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平等的傾向

我希望在結束兩個原則的討論時,解釋一下它們所包含的一種平均主義的意義,并擬消除一種說公平機會的原則將導致一個無情的英才統治的社會的反對意見。為了準備這件事,我注意到我確立的正義觀的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原則強調補償原則所提出的一些考慮。這是有關不應得的不平等要求補償的原則;由于出身和天賦的不平等是不應得的,這些不平等就多少應給予某種補償。[19]這樣,補償原則就認為,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遵循這一原則,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們身上,至少在某一階段,比方說早期學校教育期間是這樣。

據我所知,補償原則并不是提出來作為正義的惟一標準,或者作為社會運行的惟一目標的。它的有道理正像大多數這種原則一樣只是作為一個自明的原則,一個要與其他原則相平衡的原則。例如;我們要相對于提高生活的平均標準的原則,或相對于推進共同利益的原則來衡量它。[20]但無論我們采取什么原則,都要考慮補償的要求。它被看作是代表著我們的正義觀念中的一個成分。而差別原則當然不是補償原則,它并不要求社會去努力抹平障礙,仿佛所有人都被期望在同樣的競賽中在一公平的基礎上競爭。但是,可以說,差別原則將分配教育方面的資源,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長遠期望。如果這一目的可通過更重視天賦較高者來達到,差別原則就是可允許的,否則就是不允許的。在做出這一決定時,教育的價值不應當僅僅根據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來評價。教育的一個作用是使一個人欣賞他的社會的文化,介入社會的事務,從而以這種方式提供給每一個人以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確信。教育的這一作用即使不比其他作用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的。

所以,差別原則雖然不等同于補償原則,但它卻達到補償原則的某種目的。它改變社會基本結構的目標,使整個制度結構不再強調社會效率和專家治國的價值。這樣我們就看到差別原則實際上代表這樣一種安排:即把自然才能的分配看作一種共同的資產,一種共享的分配的利益(無論這一分配攤到每個人身上的結果是什么)。那些先天有利的人,不論他們是誰,只能在改善那些不利者的狀況的條件下從他們的幸運中得利。在天賦上占優勢者不能僅僅因為他們天分較高而得益,而只能通過抵消訓練和教育費用和用他們的天賦幫助較不利者得益。沒有一個人能說他的較高天賦是他應得的,也沒有一種優點配得到一個社會中較有利的出發點。但不能因此推論說我們應當消除這些差別。我們另有一種處理它們的辦法。社會基本結構可以如此安排,用這些偶然因素來為最不幸者謀利。這樣,如果我們希望建立這樣一個社會體系,它使任何人都不會因為他在自然資質的分配中的偶然地位或者社會中的最初地位得益或受損,而不同時給出或收到某些補償利益,我們就被引導到差別原則。

根據這些評論,我們就可否定下述論點,這一論點認為制度的不正義總是存在的,因為自然才能的分配和社會環境中的偶然因素是不正義的,這種不正義必然要轉移到人類的社會安排之中。這種思想偶爾也被用來為對非正義無動于衷的態度進行辯解,仿佛不肯默認非正義是和不能接受死亡一樣。我認為,自然資質的分配無所謂正義不正義,人降生于社會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說不上不正義。這些只是自然的事實。正義或不正義是制度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貴族制等階級社會不正義,是因為它們使出身這類偶然因素成為判斷是否屬于多少是封閉的和有特權的社會階層的標準。這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體現了自然中發現的各種任性因素。但是人們沒有任何必要聽命于偶然因素的任意支配。社會體系并不是超越人類控制的不可改變的體制,而是人類活動的一種類型。在作為公平的正義中,人們同意相互分享各自的命運。他們在設計制度時利用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只是在這樣做有利于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兩個正義原則是一種對待命運中的偶然因素的公平方式;即使在別的方面無疑存在不完善,但滿足了這兩個原則的制度仍然是正義的。

再一點是差別原則表達了一種互惠的觀念,它是一個互相有利的原則。我們看到,至少在鏈式聯系有效的時候,每個代表人都能承認社會基本結構是旨在推進他的利益的。社會結構能向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不利者證明自己的正當性,在此意義上它是平均主義的。但是,以一種直覺的方式考慮相互有利的條件是怎樣滿足的看來是有必要的。讓我們考慮任何兩個代表人:A和B,設B是較不利者。實際上,由于我們最關心與最不利者的比較,我們就再假設B是最不利者。現在B能接受A的較好狀況,因為A的利益是通過改善B的前景的方式獲得的。假如不讓A有這種較好地位,那么B的狀況會比他現在的狀況更壞。現在的困難是說明A也沒有理由抱怨。也許由于他要讓渡一部分利益給B,他得到的就比本來可能得到的要少呢?現在我們可以對這個較有利者說什么呢?首先,清楚的是:每個人的福利都依靠著一個社會合作體系,沒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個滿意的生活;其次,我們只可能在這一體系的條件是合理的情況下要求每一個人的自愿合作。這樣,差別原則看來就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上,那些天賦較高者,社會條件較幸運者能夠期待別人在所有人的利益都要求某種可行安排的條件下與他們一起合作。

