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古典的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形式繁多,而且最近一些年來仍在繼續發展。我不想總觀這些形式,也不打算考慮當代討論中出現的無數細致精巧的推論。我的目的是確定一個能夠代替一般的功利主義、從而也能代替它的各種變化形式的作為一種選擇對象的正義論。我相信契約論與功利主義的對立在所有情況中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將以一種最簡潔的方式把作為公平的正義與我們熟悉的各種直覺主義、至善主義、功利主義進行比較,以便揭示出它們之間的根本差別。按照這一目的,我在此要描述的功利主義就將是一種嚴格的、古典的理論,這種理論也許在西季維克那里得到了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概述。其主旨是說:如果一個社會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夠達到總計所有屬于它的個人而形成的滿足的最大凈余額,那么這個社會就是被正確地組織的,因而也是正義的。[9]

我們可能首先注意到: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思考社會的方式,它使人們容易假定最合理的正義觀是功利主義的。因為可以想到:每個在實現他自己利益的人都肯定會自動地根據他自己的所得來衡量他自己的所失。因此,我們就有可能在目前做出某種自我犧牲,以得到未來的較大利益。既然一個人能非常恰當地行動(至少在別人不受影響的情況下),以達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盡可能地接近他的合理目的,那么為什么一個社會就不能按照同樣的原則去行動,并因此把那種對一個人是合理的行動看作對一個聯合體也是正當的呢?正像一個人的幸福是由在不同時刻及時經驗到的、構成個人生活的一系列滿足形成的,社會的幸福也是由屬于它的許多個人的欲望體系的滿足構成的。個人的原則是要盡可能地推進他自己的福利,滿足他自己的欲望體系,同樣,社會的原則也是要盡可能地推進群體的福利,最大程度地實現包括它的所有成員的欲望的總的欲望體系。正像一個人是根據現在和未來的損失來衡量現在和未來的利益一樣,一個社會也可以如此在不同的個人之間衡量滿足和不滿足。這樣,通過這些思考,一個人就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達到了功利原則:一個社會,當它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滿足的凈余額時,這個社會就是安排恰當的。這樣,一個人類社會的選擇原則就被解釋為是個人的選擇原則的擴大。社會正義則是應用于集體福利的一個集合觀念的合理慎思的原則(見第30節)。[10]

進一步的考慮使這個觀點更加吸引人了。倫理學的兩個主要概念是正當和善。我相信,一個有道德價值的人的概念是從它們派生的。這樣,一種倫理學理論的結構就大致是由它怎樣定義和聯系這兩個基本概念來決定的。而聯系它們的最簡便方式看來是由目的論理論做出的:首先把善定義為獨立于正當的東西,然后再把正當定義為增加善的東西。[11]更確切地說,這樣一些制度和行為是正當的:它們是能產生最大善的可選擇對象,或至少能像其他可行的制度和行為一樣產生同樣大的善(當這種對象不止一個時就需要有一個附加條款)。目的論理論有一種深刻的直覺誘力,因為它們看來把合理性的觀念具體化了。設想合理性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某種東西(在道德上必須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善)是很自然的。確實,人們很容易被誘使去設想事物應當安排得導致最大善這一點是自明的。

牢記以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種目的論理論是把善定義為獨立于正當的。這意味著兩點,第一,目的論把我們考慮的有關何物為善的判斷(價值判斷)作為一種分離的可以為常識直覺地加以辨別的判斷來解釋,然后,又提出正當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已經指定的善的東西。第二,目的論使一個人無需參照何謂正當來判斷事物的善。例如,如果快樂被說成是惟一的善,那么,對這種快樂的價值的承認和排列,大概就不根據任何正當或類似正當的標準。而如果對各種善的分配也被看作是一種善,也許還是較高層次的善,這一理論就指示我們去創造最大的善(包括在他人中分配的善),它就不再是一種古典意義上的目的論觀點了。當一個人直覺地理解分配問題時,這個問題就被放到了正當的概念之下,所以,這一理論缺少一種善的獨立定義。古典目的論理論的清楚和簡潔大都來自這樣一個事實:它們把我們的道德判斷解析為兩類:一類是單獨賦予特征的,而另一類則是隨后通過一種最大值原則來與第一類相聯系的。

