核心結構段,篇位(5)是衛星結構段,講述衛星磁盤設計4種工作方式的目的,構成目的關系(Purpose)。

圖1-5 Syncom語篇前3層次效果

如圖1-5所示,通過上述修辭結構分析,讀者可以得知上述語篇是廣告語篇,語篇目的是向讀者推銷Syncom公司的衛星磁盤,篇位(1)是標題部分,提出問題,篇位(2)至(15)通過解答關系(Solutionhood)為經常需要清理磁盤磁頭這個問題提供解決辦法。然后,篇位(3)至(12)通過動機關系(Motivation)鼓勵讀者購買該產品,增加消費者購買磁盤的欲望,而篇位(13)至(15)通過使能關系(Enablement)為顧客購買該產品提供該產品的基本信息:選購指南、供貨商信息和公司聯系方式等。篇位(3)至(12)還通過詳述關系(Elaboration)總結了該產品的性能和效果。

(四)修辭結構理論基本評價與話題構建

愛德華·霍維(1991)、喬安娜·穆爾和西西里·帕里斯對修辭結構理論的優越性進行了系統論證。他們認為,自然語篇的修辭結構反映了人的意圖性——人打算說話的內容和其交流方式依賴于其交際意圖;而計算機對自然語言的處理也需要模仿人的話語而產生相關策略,因此只能通過一種意圖性模型來實現。而修辭結構理論能抓住讀者的意圖性,因此它能有效地應用于文本計劃(Text Planning)。尼克·尼克拉斯指出修辭結構理論在對言語意圖性進行編碼這一方面比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更實用——因為圖式沒有內部結構,不具有修辭結構的語篇組合性和由此獲得的靈活性[62]

但修辭結構理論作為交際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必然有很多不足。比如,這個理論尚沒有對各種關系的實現方式進行系統描述;尚沒有將修辭關系與各種文本特征相結合的理論,如詞匯結構、主題結構、信息流等結合起來。修辭結構理論已遭到眾多學者的批評,該理論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比如,邁克·霍伊(2001)、穆罕默德·卡迪和馬哈茂德·莫拉迪安認為修辭結構理論中關系定義不夠清楚,有重疊現象,會造成鑒別時的困難,所以具體研究中需進一步界定和完善各種修辭關系的定義。還有學者針對該理論中未解決的理論和應用問題提出批評意見,例如確定修辭關系分類系統、在意圖性和信息性之間與修辭關系和言語行為之間的映射問題、對交際中斷現象的合理解釋、對修辭關系歧義模式的解釋等;在語言形式化和計算處理方面,如何減少對語篇話語標記語和簡單匹配模式的依賴并降低修辭結構理論分析得出的顆粒度等。我們認為,修辭結構理論作為一種現階段主要以對自然語言的處理為目的的理論框架,必然存在各種缺陷,不能完全滿足語言工程的各種要求。但隨著越來越多修辭結構理論的應用研究,該理論將會得到更大發展和完善。

通過對修辭結構理論、英語議論文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的綜述,我們發現上述研究存在一些問題,故針對語篇修辭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和總結,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1)修辭結構理論研究的不足:修辭結構理論主要集中在語篇關系結構的研究,忽視了對各種修辭關系的實現方式做出系統的描述和解釋。此外,也沒有將修辭關系與各種文本特征,例如句法結構和整體結構等結合起來。同時,修辭結構理論沒有提出切分基本語篇單元的原則和方法,只提出以小句來切分語篇單元,原則上單元可大可小,可以是典型的詞語單元,也可以是整個段落或甚至更大的語篇單元,研究者可以根據自己研究目的確定其分析單位。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劃分規則,但其單元切分標準不統一,分類方法繁雜,給各類語篇的修辭結構關系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修辭結構理論的另一個不足之處是修辭關系數量和定義問題,關系定義煩瑣,且不夠清晰,有重復現象,造成修辭關系識別和鑒定困難。

(2)對比修辭研究的不足:對比修辭研究集中在兩種不同語言之間微觀或宏觀層面的修辭特征的異同,關注了文化、語境等方面對二語寫作的影響以及英語母語和二語寫作之間的相互影響,但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和分析模型;且從某一個層面分析不同語言寫作方面的差異,不能全面揭示其語篇特征的差異,主要借助對比的方法,沒有將其理論基礎納入其研究框架。此外,另一個不足是沒有充分解釋兩種語言寫作的語篇在微觀或宏觀特征方面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

