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視角中的馬克思: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
- 王鳳才等
- 5325字
- 2021-09-28 15:42:16
四 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發展研究[27]
第一,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研究。
1.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盧卡奇及其思想歷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之一。21世紀以來,盧卡奇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盧卡奇物化思想研究,討論了物化問題視野下的盧卡奇政治思想、盧卡奇物化思想與費希特哲學的關聯。(2)盧卡奇美學思想研究,討論了后期盧卡奇美學思想所關注的主要問題[28],對盧卡奇關于20世紀先鋒作家的某些偏見進行了批判性反思。(3)后期盧卡奇本體論思想研究,從本體論角度對海德格爾生存論與后期盧卡奇思想進行比較,分析了《社會存在本體論》中的發生學視角和過程學視角之間的內在張力。(4)討論《尾巴主義與辯證法》中盧卡奇與列寧主義的關系問題等。
2.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葛蘭西思想研究呈現出多樣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研究,梳理了霸權的不同含義及其流變,認為霸權理論是對民主社會的政治斗爭進行的解釋[29]。近年來,關于霸權與市民社會問題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文化、文藝領域。(2)葛蘭西的組織危機理論研究。學者們認為,西方社會最致命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事關霸權的“組織危機”,或曰“整體國家”危機。(3)葛蘭西教育思想研究[30],將葛蘭西討論的學校中的“教—學關系”理解為權力運作的實踐形式。(4)葛蘭西的“人民的—民族的”概念與民粹主義的關系研究。(5)從語言政治學角度重新解讀葛蘭西思想,將葛蘭西研究與當代全球經濟文化和國際政治聯系起來成為新的研究趨向。(6)葛蘭西生平與思想演變史以及葛蘭西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史和接受史研究。此外,還有關于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思想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文學理論與大眾文化研究、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思想,以及統一戰線思想的時代意義研究等。
3.作為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和最主要代表人物,阿爾都塞思想研究也非常活躍。21世紀以來,阿爾都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阿爾都塞思想的整體形象和基本特點研究,指出不能將阿爾都塞思想與具體的歷史情境分開——盡管阿爾都塞思想充滿著異質性,但他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2)對阿爾都塞提出的所謂“認識論斷裂”觀點提出的挑戰,這主要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青年馬克思是費爾巴哈主義者還是屬于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在1845—1846年的思想轉變是認識論的轉變還是哲學—社會學的轉變?認為阿爾都塞關于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區分問題,可以在阿爾都塞的《關于〈社會契約論〉》一文中找到線索。(3)關于阿爾都塞與列寧主義的關系。(4)關注早期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解讀,以及阿爾都塞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思想轉變問題等。
第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研究。
1.早期批判理論的深入研究。(1)通過阿多爾諾倫理思想與美學思想研究,發掘批判理論的審美維度和烏托邦維度,以及20世紀中期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的活動及其影響研究。(2)為了紀念本雅明逝世70周年,西班牙《工具》雜志第43期(2010)推出了“本雅明專題研究”,對本雅明思想進行了細致研究。例如,“危機與批判——對本雅明現實性的分析”“本雅明與現代性的體現”“革命與進步——本雅明的生態社會主義的現實性”。(3)在《馬爾庫塞:藝術的解放》(2012)[31]中,M.米爾斯(Malcolm Miles)通過討論馬爾庫塞的審美理論與哲學、藝術、歷史、政治之間的聯系,指出馬爾庫塞的一個啟發性洞見,即在失去控制的資本主義大變動中,過度需求已經越來越超出社會與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
2.話語倫理學與協商民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21世紀以來,話語倫理學與協商民主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N.弗雷澤、艾里斯·揚、S.本哈比、J.博曼等人在哈貝馬斯的話語民主理論基礎上,兼顧規范性與事實性,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同時回應來自不同領域的挑戰,進一步發展了協商民主理論。例如,N.弗雷澤的一元三維正義論框架、艾利斯·揚的深層民主構想、S.本哈比的文化多元主義背景下民主的可能性問題,以及J.博曼對協商民主與代議制民主的結合等。
