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質量理論體系

一 社會質量理論對個體社會屬性的重視

社會質量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其產生和社會政策制定與評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社會質量的理論體系的構建全面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中“個體與社會”之間產生交集的各個重要領域,正如Phillips所述,社會質量理論體系力圖通過全面、系統的理論建構,切實反映社會—個體互動的質量和水平。[14]不同于傳統的社會發展指標,比如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社會質量更為注重體現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過程。換言之,社會質量理論體系始終突出個體的社會屬性的發展空間,重點體現了個體的社會性層面的意義。因此,在社會質量理論體系中的各個方面,社會屬性這一問題得以充分顯現。其中,與“個體身份”相對應的“社會身份”,作為社會屬性的操作變量,在社會質量理論中成為重要的維度之一。社會質量研究更為重視個體的國家、社區、社團身份,以及這些身份在個人實現和個體發展中的作用。具體而言,個體在社會發展中,作為經濟個體,能否得到社會基本經濟保障,作為社會個體,能否與社會實現有機凝聚,作為團體個體,能否得到社會接納包容,作為政治個體,能否有效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都成為社會質量體系研究的核心。

同時,在社會質量理論中,social quality經常與wellbeing作為同義詞。[15]Ward等學者指出,就定義來說,wellbeing并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狹義的個體的身體上的健康,個體的wellbeing與較高的社會質量應當是同義詞,指的都是在社區、社會的促進下,個體生活的幸福感和意義感。

二 社會質量理論中的建構性因素和規范性因素

社會質量理論基于個體與社會這一組概念的關系,首先可以從構建性因素(constitutional factor)來討論,也就是從個體與社會這一組關系的構成本質來理解。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內在構成因素可以從四個方面討論:(1)個體(人類)安全,即社會是否能夠給個體安全保障;(2)社會認知,即個體如何認識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而同時社會又如何塑造個體的認知;(3)社會反應,即個體的各種社會屬性會引發何種來自社會結構的反映,其可能是正反饋,即予以贊許、肯定,也可能是負反饋,即給予排斥、否定;(4)個體(人類)能力,即社會賦予個體何種能力,以及個體能在何種程度改變社會結構。

同時,社會質量理論討論個體與社會這一組關系的內涵是為了實現社會發展所追求的規范性因素(normative factor),也就是社會發展所應當實現的價值理念,分別為:(1)社會正義(平等);(2)團結;(3)平等價值觀;(4)人的尊嚴。而建構性因素所對應和體現的就應當是規范性因素。首先,個體安全對應的是社會正義:不論在何種社會形態,高質量的社會中,任何個體都應當享有同等水平的基本安全保障,不能因為等級、種族、階層、性別、出身等有所不同。因此,普惠性的個體安全對應的社會價值觀(即規范性因素)應當是社會正義(平等)。其次,社會認知所對應的價值觀是社會團結:作為有內在凝聚力的社會,其必然是在社會成員中具有普遍性的共識,具有相對一致或者近似的價值觀。因此,高質量的社會中,社會成員的一致性認知所追求的規范性因素是社會團結。社會反應意指個體的某種社會屬性是否會引發社會結構產生相應的反饋,而在一個高質量的社會,社會結構和社會成員應當具有一定的寬容度,而具有某些社會屬性的群體不應當引發社會過多的負反饋,其所追求的規范性因素是社會普遍的平等價值觀。最后,就個體來說,個體對結構能力的體現是個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結構進行改善,也就是個體的自由度。這在規范性因素的體現就是人的尊嚴。一個高質量的社會不應當是壓抑個體的社會,社會結構應當是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只有這樣,個體在社會中才能有更多的改造與發展空間,成為社會的主動塑造者,而不是社會中被動的順從者。上述規范性因素分別與社會質量理論的建構性因素一一對應,從內在價值理念的層面提出了高質量社會所應當具有的內在特征(見表1—1)。

表1—1 社會質量理論建構性因素和規范性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玉门市| 陇川县| 昭平县| 克拉玛依市| 宝坻区| 青岛市| 茂名市| 云阳县| 平武县| 永清县| 凤凰县| 大关县| 湘阴县| 邵武市| 海淀区| 根河市| 南川市| 嫩江县| 临汾市| 偃师市| 微博| 耒阳市| 贵德县| 甘孜| 梅河口市| 怀仁县| 隆尧县| 红河县| 百色市| 慈溪市| 桂阳县| 卓尼县| 洛南县| 如东县| 鄂州市| 眉山市| 五河县| 澄江县| 宁都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