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視角中的馬克思: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
- 王鳳才等
- 1494字
- 2021-09-28 15:42:17
五 階級理論、階級問題和兩極分化問題研究[34]
第一,階級理論與階級問題研究。
(1)關于階級結構變化與階級概念的適應性問題。學者們大都承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但在階級概念適應性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告別”階級概念還是“重新接受”階級概念。(2)關于階級意識與階級斗爭問題。盡管學者們還在討論階級意識與階級斗爭問題,但也有學者指出與階級意識和階級斗爭意識相比,階級感受已經處于支配地位。因此,他們從文化象征方面探討工人階級,突出階級的認同、感知和情感維度,強調對階級的分析不能被還原為一個沒有情感因素的論爭或純粹抽象的代數關系,社會變遷不只是政治經濟的變遷,同時還是文化觀念的變遷;平等問題也不只是政治經濟的平等,同時也是文化和象征的平等。(3)關于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的現實性問題。學者們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基本觀點是:最近20年,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西方世界出現了階級分析與階級理論的復興,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性,不過,必須與社會結構分析、社會不平等以及女性問題等研究結合起來,才具有生命力[35]。(4)關于農民階級問題。眾所周知(尤其是在西方國家),關于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討論往往是圍繞著無產階級理論展開的,而農民階級問題被視為其附屬。近年來,學者們開始關注農民階級,認為馬克思主義在農民階級問題上并非沒有解釋力,并從多個角度考察馬克思主義的農民階級理論。(5)關于階級流動性問題。人們往往認為馬克思沒有關于階級流動性的思想資源,近年來有學者從思想史角度進行反駁,并從多個方面考察馬克思關于階級流動性的論述,指出社會流動性問題不能被抽象地看待,而應該將其放在具體的時空中加以討論。關于階級結構和階級行動等問題的研究表明,馬克思是將階級意識問題和社會流動性問題結合在一起討論的;同時,馬克思對精英階層的流動和選拔等問題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過思考。(6)關于社會階級與勞工運動問題。學者們強調在當今社會政治研究中,市場分析法混淆了現象與本質,從而使現實問題神秘化。在他們看來,階級分析法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通過對21世紀初出現的婦女就業、移民和知識分子勞動者等新現象的剖析,認為工人階級必須重新團結起來,勞工組織的變革應該與進步的左翼政治力量團結在一起。(7)分析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工人階級力量的變化:一方面工人階級力量日益萎縮;另一方面各種松散、去中心化的抗議活動又日益頻繁。但這些新型工人運動實際上是一種拒絕主義+實用主義的運動。因而,在全球視野下探討當今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的自我構成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
第二,兩極分化與貧困化問題研究。
(1)學者們注意到資本主義全球化背景下勞資矛盾和勞勞矛盾的深化,因而要求分析跨國剝削和勞動正義問題;在此基礎上,展望跨國公司中的勞動者國際聯盟的前景。(2)主張跳出單純的經濟領域,從人文角度探求兩極分化的原因和對策。例如,從城市空間角度切入,分析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提出城市共享權和居住平等權概念;分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3)通過統計數據、訪談、問卷等多種方法考察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發現在有些國家出現了城市中產階級不斷消失、在企業進軍農業的背景下農民生活困頓、教師群體深陷學閥體系和等級制度,以及難民和非法移民處于勞動剝削的最底層等現象,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新自由主義條件下社會各個領域的勞動剝削都在加深且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4)在工人貧困化問題上,學者們指出,低工資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低生產率和低增長率,而在于政府在分配領域的不作為導致的機會不均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