有一種自然的傾向認為那些處境較好的人總是不應得到他們的較大利益,不管這些利益是否有利于別人。在此弄清楚“應得”的概念是必要的。以下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作為一種公開規范體系的合作體制和由它建立的各種期望的條件下,那些希望改善自己的條件,做了這一體制宣布要獎賞的事情的人,是有權利獲得他們的利益的。在此意義上,較幸運者有權要求更好的狀況,這些要求是由社會制度建立的合法期望,社會是有義務滿足它們的。但是這種意義之上的應得預先假定了合作體系的存在,它不去問是否從一開始合作體系的設計就要符合差別原則或某一別的標準的問題。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天賦較高的人是應得那些資質和使它們可能發展的優越的個性的。因為他在這個意義上是更有價值的,所以他應得他用它們能達到的較大利益。然而,這個觀點卻是不正確的。沒有一個人應得他在自然天賦的分配中所占的優勢,正如沒有一個人應得他在社會中的最初有利出發點一樣——這看來是我們所考慮的判斷中的一個確定之點。認為一個人應得能夠使他努力培養他的能力的優越個性的斷言同樣是成問題的,因為他的個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幸運的家庭和環境,而對這些條件他是沒有任何權利的。“應得”的概念看來不適應于這些情況。這樣,較有利的代表人就不能說這些有利條件是他應得的,因而他有權以一種不促進他人利益的方式從他可參加的合作體系獲利。他的這一要求沒有任何根據。這樣,從常識的立場來看,差別原則看來也是可以同時被較有利者和較不利者接受的。當然,嚴格地說這些都不是這一原則的論據,因為在一種契約理論中,論據都是從原初狀態的觀點做出的。但是這些直覺的考慮有助于我們弄清這一原則的性質和它的平均主義意義。

我在前面(見第13節)曾提到:一個社會應當努力避免使那些狀況較好者對較差者福利的邊際貢獻是一負數。它只應當按照貢獻曲線的上升部分運行(當然包括最大值)。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其中的一個理由是,只有在曲線的上升段才能使互利的標準總是得到滿足。而且,這自然地達到了社會各種利益的和諧,代表人不是在犧牲對方利益的情況下獲利,因為只有互惠的利益才被允許。確實,貢獻曲線的形狀和斜率至少部分地是由先天資質的自然分配決定的,所以它既非正義亦非不正義。但假定我們設想那條斜率為1的線代表一種利益完全和諧的理想,它是一條意味著每個人都獲得同等利益的貢獻曲線(在這種情況中是一條直線)。那么,兩個正義原則的一致實現傾向于把這條曲線提高到接近于利益的完美和諧的理想。一旦一個社會越過了最大值,它就沿著曲線的下降部分運行,利益的和諧不復存在,當較有利者有所得時較不利者則有所失,反之亦然。這種境況類似于處在一種效率的邊緣上。當涉及到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時,這是頗不可取的。這樣,我們應停留在正值的貢獻的范圍內,就是要在自然給予我們的條件下實現利益和諧的理想,滿足互利互惠的標準。

差別原則的另一優點是它提供了對博愛原則的一個解釋。與自由、平等相比較,博愛觀念在民主社會中地位較次要。它被看作是較不專門的一個政治概念,本身并不定義任何民主的權利,而只是表達某些心靈態度和行為類型,沒有它們,我們就看不到這些權利所表現的價值。[21]或者與此緊密關聯,博愛被認為是體現了某種社會評價方面的平等,這種平等表現于各種公共習俗和對奴顏婢膝的鄙棄中。[22]博愛無疑含有這些意思,以及一種公民友誼和社會團結的意義,但如此理解就意味著它不表達任何確定的要求。我們還是必須發現一個適應這一根本觀念的正義原則。而差別原則看來正相應于博愛的一種自然意義,即相應于這樣一個觀念:如果不是有助于狀況較差者的利益,就不欲占有較大的利益。家庭在其理想觀念中(也常常在實踐中)是一個拒絕最大限度地增加利益總額之原則的地方。一個家庭的成員通常只希望在能促進家庭其他人的利益時獲利。那么按照差別原則行動正好也產生這一結果。那些處境較好者愿意只在一種促進較不利者的利益的結構中占有他們的較大利益。