(3)英語議論文寫作研究的不足:中外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議論文寫作研究集中利用英語學習者語料庫,運用中介語對比方法研究英語學習者議論文語篇的非母語語言特征、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在不同方面特征的差異,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詞匯和句法層面的探討,缺乏對語篇結構和語用功能方面的綜合挖掘,且寫作特征偏向于羅列式淺顯分析,未全面分析其背后差異的多維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

(1)建構“五位一體”的研究框架:采用修辭結構理論基礎,對比修辭方法論,結合關系結構、整體結構和句法結構,采用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全面對比了兩者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的異同點,并從文化價值觀多維視角分析兩者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產生差異的原因,并對修辭結構理論進行反思。因此,研究將修辭結構理論基礎、對比修辭方法論、中美語篇修辭特征對比、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解釋維度和修辭結構理論反思綜合在同一個研究框架,建構了“五位一體”研究框架。

(2)補充修辭結構理論系統:語篇修辭特征解讀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受文化、語境、創作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需要一個動態的修辭結構理論去解讀。本研究根據修辭結構理論中修辭關系的定義和概念,結合研究語料特點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語篇單元劃分的規則。在宏觀層面上,以整體結構為單元塊,考察中美英語議論文整體結構之間的修辭特征和修辭關系的功能特點。在中觀層面上,以句子為單元塊,考察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與段落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修辭特點及其關系功能特點。在微觀層面上,以小句(包括一部分含有明顯詞匯或句法標記語的短語)為單元塊,考察小句之間的修辭關系特征及其關系功能特征。同時,研究結合了關系結構、句法結構和整體結構,全面研究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的異同點。且在實際語篇單元的切分和修辭關系鑒定上借鑒了句法結構和整體結構,宏觀上以整體結構為單元,微觀上借鑒了句法關系中含有明顯詞匯或句法標記語劃分微觀語篇單元。同時在修辭關系確定和標注工作上,我們借鑒了句法關系中主句和從句在其句子中所處的位置來確定核心結構段和衛星結構段,以及單核修辭關系和多核心修辭關系,并根據句法關系中的話語標記語更快確定修辭關系的具體類型。其次,本研究根據研究語料的特點,結合修辭關系概念和定義,從實證的角度對英語議論文語篇的修辭關系數量和定義提出了簡化方案。從語用的角度,我們發現英語議論文語篇涉及例證關系(Example)、復述關系(Restatement)等47種關系。為了使關系定義明確和鑒定工作客觀,我們對這些關系定義進行了進一步的界定。

(3)從文化價值觀層面分析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深層原因,具體包括英漢修辭、社會認知觀、讀者期待觀、教育價值觀、哲學認知觀、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等方面。研究不是羅列式淺顯分析中美語篇修辭特征,從而保障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4)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的話題構建。

結合修辭結構理論基礎、對比修辭方法論、中美語篇修辭特征對比、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解釋維度、修辭結論理論反思等方面構建“五位一體”的研究框架。只有宏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才能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只有在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中美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多維原因,進行修辭結構理論反思探討,才能保證本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應用價值(如圖1-6)。

圖1-6 研究框架

其一,整個研究自上而下實行,故以實線單向箭頭標示。左邊是研究的理論基礎——修辭結構理論,右邊是研究方法——對比修辭方法論。整個研究將修辭結構理論基礎、對比修辭方法論、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解釋維度、修辭結構理論反思融入同一研究框架,環環相扣,“五位一體”。

其二,整個框架以“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為本研究的關鍵和中心,故以底紋凸顯。研究結合關系結構、整體結構和句法結構三方面,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全面比較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關系特點和其關系功能特征的異同。修辭結構理論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對比修辭分析論為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

其三,內容層面2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解釋維度和內容層面3修辭結構理論反思是本研究的后續研究,由內容層面1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探求決定,但其理論基礎都是來自修辭結構理論和對比修辭方法論。

其四,圖中各層面有其子框架,規劃各自研究的開展。后續研究是在修辭結構理論基礎上,采用修辭結構理論相關理論、修辭關系概念和定義,結合中美英語議論文的語料特點和整體結構,把英語議論文整體結構分為標題部分、引入部分、主體部分和結語部分,根據英語議論文句法結構,利用詞匯和句法線索,并兼而考慮英語標點符號,幫助確定基本語篇單元,并根據基本語篇單元在其句法結構中的重要性確定其修辭關系類型(單核和多核心關系),借助詞匯和句法標記語幫助確定具體的修辭關系。最終,我們把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切分為基本語篇單元,確定核心結構段,標注修辭關系,統計修辭關系類型和頻數,然后把中美兩類語篇的各類修辭關系頻數輸入“對比或然檢驗”(Log-Likelihood Test)軟件,做卡方檢驗,統計出中美修辭關系頻數差異顯著值。然后根據統計的數據,研究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修辭關系特征。