3.承認理論、多元正義構想與民主倫理學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霍耐特的《為承認而斗爭》的出版,承認理論又一次活躍于國內外學界。國內外學者全面分析了“在他者中認出自身”這個問題[32],考察了霍耐特承認理論與黑格爾和馬克思的關系,認為即使歷史唯物主義與承認理論具有共同點,霍耐特與N.弗雷澤論爭的問題仍然存在:人的解放是以認同為核心的承認概念,還是以社會地位平等為基礎的正義概念。不僅如此,學者們還考察了承認、正義和倫理的關系問題。例如,霍耐特的《承認:歐洲的觀念史》(2018)一書,系統地梳理了歐洲思想傳統中對承認觀念的不同理解——在法國,追求承認被視為會導致“自我的喪失”;在英國,承認被理解為一種可促進共同體福祉的積極的“自我控制”;在德國,承認則被視為平等個體之間的相互尊重,是主體達成“自我規定”的條件。霍耐特認為黑格爾的承認理論能夠對這幾種理解進行融合。這樣,霍耐特對“承認”的理解就有了更多思想史的資源。在承認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霍耐特的多元正義構想與民主倫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闡發。
4.法哲學和權利批判思想的繼續推進。自哈貝馬斯的《事實與價值》出版以來,法哲學逐漸成為批判理論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其中,霍耐特在繼承哈貝馬斯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更精細地解析了資本主義法律體系,分析了過度法治化問題。當然,他并不否認資本主義法治化,而是認為抽象法確立的自由僅僅是一種可能的自由,其真正實現依賴于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法治化過度發展意味著將法律誤認為自由的實現,將本來應訴諸社會交往解決的問題轉交給法律。德國學者門克(Christoph Menke)和洛伊克(Daniel Loic)對現代資本主義權利進行了更為激烈的批判。門克訴諸阿多爾諾的辯證法傳統和盧曼的系統論思想,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市民法從整體上扭曲了現代法的反思結構。實際上,真正的現代權利形式是反權利,而這種權利被誤解為主體權利。因而,必須消除市民法的權利形式以確立反權利。洛伊克則立足于社會哲學,斷定資本主義法律體系阻礙了個體自我實現所需要的社會性,以至于不僅未實現自由,反而造成各種病理行為。
5.從各個角度對批判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與推進。(1)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現象后全景式研究。例如,霍耐特領導的學術團隊從宏觀的整體社會到中觀的市場經濟領域,再到微觀的家庭與婚姻關系,結合社會哲學、美學、法學和實證社會科學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全景式研究,其中包括五個子項目:矛盾的思想史的規范重構;法律平等的矛盾;兒童福祉的矛盾;平等、民主及其文化產業的矛盾;親子關系中的平等矛盾。該項目兼顧理論思考與現實關切,獲得了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2)將批判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融合起來,推進批判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例如,N.弗雷澤和耶給(Rahel Jaeggi)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內部的對話》一書對之進行了深入論述;A.亞普(Anselm Jappe)的《墻上的書寫:論資本主義的解構及其批判》試圖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自盧卡奇以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結合起來,以社會批判方式復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3)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哲學講座教授M.薩爾(Martin Saar)試圖為哲學與時代的關系提供一種新理解,認為它們的關系是不穩固的、模糊的、偶然的,哲學既非完全臣服于、又非完全獨立于時代,而是處于一種移動狀態。只有這樣,批判和抵抗才可能。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哲學教授克利卡特斯(Robin Celikates)立足于批判理論傳統,關注批判理論的方法論問題,以及公民不服從、民主、移民和公民身份等問題,尤其是公民不服從問題,深挖其中承認關系的沖突特征,將其視為一種辯證的超越力量。
6.主辦批判理論相關會議和課程班。例如,2016年西班牙“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思想部與馬德里大學歐洲—地中海大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批判理論”第四期繼續教育課程,主題便是“法蘭克福學派與社會批判理論”。關于“批判理論”的會議,在中國已經召開過很多次。譬如,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至今已經召開了14屆,幾乎每屆論壇都有“批判理論”議題,甚至第8屆論壇主題就是:“法蘭克福學派與美國馬克思主義——紀念阿多爾諾誕辰110周年”(2013,武漢)。“批判理論論壇”至今已經召開了5屆;此外,還召開過不少批判理論國際會議,譬如,“社會自由與民主的理念——跨文化視野中的霍耐特社會哲學”(2016,臺北),“否定與承認——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國際學術會議(2017,上海),“中德學者關于批判理論的對話”(2018,北京),“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2018,成都),“批判理論的旅行”(2019,北京)等。
