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易經哲學精講
  • 高懷民
  • 14362字
  • 2021-09-16 17:26:38

第二節 象

“道”是大易哲學的實質內容,“象”“術”與“數”是表達“道”的方式。如以一個生命體作譬,“道”是大易的靈魂,“象”“術”與“數”是它的三種化身,而三者之中,“象”則最為重要。

所謂“象”,即今日所說的思想符號。大易哲學之有象,是人類文化創作中之奇跡。世界上任何哲學思想,到今天為止,主要的表達方式依于語言和文字兩種,至于符號和圖像,只是偶被采用,作為語言和文字的輔助,沒有完全以一系列的符號或圖像表達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者;有之,便是大易哲學。大易之當初發明象,自是由于彼時文字尚未誕生,原出于不得已而為,但這一系列的象既經發明之后,乃發現其表達哲學思想,確有殊勝之處:第一是簡明。所有卦象、卦圖不出兩個基本符號“”與“”,涵蓋宇宙萬物的大道理也就包含在這兩個簡明的符號中。第二是變通靈活。借卦象之相反、相錯、上下、消長等情狀,將甚深精微的哲學思想表現出來,十分便利而妥當。第三是整齊而美觀。以整齊故,透過許多圖象排列,乃見宇宙之諧和、均衡與秩序;以美觀故,乃使人把玩思索之不厭。這幾個優越條件奠定了象的重要地位,因而到了后來,雖然文字已經制作通用,終不能取其地位而代之;且在文字敘述哲理的對照下,越發使人感到象的簡而能賅的可貴。象遂成了大易哲學的主要表達方式,文字的功用反落在后面了。

象的種類,可以大分為八卦、六十四卦及各種形式的卦圖三類,也代表著大易哲學發展的前后不同時期。八卦是伏羲氏的哲學,六十四卦是周文王的哲學,孔子承襲之,各種卦圖則為孔子以后各易家競立之新說。雖然如此,大易哲學大成于孔、老二氏,但伏羲的八卦與文王的六十四卦是孔、老哲學的基礎,而后來各種卦圖之作,實周旋于伏、文、孔、老思想之中,各為一枝一節的引演。是以在本節中,筆者擬將八卦哲學及六十四卦哲學分做介紹,由是讀者一方面可以分別認識到伏羲氏與周文王的哲學內容大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老二氏如何在伏、文之基礎上更進一步建立起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至于后來各種卦圖,以其繁多故,只好引錄其重要者若干,附以必要之說明,無法也無須一一引錄詳述了。

一、伏羲氏八卦哲學

在本書的前言中,已說到過伏羲氏的時代,并引錄了他的八卦。本來,在那么遙遠的古代,人類文化尚在蒼蒼茫茫夜色籠罩之下,神奇地出現了這么一系列卦象符號,這件事本身便帶著惹人置疑的色彩。現在,更以成系統的哲學理論來解說這些卦象,難免會有人認為是“以今人之心,劫掠古圣之意”。不過,筆者不敢如此,此下所敘述的八卦哲學,系根據十翼之文,乃孔子據周文王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辭而“贊”;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則又根據伏羲氏的八卦而“演”,所以推究到底,八卦之為哲學思想符號,是鐵一般的事實。我們將伏羲氏其人及伏羲氏畫卦其事的詳情細節,交給歷史學家去理會,現在且來論說八卦哲學。

十分珍貴的是,《易經·系辭傳》中留下了豐富的有關八卦哲學的資料。資料之一是對“象”的說明:


八卦以象告。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這是說象代表著甚深的哲學思想(“賾”義為深)。資料之二是透露伏羲氏當初畫卦的由來:


古者包犧氏(按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說伏羲氏當初畫卦,乃起源于觀察、歸納等思考活動,以成其哲學思想。資料之三是畫卦的程序: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是說八卦的畫成,乃自太極始,逐步畫成功,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列出八卦的產生次序如下:


太極

兩儀

四象

八卦


資料之四是八卦哲學的內容: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這是說前面的卦象不是死板的符號,而是代表宇宙間流行的作用。