很明顯,根據說明善的觀念的不同方式,目的論理論也是不同的。如果善被看作是使人的優越性通過各種不同文明形式得以實現,我們就有了所謂的至善主義。這個概念可以在亞里士多德、尼采等人那里發現。如果善被定義為快樂,我們就有了快樂主義;如果被定義為幸福,我們就有了幸福論,等等。我將把古典的功利原則理解為把善定義為欲望的滿足,或者更好一些,是把善定義為理性欲望的滿足。我相信,這一說法在所有要點上都符合功利主義觀點,給出了對它的一個公平的解釋。不管什么樣的環境因素,只要它將達到個人理性欲望的最大滿足,它就構成社會合作的恰當條件。不容否認,這種觀點初看起來是有道理和吸引人的。

功利主義觀點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個人怎樣在不同的時間里分配他的滿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關心(除了間接的)滿足的總量怎樣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在這兩種情況下的正確分配都是那種產生最大滿足的分配。社會必須如此分配它的滿足手段——無論是權利、義務,還是機會、特權、或者各種形式的財富,以便達到可能產生的最大值。但是沒有任何分配形式本身會比另一種形式更好,除非要選取較平等的分配來打破僵局。[12]確實,有關正義的某些常識性準則,特別是那些涉及自由與權利保護,或者表達被遺棄者要求的準則,看來是與這一內容沖突的。但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立場看來,這些準則及其令人信服的特點可解釋為:它們是經驗告訴我們應當嚴格遵守的,并且僅僅在應當最大限度地增加利益總額的條件下才可與之背離的準則。[13]像所有其他準則一樣,這些有關正義的準則也仍然是從達到最大滿足余額的目的獲得的。這樣,原則上就沒有理由否認可用一些人的較大得益補償另一些人的較少損失,或更嚴重些,可以為了使很多人分享較大利益而剝奪少數人的自由。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至少在一個合理的文明發展階段,最大利益并不是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的。無疑,有關正義的常識性的嚴格準則有助于限制人們的不正義傾向和損害社會的行為,但功利主義者相信,把這類嚴格準則作為道德的一個首要原則是錯誤的。因為,正像最大限度地滿足一個人的欲望體系對他來說是合理的一樣,最大限度地增加一個社會所有成員的滿足的凈余額,對這個社會也是正當的。

達到功利主義的最自然方式(當然不是惟一方式),就是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采取對一個人適用的合理選擇原則。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在功利主義發展史上的公平觀察者(impartial spectator)的地位和對同情的強調也就容易理解了。因為,人們正是通過公平觀察者的觀念和同情的認同,而設想把個人的原則應用于社會的。正是這個觀察者被領悟為在把所有人的欲望組織成一種和諧一致的欲望體系,并通過這種組織使許多人融為一體。被賦予同情和想像的觀念能力的這個觀察者是完全理性的個人,他統一和體驗別人的欲望,仿佛這些欲望是他自己的一樣。他通過這種方式清楚了這些欲望的強度,在一個欲望體系中恰當地估價它們,然后理想的立法者就試圖通過調整社會體系的規范來最大限度地滿足它們。按照這種社會觀,分離的個人就被設想為多種不同群類,應依據這些差別按照給予需求以最大滿足的規則來進行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以及有限滿足手段的配給。因此,這一理想的立法者所作的決定,就類似于一個考慮怎樣通過生產這種或那種產品來獲取最大利潤的企業家的決定,類似于一個考慮怎樣通過購買這些或那些商品來得到最大滿足的消費者的決定。在這些情況中都是一個單獨的人出現,他的欲望體系決定著有限資源的最好分配。正確的決定本質上是一個有效管理的問題。社會合作的觀點是把個人的選擇原則擴展到社會的結果,然后,為了使這種擴展生效,就通過公平和同情的觀察者的想像把所有的人合成為一個人。功利主義并不在人與人之間做出嚴格的區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兴市| 安丘市| 长宁区| 舟曲县| 台山市| 长春市| 济宁市| 沙湾县| 远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舞钢市| 富平县| 庐江县| 武宣县| 平谷区| 潼南县| 西盟| 金沙县| 睢宁县| 罗甸县| 涟水县| 泰顺县| 罗田县| 阿鲁科尔沁旗| 岐山县| 四平市| 台东市| 土默特左旗| 洛隆县| 安义县| 卓资县| 黄龙县| 普宁市| 阿克陶县| 泰和县| 蒲城县| 甘南县| 年辖:市辖区| 平和县| 峡江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