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京時報》清末詩詞考述
- 孫浩宇
- 609字
- 2021-09-29 13:52:26
三 研究價值
1.輯佚、補遺價值:大多數(shù)詩作僅憑《盛京時報》存世,像郭進修一直在東省為官,民國時參加吉林“冷社”,詩作很好,但除《盛京時報》所載,似無別集留存;《東三省日報》主筆汪洋與郭類似。個別詩人有別集存世,但只是清末民國刻印本,流傳有限,像怡欽《夢石瘦人集》,據(jù)查只存藏于國家圖書館;陶大均、劉煥書與怡欽類似?!稏|三省日報》主筆房宗岳所載詩作不見于本集,呂清揚所載文章類似。
2.文學、政治價值:日本漢詩人宮崎來城在創(chuàng)刊號“文苑”出現(xiàn),讓人重新發(fā)現(xiàn)其詩作成就,也了解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行跡。張元奇、怡欽、劉煥書、郭進修等人,詩作所載數(shù)量較多,各具藝術(shù)特色;像張氏“好太王碑詩”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還與當時日人掠奪好太王碑有關(guān),在好太王碑保護史上有特殊意義,值得好太王碑研究者重視。
3.東省文化價值:清末六年東省文學、文化很活躍,其價值需要重新認識。如張元奇、陶大均、程道元、曹祖培等東省官員的創(chuàng)作,怡欽、心籟、飲香子、煮石子、莫忱生、陰山癡子等報紙詩人群的創(chuàng)作,都值得重視。梁啟超、秋瑾、呂清揚、丁福保等的詩文,于振宗、郁慶云旅日詩,絕海中津《蕉堅稿》等的刊載可看出清末東省文化的開放與進步。其所載很多詩作富有東省地域文化特征。
日俄戰(zhàn)爭后,徐世昌督東,積極延攬人才,推行官制改革,東省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文化持續(xù)繁榮,以《盛京時報》為載體的詩詞的活躍也是東省政治文化發(fā)達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