由以上見于《易經·系辭傳》中四方面的資料,無可置疑地,已經鮮明呈現了八卦哲學的輪廓。“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的“一”字即為太極的符號“”。伏羲氏仰觀、俯察、遠取、近取,見宇宙間萬物雖然各具異相,然而卻有一共通之性,那便是“動”,萬物無不在變動中,變動的本身是一種抽象的、普遍存在的作用,它流行在宇宙萬物之間,形成了萬物的差別相,故萬物看來都是宗于或取正于此一大動的作用(“貞”者,正也)。伏羲氏于是畫下了符號“”,象此一大作用;后人稱之為“太極”,正言其為宇宙根源的意思。

太極“”的畫成,是一件大事。就伏羲氏而言,他并非有意于創造哲學思想符號,只是當時未有文字,他隨手畫下一個最簡單的符號來代表他的思想罷了。然而,驚天動地的事便產生在這無意之間,這才叫作真正的“天真”,人類前此億萬年心智的發展至此已屆成熟,借伏羲氏第一次崩現開來。伏羲氏并不知道他做了“了不起”的事,然而他確實做了“了不起”的事。后來的中國人敬慕于他這偉大的一畫打開了人類理智思考之門,稱之為“一畫開天”。

畫太極“”,是伏羲氏的第一步工作,同時,就在他觀察萬物變動之際,他也發現到萬物之變動,并非亂流沖撞,而是有規律地動。日升月降,寒往暑來,春榮秋謝,生長老死等天上人間的現象,顯然是兩種作用在相對交替流行。有動而升、而往、而進、而生長,即有動而降、而來、而退、而衰老繼之;換言之,任何變動,均有其反作用的變動。伏羲氏發現這一正一反兩個作用,原是太極“”周流的表現,整個來說是一,分開來說是二,他為了表示出太極之有反作用,于是就再創造了一個符號——“”。“”是兩個短橫,表示第二個動的作用,即“反動”的作用,這正反二作用“”與“”,則被后人稱為“兩儀”。兩儀“”與“”在本質上即太極“”,而在思想層次上,則太極之“”為第一層義,“”與“”為次一層義,是為“太極生兩儀”。“”之符號被稱為陽,“”之符號被稱為陰,宇宙萬物一切變動,無非此一陰一陽的流行消長,無不同具此陰陽二性,故《易經·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與“”既為萬物同具之二性,伏羲氏便進而表現此一思想,他將“”與“”放置一起,成“”與“”兩種不同的符號,然后再將“”重畫成“”,將“”重畫成“”,仍代表陰陽二作用,由是遂再產生出四個符號來,即“四象”。四象“”的意義,在于說明陰陽二作用及其相交而成物,哲學思想由此落降在物上。

思想符號發展至此,依理,應該告一段落了,可是伏羲氏并未停止,他將兩畫的四象再增加一畫成為三畫象,如此遂又出現了八個符號——。這被后人稱作“八卦”的八個符號,古籍中并未告訴我們何以必然要從四象變來,但我們卻可以推想得出,因為四象雖然已經表現出了萬物各具陰陽二性,然而代表此思想的兩個符號“”與“”,看來是陰陽各半的均衡狀態,而事實上萬物所具的陰陽二性是不均衡的,也永遠不會有均衡的靜止狀態,原因是陰陽兩大作用總在流行變動中;也正由此故,萬物才有變化。八卦的象,每個象三畫,是奇數,無法均衡,自然表現出不均衡的情狀。于此,足見古圣哲思之精到。

上面簡要地敘述了八卦哲學的內容及其發展情狀,筆者是以生物學上處理古代化石的辦法做榜樣,根據由《易經·系辭傳》所得的化石骨骼的間架,做外形體貌上的添補,自覺是客觀合理的。

那么,現在我們問:面對著這樣的一個哲學思想,會有如何的感想呢?筆者想至少會想到以下幾方面吧:

第一,八卦所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雖然粗略,但確已把握到了宇宙的本質,并樹立起宇宙生成的大間架。

第二,這一思想體系融通了理性界與現象界的統一,中國哲學心物合一的精神,自此開始便已建立。

第三,伏羲氏之建立其哲學,乃由觀察開始,然后進入理性思考,做深入探求,復歸而印證于現象界事物。其間無絲毫神話玄虛,甚至于不用假設。

第四,哲學思想體系不止于“四象”,而止于“八卦”,以表現萬物陰陽不均衡之義終,尤令人心折。

第五,以至簡單的符號賅宇宙萬物之理,明白而成系統,人類哲學界迄今未見其匹。

我們應該如何對這一哲學做評價呢?這是公元前48世紀時的產品,這一評價只有留給讀者諸君去思量了。

最后,尚有幾個不得不提出說明的相關問題:

