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易哲學源流
“道情酬唱”一幕演過了,人類史上留下三家哲學思想:孔子的儒家哲學、老子的道家哲學與釋迦牟尼的佛教哲學。釋迦牟尼的佛教哲學因印度彼土彼民之宜,乃寓哲學于宗教的路數,非本書所論;至于孔、老二家哲學,以二人同生于中國之故,雖然學說重心不同,說教方式有別,然論其思想來源及理路,則同為繼承中國遠古流傳下來的哲學思想——易,只是二人分途努力,做弘揚開創。所以別而言之,為儒、道二家,合而言之,實為易學一家,二人雖殊途而同歸;易學也由此發展為極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本書之所論,即為此二人合力經營之“大易哲學”。
那么,我們即當于此先綜要一覽大易哲學的源流。
易學起源于中國遠古時代之伏羲氏。在中國歷史演進程序中,伏羲氏生當畜牧時代之初,約為公元前47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王”。彼時一般人民理智未開,而伏羲氏獨具異稟,哲思初發,畫八卦,始創易學。八卦者,乃八組思想符號,易學中通稱之為“象”,它們是:

這八組卦象便是易學的初期面貌。當時是天道思想(自然思想)支配人心的時代,且文字尚未發明,伏羲氏乃以上面八組卦象分別代表八種自然界最通常的現象。對應于上面的八卦,這八種自然現象是:
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
自然現象是形下世界的事物,而八卦符號源起于形上思想,伏羲氏乃透過八卦的思想符號說明了形下世界萬物所以發生的形上的淵源。就人類哲學思想的表現于具體記錄而論,伏羲氏的畫成八卦實為第一道曙光。
自伏羲氏以后約三千五百年,到了殷、周之際,周文王興,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又因此時文字已經制作運用之故,文王又為每一卦作了卦辭與爻辭,易學面目為之一變。六十四卦及其名稱為: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噬嗑
賁
剝
復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以上為《易經》上經三十卦)
咸
恒
遁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
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以上為《易經》下經三十四卦)
文王之重卦及作卦爻辭,原是為了“以神道設教”,因為當時社會是神道思想時代,人民相信天神地祇人鬼的權勢,文王乃利用這一套卦象以占斷吉兇,名之曰“筮”。筮雖是術,但所根據的所以吉、所以兇、所以悔、所以吝的道理,則是本于由伏羲氏八卦而發展成的六十四卦哲學。所以表面看來,文王是將易學改妝易容作了筮術的工具,而實際上乃是借筮術的推行發揚了易學。自文王以后,易學思想更精微、更廣泛地被人們認識了;尤其重要的是,由于筮術流通之故,原來伏羲氏只是講萬物生成的理論的易學,至此開始致用于人事,使思想理論與實際生活趨向于結合為一。這是周文王對易學的大貢獻,史稱“文王演易”。
文王后又五百余年,至孔子。此時神道思想又衰,人智大開,是為人道思想時代的來臨。人民于此時已不愿再盲目信仰鬼神,寧肯通過理智判斷以裁度事物,孔子遂起而改革易學,摒棄筮術占斷,純粹以哲學思想解說文王之卦爻辭??鬃幼苑Q其態度是“述而不作”,即不變更卦爻辭的吉、兇、悔、吝之斷,而透過理智,從哲學的立場去做解說。這一做法正是將伏羲氏、周文王的哲學思想一起顯明出來,而孔子更弘揚開創,為易學建立起以“人道”為重心的思想體系,史稱“孔子贊易”。孔子的易學具見于《易經·十翼》中,所謂“十翼”,乃指這十篇解說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辭的文字:
《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易學自伏羲氏歷周文王,至孔子,約四千年,三位大圣,間世而興,踵事增華,合力經營此一大哲學,故后來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贊道:“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即謂上述三人,“三古”則謂三人所處之三個時代。
孔子為順承伏羲、文王之學而集大成者,與孔子同時,老子也致力于易學研究,其思想趨向與孔子不同,乃專精運思于大易哲學之形上方面,推極道始,開創出另一玄學思想體系,是為道家易??鬃又讓W則為后人稱為儒門易,易學由此分為儒、道二家。孔、老二人對易學的貢獻同樣偉大,一方面向下開展經營人道,一方面向上開展推理入玄,各在其思想領域內精研創發,建立思想體系。有此二人之努力,易學乃得到極高之成就,易之言“大”,即合孔、老二家之思想體系為一大體系而言。然而,就易學發展史上說,孔子以其為順承伏羲、文王向下開展故,被后人視為易學之正統,班固言“易歷三圣”,乃不及老子,我們說孔子得易之“正”;老子則是立足于伏羲、文王之易學基礎上,向形上創發,我們說他得易之“奇”。是二人者,一正一奇,正如日月雙璧之運行于易學之天,缺一則失易學之完美。
大易哲學發展至于孔、老,可謂登峰造極。為了明白起見,且以簡表0-1表示此一流變之大概如下:
表0-1 大易哲學流變簡表

按:有關此表之詳情,請參閱拙著《先秦易學史》。與孔、老同時,尚有筮術易一支,唯筮術當時已不被視為哲學思想,故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