內容層面1為研究的關鍵和中心,從四個方面分別對比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的異同點,分四章展開。其中第三章回答了第一個研究問題,對比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關系類型和頻數分布特征以及修辭關系功能的異同點。第四章回答了第二個研究問題,對比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整體結構的宏觀修辭特征及其修辭關系功能的異同點。第五章回答了第三個研究問題,對比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中觀修辭關系類型和頻數分布特征及其修辭關系功能的異同點。第六章回答了第四個問題,對比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微觀修辭關系類型和頻數分布特征以及修辭關系功能的異同點。

內容層面2為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原因解釋。第七章第一節基于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從六個方面分析了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差異的深層文化原因,具體包括英漢修辭、中美社會認知觀、讀者期待觀、教育價值觀、哲學認知觀、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

內容層面3為修辭結構理論反思的探討。第七章第二節從四個方面探討了修辭結構理論在英語議論文實用性的理論反思,具體包括修辭結構理論的分類體系、關系結構、整體結構和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修辭結構和語篇連貫問題、修辭結構理論在英語議論文語篇中的可移用性。此外,我們還分析了研究的應用層面,指出本研究對語篇修辭研究、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等方面的啟示。


[1] 張廷國、陳忠華:《語篇的理論界定、描寫與解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2] Macolm Coulthard,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4,p.6.

[3] Michael A.K.Halliday,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English Language Series,London:Longman,1976,p.1.

[4] Robert-Alain de Beaugrande,Wolfgang U.Dressi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1,p.9.

[5] Deborah Schiffrin,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253.

[6] Teun A.van Dijk,“Social Cognition and Discourse”,in Howard Giles,Peter Robinson 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Ltd.,1990,pp.163-183.

[7] 周巧紅:《英語語篇修辭的美學屬性》,《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8] 楊德生:《語篇修辭和修辭語篇》,全球修辭學會主編《第三屆國際語言傳播學前沿論壇會議手冊及論文集》,徐州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286頁。

[9] Douglas Biber,Susan Conrad,Randi Reppen,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10] Bengt Altenberg,Marie Tapper,“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in Sylviane Granger ed.,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8,pp.80-93.

[11] Masumi Narita,Chieko Sato,Masatoshi Sugiura,“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Japanese EFL Learners”,Th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LREC),Lisbon,Portugal,2004,pp.1171-1174.

[12] Xinghua Liu,Clare Furneaux,“Argument Structures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rgumentative Writing:A Contrastive Study”,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Vol.8,No.1,2015,pp.65-87.

[13] 王立非、張巖:《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疑問句式使用的特征——一項基于中外學習者語料庫的對比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4] 徐曉燕、王維民、熊燕宇等:《中國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議論文句法復雜性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2期。

[15] 吉潔、梁茂成:《學習者英語議論文中主語生命度研究》,《外語電化教學》2015年第2期。

[16] 肖忠華、曹雁:《中外作者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多維度語步對比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2期。

[17] Ulla M.Connor,“New Direction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TESOL Quarterly,Vol.36,No.4,2002,pp.493-510.

[18] Ulla M.Connor,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69.

[19] Ulla M.Connor,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90.

[20] Ulla M.Connor,“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Vol.3,No.4,2004,pp.291-304.

[21] Dwight Atkinson,Paul Matsuda,“Intercultural Rhetoric-A Conversation:The Sequel”,in Diane Belcher,Gayle Nelson eds.,Critical and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Intercultural Rhetoric,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3,pp.227-247.

[22] Ulla M.Connor,“New Direction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TESOL Quarterly,Vol.36,No.4,2002,pp.493-510.

[23] John A.Albertini,Marc Marschark,Pamela J.Kincheloe,“Deaf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in College:Fluency,Coherence and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Vol.21,No.3,2015,pp.303-309.

[24] Mark A.Bell,“Online Notes on the Structure of Argument Essays”,http://www.users.bigpond.com/m487396/Argument/essay_notes.htm.

[25] Mark Torrance,Nadjet Bouayad-Agha,“Rhetorical Structure Analysis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Writing Processes”,in Liesbeth Degand,Yves Bestgen,Wilbert Spooren et al.eds.,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Discourse,Amsterdam:Stichting Neerlandistiek VU,2001,pp.51-60.

[26] Gracie Peng,“Using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ST)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Trainees”,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 Practice in Interpreting,Vol.11,No.2,2009,pp.216-243.

[27] Sophia Skoufaki,“An Exploratory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 Detect Coherence Errors in L2 English Writing: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 Softw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Vol.14,No.2,2009,pp.181-203.