第一,八卦的思想符號固然是象宇宙萬物之“道”,但由于將此道落實到萬物之故,每一卦又各有其物界的取象,那就是:為天、為地、為雷、為風、為水、為火、為山、為澤。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者只不過是選取出來作為萬物的代表,表示思想理論之與萬物合一。但八種取象卻不是隨便配合的,各與其卦象有必然的關系。這一部分,筆者曾詳細解說于拙著《先秦易學史》一書中,此處不再贅述。

第二,八卦也各有其名稱,即為乾、為坤、為震、為巽、為坎、為離、為艮、為兌。這八個名稱之立是文字發明以后的事,但是每一名稱從文字學上剖析,都與該名稱的卦象所代表的哲學思想相應。這一部分也請讀者參看拙著《先秦易學史》中“八卦名稱之釋義”一節。

第三,關于八卦的排列,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在《先秦易學史》中也曾專節討論。伏羲氏當初的排列次序,后世無傳,依照《易經·說卦傳》中言象數章的排列,該是:(1);(2);(3);(4);(5);(6);(7);(8)。這次序也正是筆者前面所述,依照八卦哲學思想的發生次序,故我們應以此為伏羲氏當初的原卦序。至于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序,是宋代邵康節的排列法,此附于《說卦》中“天地定位”一章而立。

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哲學

周文王根據伏羲氏的八卦,進一步發揚易學思想,史稱“文王演易”。“演易”的主要工作是將八卦兩兩相重成六十四卦,以及在每一卦每一爻之下各系以卦辭及爻辭。周文王原是要創建一種筮術,占斷吉兇,以應當時神道社會之需,他的重卦及作卦爻辭,意在以卦象中所含的哲學思想作為筮術占斷的依據,因八卦的象太少、不足用,才重為六十四卦。但八卦所包含的奧義無窮的哲學思想,本由于卦象少而只能粗略地表現其大體,今經文王將卦象增多,可說是正適合其需要,于是易學遂進一步得到發揚。就本質上說,六十四卦哲學即是八卦哲學,只是思想發揮得更為精微,更為落實到人生,同時由于筮術的推行,易學乃由一門純理論思考的學問,逐漸走上致用之路。所以周文王六十四卦哲學是易學表現其實用價值之始,孔子后來即由此更上層樓,將易學整個用在經營人道上。

有關六十四卦象上的基本知識,不得不略做介紹,茲分為以下幾項說明:

第一,六十四卦為八卦相重而成,每卦六爻,下三爻稱下卦或內卦,上三爻稱上卦或外卦。下卦為本,故稱“貞”,上卦為末,故稱“悔”。例如:

第二,六爻上下稱“位”,由下而上,依次為初、二、三、四、五、上爻,乃取“物由下生”之義。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例如:

第三,卦之初、三、五爻所在稱陽位,二、四、上爻所在稱陰位,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者,為“當位”“得位”“正位”等;反之,則為“失位”“位不當”“非其位”等。例如:


小畜 卦辭言:“亨。”

《彖傳》解釋謂:“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指六四爻得位。

九五爻辭:“渙王居,無咎。”

《象傳》解釋謂:“王居無咎,正位也。”

六三爻辭:“包羞。”

《象傳》解釋謂:“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爻辭:“田無禽。”

《象傳》解釋謂:“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第四,凡二、五兩爻之位稱“中”。例如:


九二爻辭言:“貞吉。”

《象傳》解釋謂:“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六二爻辭言:“引吉,無咎。”

《象傳》解釋謂:“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第五,凡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陰陽爻異,則稱“應”或“與”;如陰陽爻同,則稱“無應”或“無與”。例如:


九四爻辭:“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象傳》解釋謂:“雖不當位,有與也。”

同人 卦辭:“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傳》解釋謂:“中正而應。”指九五、六二兩爻。

九二爻辭:“井谷射鮒,甕敝漏。”

《象傳》解釋謂:“井谷射鮒,無與也。”