博愛的理想有時被認為是想在一個較大的社會的成員之間建立那種不現實的聯系紐帶。這肯定是它在民主社會中被相對忽視的另一個理由。許多人都感到博愛在政治事務中并沒有合適的地位。但如果把它解釋為差別原則的各種要求的聯合,它就不是一個不現實的觀念了。看來,我們最確信是正義的那些制度和政策滿足了它的要求,至少是在它們所允許的不平等有助于較不利者的福利的意義上。我將試圖在第五章中給出這方面的論據。按照這一解釋,博愛的原則就是一個完全可行的標準了。一旦我們接受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自由、平等、博愛的傳統觀念與兩個正義原則的民主解釋如此聯系起來:自由相應于第一個原則;平等相應于與公平機會的平等聯系在一起的第一個原則的平等觀念;博愛相應于差別原則。這樣我們就為博愛的觀念在兩個原則的民主解釋中確立了一個地位,我們看到它對社會的基本結構提出了一種確定的要求。博愛的其他方面的含義當然也不應忘記,但差別原則從社會正義的立場表達了它的基本意義。

通過這些考察,現在看來明顯的是:兩個原則的民主解釋將不會導致一個英才統治的社會。[23]英才統治的社會結構遵循前途向才能開放的原則,用機會平等作為一種在追求經濟繁榮和政治統治中釋放人們精力的手段。那兒存在著一種顯著的上層與下層階級之間的不平等,表現在生活資料和組織當局的特權兩個方面。較貧困階層的文化枯萎凋零,作為統治者的一批技術精英的文化則牢固地建立在服務于國家的權力和財富的基礎上。機會的平等僅意味著一種使較不利者在個人對實力和社會地位的追求中落伍的平等機會。[24]這樣,一個英才統治的社會對于正義原則的其他解釋來說確實是一種危險,但對于民主的解釋卻不是這樣。因為,正如我們剛才所見,差別原則在基本的方面改變了社會的目標。一旦我們注意到我們在必要時必須考慮自尊這一根本的基本善,注意到一個組織良好的社會是諸種社會聯合的一種社會聯合的事實(見第79節),這一結果甚至就更明顯了。據此可推論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自信應當為最不利者尋求,這限制著等級制的形式和正義所允許的不平等的程度。這樣,例如,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就不僅僅或不一定主要根據它們將產生的在培養能力方面的效果來估價,而是也根據它們在豐富公民(在此包括較不利者)的個人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價值來估價。隨著一個社會的進步,后一種考慮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這些評論已足以勾畫出這兩個對于制度的原則所表現的社會正義觀念。在轉到對于個人的原則之前,我應當述及另一個問題。迄今為止我一直假定自然資質的分配是一個自然事實,沒有著手改變它的企圖,甚至沒有去考慮這種改變。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分配是必定受社會體系影響的。例如,一種等級制傾向于把社會劃分成一些分離的生物學的人群,而一個開放的社會則鼓勵最廣泛的遺傳差異。[25]加之,多少明確地采取優生學的政策是有可能的。我將不考慮優生學的問題,始終使自己限于對社會正義的傳統關注。然而,我們應當注意,減少別人才能的政策一般并不適合于較不利者的利益。相反,如果接受差別原則,他們將看到,較大的能力可作為一種社會的資產用來促進公共利益,但同時也適合于每個有較高的自然資質的人的利益,使他追求一種較好的生活計劃。所以,在原初狀態的各方都想保證他們的后代有最好的遺傳天賦(假定他們自己的天賦是確定的)。從這點來看,追求較好生活的合理策略成了前代留給后代的問題,成了代際間出現的問題。這樣,在一定時期中的一個社會就要采取步驟至少保持自然能力的一般水平,防止嚴重自然缺陷的擴散。這些措施是受那些各方為了他們的后代而自愿同意的原則指導的。我述及這一思辨的和困難的題材是想再一次指出差別原則可能改變社會正義問題的方式。我們可以推測:從長遠看來,如果有一種能力的上限,我們最終會達到一個擁有最大平等自由的社會,這一社會的成員享受著最大的平等才能。但我在此不再考慮這些想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金山区| 南汇区| 京山县| 呼图壁县| 宿松县| 伊春市| 建水县| 威海市| 且末县| 芦山县| 汝阳县| 松潘县| 华阴市| 革吉县| 镇江市| 景宁| 尼玛县| 富民县| 蒲江县| 永平县| 福泉市| 醴陵市| 和田县| 梓潼县| 赫章县| 高清| 攀枝花市| 灵武市| 自治县| 六枝特区| 丰原市| 甘南县| 莆田市| 望城县| 两当县| 昭苏县| 缙云县| 常德市| 收藏|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