[28] Pinar Karahan,“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ELT Students’ Use of Connective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199,No.3,2015,pp.325-333.

[29] Azam Namjoo,Amir Marzban,“A New Look at Comprehension in EFL/ESL Reading Classe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116,No.1,2014,pp.3749-3753.

[30] Kazeem K.Olaniyan,“An Exploration of the Generic Structures of Problem Statements i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Research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4,No.15,2014,pp.225-250.

[31] Adel F.Shakour,“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Writings of Arab High School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2,No.6,2014,pp.403-414.

[32] Jill C.Burstein,Dabiel Marcu,“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or Identification Thesis and Conclusion Statements in Student Essays”,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Vol.37,No.4,2003,pp.455-467.

[33] Sandra Williams,Ehud Reiter,“A Corpus Analysis of Discourse Relations for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Corpus Linguistics,Lancashire,UK:Lancaster University,2003,pp.899-908.

[34] Francisco Lorenzo,Leticia Rodriguez,“Onset and Expansion of L2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Bilingual Settings:CALP in CLIL”,System,Vol.47,2014,pp.64-72.

[35] 王偉、董冀平:《修辭結構理論與系統功能語言學——兩種功能語言理論比較》,《山東外語教學》1995年第2期。

[36] 陳莉萍:《修辭結構理論與句群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37] 劉亞猛:《“連貫”(coherence)還是“辯動”(cogency)?——從“修辭結構理論(RST)”的得失看修辭對語篇研究的干預》,《當代修辭學》2017年第4期。

[38] 朱昆倉:《修辭結構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山東外語教學》2004年第2期。

[39] 王軍利:《對大學專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理論探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40] 劉東虹、陳燕:《英語學習者段落承題方式與修辭關系研究》,《現代外語》2015年第4期。

[41] 閻博、張義:《中國大學生和英美留學生同題英文作文的RST分析與比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18期。

[42] 王月旻、吳紅云:《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議論語篇修辭關系研究》,《現代外語》2018年第2期。

[43] Christian M.I.M.Matthiessen,Jack Pun,“Expounding Knowledge Through Explanations:Generic Types and Rhetorical Relational Patterns”,Semiotica,Vol.2019,No.227,2017,pp.31-76.

[44] William C.Mann,Christian M.I.M.Matthiesse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No.ISI/RR-89-242,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9,p.6.

[45] William C.Mann,Christian M.I.M.Matthiesse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No.ISI/RR-89-242,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9,pp.6-9.

[46] Christian M.I.M.Matthiessen,Sandra A.Thompson,“Th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and ‘Subordination’”,in John Haiman,Sandra A.Thompson eds.,Clause Combining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pp.275-330.

[47] Barbara A.Fox,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 in Written and Conversational Englis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8] Songren Cui,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xpository Rhetorical Structures,Master’s Thesi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6.

[49] Lorraine E.Kumpf,Structuring Narratives in a Second Language:A Description of Rhetoric and Grammar,Ph.D.The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1986.

[50] William C.Mann,Christian M.I.M.Matthiesse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No.ISI/RR-89-242,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9,p.11.

[51] William C. Mann,Sandra A. 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4.

[52] William C. Mann,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Sandra A. 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No.ISI/RR-89-242,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9,p.11.

[53] William C. Mann,Sandra A. 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4.

[54] William C.Mann,Christian M.I.M.Matthiesse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No.ISI/RR-89-242,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9,p.11.

[55] William C.Mann,Sandra.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ext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Vol.3,No.4,1987,p.81.

[56] William C.Man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10.

[57] William C.Man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10.

[58] William C.Mann,Sandra A.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10.

[59] William C.Mann,Christian M.I.M.Matthiessen,“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Two Frameworks”,Word,Vol.42,No.3,1991,pp.231-249.

[60] William C. Mann,Sandra A. 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 Reprint Series,No.ISI/RS-87-190,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7,p.23.

[61] 為了清晰呈現,圖中的修辭關系省略英文表述,下同。

[62] Nick Nicholas,“Parameters for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Ontology”,University of Melbourne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Vol.15,No.1,1995,pp.77-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景德镇市| 新平| 北京市| 思南县| 徐汇区| 威信县| 灵璧县| 双鸭山市| 富平县| 泗阳县| 句容市| 随州市| 措勤县| 衡水市| 永定县| 厦门市| 宁晋县| 绥棱县| 昌图县| 基隆市| 和田县| 新民市| 客服| 板桥市| 从江县| 淮阳县| 霍林郭勒市| 永年县| 拉萨市| 施甸县| 龙川县| 临澧县| 子长县| 华安县| 漾濞| 柳江县| 马边| 东兴市| 麦盖提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