以上所列,為最主要之條例,其他如陰爻據陽爻之上為“乘剛”,陰爻在陽爻之下為“遇剛”或“承剛”,陰陽爻比鄰稱“比”“接”或“際”,初爻在爻辭中或言“下”“本”“卑”等,上爻在爻辭中或言“上”“末”“亢”等,已不需一一列舉,讀者可參閱《易經》原文。

上面這些隨六十四卦的產生而起的新說,都不能算是哲學思想,只是卦象上的基本知識。要認識周文王的哲學思想,需要從兩方面看:一是透過上述這些基本條件的變通運用去認識;一是玩索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前者寫起來太復雜,因為六十四卦各具異象,三百八十四爻各有不同的時、位、中、應等關系,尤其是自孔子贊易以后,文王與孔子的易說已融合為一,所以筆者將這一主要部分并入后文孔子的易學中一起敘述。今則僅舉文王的六十四卦排列,這樣固然不能得文王哲學之詳情,但也可看出其大體要義。

文王卦序是卓絕智慧的表現,六十四卦雖是根據伏羲氏的八卦而來,但這個卦序中所包含的深遠而周全的哲學思想,充分證明文王和伏羲氏,都已領悟到宇宙萬物之奧秘的極深處,都達到了哲學家的至高境界。孔子后來贊易,完全承繼文王卦序,不做絲毫更改,正表明他對文王卦序的推崇。而自西漢以下,許多易學家曾做六十四卦的新排列,但相較之下,都遠不及文王卦序之渾厚精到。文王卦序即今本《易經》中所載,茲引列于下:

《易經》文王六十四卦序

周文王這個六十四卦序排列,后來曾為孔子門下用心研究,《易經》十翼中《序卦傳》及《雜卦傳》二翼,便是孔門某兩位儒者的研究心得,由此也可忖知孔子對這個卦序的推崇。這個卦序所表現的哲學思想,最顯明的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表現“生生”之義。

乾、坤二卦居首,乃先揭示大綱,明宇宙萬物生于陰陽兩大作用。、即, 、即,由此也看出文王乃繼承伏羲氏之八卦排列次序。自乾、坤以下,是屯、蒙、需、訟等卦,屯義取始生,蒙為童年蒙昧,需義為須待,不犯難以行事,訟為起爭執,師為因爭而興兵事……以下輾轉相生,描繪人間物界種種現象。由此看來,這個卦序乃緊扣住“生生”之義發展,后來《易經·系辭傳》言:“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即本于此一義。孔子以“乾元”名乾,以“坤元”名坤,也出于此。

第二,表現“圓道周流”之義。

整個宇宙萬物為一大周流之作用,是謂“太極”。以其周流故,乃有往復;以有往復故,乃有陰陽。故《易經·系辭傳》言易道“周流六虛”,老子則言“周行而不殆”。今觀文王卦序,對此一義之表現十分明顯,由乾、坤、屯、蒙……之始生而長,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義即已經完成一圓道之周流。而第六十四卦則名未濟,兆示下一圓道周流之開始,終而復始之義,畢然呈現。不止于此,再細察屯、蒙以下諸卦之變化,一起一伏,或以窮通,或以興衰,或以貴賤,以種種情狀表現圓道周流之義。六十四卦為一大圓道周流,而大圓道之中有小圓道,環環相扣,正是宇宙萬物的逼真描繪。

第三,表現“天人相應”之義。

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經兩部分:上經始于乾、坤,下經則以咸、恒為始。乾、坤是天道,言陰陽相感應而生萬物;咸、恒是人道,言男女相感應而生人。男女之道即陰陽之道,文王實有意為此排列。且文王在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中,也無時不照應著“天人相應”之義,例如屯卦為物生之始,而言“利建侯”;剝卦為窮極之義,而言“不利有攸往”;謙以虛故,鳴而“貞吉”(謙卦六二);豫以滿故,鳴而“兇”(豫卦初六)。這些都是天理人事貫通之義。