7.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研究。例如,自2004年以來,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領域,王鳳才提出了幾個原創性觀點,即“批判理論三期發展”“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他指出,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大本營,批判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標志性貢獻,甚至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名詞;但并非社會研究所所有成員都屬于法蘭克福學派,并非社會研究所所有理論成果都屬于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并非鐵板一塊、批判理論并非整齊劃一,而是存在著眾多差異、矛盾甚至對立。盡管第一代批判理論家內部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總體上都屬于“老批判理論”,體現著批判理論第一期發展;盡管第二代批判理論家內部有著三條不同的研究路徑,但與“老批判理論”相比,基本上都屬于“新批判理論”,體現著批判理論第二期發展;盡管第三代批判理論家有著不同的學術取向,但總體上屬于批判理論第三期發展,標志著批判理論最新發展階段(“后批判理論”),體現著批判理論最新發展趨向(“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批判理論第三期發展已經不再屬于傳統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范疇,而是已經進入與當代西方實踐哲學主流話語對話的語境之中[33]。
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流派研究。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中,除了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流派也非常引人注目。
1.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化馬克思主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廣義上看,近年來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主要涉及:(1)關于阿多爾諾形象的新描述問題。研究者認為阿多爾諾既不是高雅文化的辯護者,也不是流行文化的貶低者,而是在探討經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中共有的機械化和標準化問題。(2)關于馬爾庫塞的審美理論與哲學、藝術、歷史分析和政治分析的關系問題。(3)剖析霍爾著作中的政治動力問題,認為它不僅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范式進行政治挑戰,而且對霸權政治進行文化挑戰。(4)關于文化多元主義的局限性和盲區問題。研究者認為它是一種全球主義的經濟認識論,實際上是一種殖民主義策略等。
2.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討論了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柯恩對羅爾斯式自由主義的批評,說明他們關于差異原則的表述存在著某種不一致性;借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對全球化問題展開了持續的關注和批判性反思;深入研究了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論,并從政治哲學、道德哲學視角討論了馬克思與正義、馬克思與道德等問題。
3.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關于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有越來越熱之勢,關注的主要問題有:(1)分析女性主義運動發展歷程、女性主義發展新階段、女性主義政治和解放政治的結合等問題。(2)將性別、身份和述行行為結合起來,采用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史和其他視角研究性別、性別正義與社會平等問題。(3)在現代性與規范性的關系中考察女性主義批判理論的核心觀點。(4)從權力在主體間性層面對主體性建構,對自我本質的闡釋角度討論女性主義問題。(5)對社會再生產進行研究,揭露對女性家務勞動的掩飾和否認,對剝削理論與性別化的關系進行研究。(6)從心理分析視角討論女性主義,探討心理分析中的女性氣質、女性的屈從狀態等。
4.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隨著生態問題日益嚴重,隨著人們對生態文明的向往越來越強烈,關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日趨熱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分析產生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及其出路,認為資本積累導致了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因而,無限制的資本積累和保護地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斷定,“綠色資本主義”不是最終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案仍然是社會主義。(2)借助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對自然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進行批判;強調馬克思的生態唯物主義對解決21世紀的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具有的重要意義;強調某些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質,因而需要世界性而非地方性的解決辦法;立足于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確立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批判生態殖民主義問題。(3)21世紀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得以深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重要舉措。總之,生態文明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例如,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問題研究。(4)中東歐新社會運動集中在鄉村生態運動上,致力于創建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新融合,保障動物福利,追求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