第四,表現“對立統一”之義。

太極是整體之一,陰陽是整體之一之分;故就分而言,陰陽對立,就整體而言,統歸于一。宇宙萬物莫不如此,各具對立相,又各具統一相,此大易“物物各一太極”之理之真。周文王為了表現此義,乃在卦象排列上用心。六十四卦之排列次序,依兩個原則進行:一為相錯,一為反對。相錯指陰陽爻對立之兩卦,稱“錯卦”,如乾與坤、頤與大過。反對指一個卦體做兩面觀,稱“反對卦”,如,此看為屯,彼看為蒙;又如,此看為需,彼看為訟。六十四卦序之排列,非相錯即相反對,相錯或相反對之二卦象必相接近,以明二者原為一體之分之義。乾與坤一往一來或一明一暗,終是一整體;屯與蒙、需與訟等,于此觀于彼觀,觀者立場雖不同,而卦體只是一整體。

以上四大端,只是簡要提出六十四卦排列方面之含義,其詳細討論,后文均將再道及,然即此已可窺見文王這個卦序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有多么豐富了。

三、一些重要卦圖(表)

伏羲氏的八卦系列及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序,也就是兩個卦圖,只是這兩個卦圖是大易哲學建立的基礎,一切卦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孔子“述而不作”,完全承文王而贊易,在卦圖上沒有新制。老子越“象”而言“道”,也不著意于制作卦圖。后世制作卦圖之風,乃由《易經·說卦傳》肇其始,西漢象數易興起后才盛行。但大易之哲學理論,自伏、文至孔、老,已發展到登峰造極,后人在此四位圣哲慧炬照耀之下,已不易再添光芒,故自孔、老以后,易學研究就逐漸地轉變了方向,原來以哲學思想為主的易學,逐漸轉變為以“術”“數”為主,后世的許多卦圖,絕大多數都是在這一新學術方向下產生的。因之,如以哲學思想而論,后世的卦圖實遠不能與八卦或六十四卦相比,有些卦圖甚至于不足以談哲學思想,但在易學被視為“術數之學”的情況下,這些卦圖自有其術數方面的影響力。以下所選出的幾個卦圖,言其為“重要”,非指在哲學思想上有高見,乃指在后世易學中較具影響力而言。本書引錄這些卦圖,實際上與論大易哲學之旨無大幫助,只是因為:第一,這些卦圖均為大易哲學體貌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略而不顧;第二,透過這些卦圖的各種形狀排列及不同功用表現,也可以看到卦象符號靈活變通之狀。以下茲引錄五家之卦圖(表),并予以必要之說明。

(一)《易經·說卦傳》中之五行相生卦圖

十翼中《易經·說卦傳》一翼,是屬于雜輯性質,約成于戰國中期,其中透露出數種卦圖排列(請閱拙著《先秦易學史》),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帝出乎震”一章中所說的,該章文如下: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這一章文字很明白地講出一個圓形卦圖,將八卦配合四時八方,這是易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圓形卦圖。在上引文字中并沒有提到五行生克的話,可是當我們將這個圓圖依其所說排列出來一看,立刻便發現是一個“五行相生”圖,這個卦圖顯然是在五行相生的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為了符合五行的“火生土”,不惜將坤卦置于西南一隅;而乾卦也只好委屈在西北隅以合兌金。巽卦象木,置于東南隅以鄰東方震木,尚可說說。最難對付的是艮卦,因為艮為山,山也是土,既不能與坤卦一起置于西南,而所剩東北一隅又介乎北方水與東方木之間,土與二者均無相生關系;巧合的是,剛好坤卦卦辭中有“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以及蹇卦卦辭中有“利西南,不利東北”之言,于是由此得到理由,即艮卦居東北隅可以不計,而代表“所成終而所成始”。如此一來,北方水直接生東方木,遂完成了五行相生。

這個卦圖對于前述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哲學思想而言,無疑是叛逆的,因為由伏、文到孔子都是以首乾次坤講易,而這個卦圖竟將乾、坤二卦置于二隅之地,可見當時五行思想的勢力是多么強大。筆者認為,《易經·說卦傳》成于戰國中期的原因即在此,因為當時五行思想正當盛時,這是某一儒門學者(十翼為儒家思想),受了強烈的五行思想的沖擊而創立的新說。創立者在文字中不明言五行相生,當是懼人批評他背離儒門學說,但實質上卻是一個五行相生的八卦圖,這是望而知之的。然而,這一革命性的圓圖,正是易學轉變方向的開始,從此后易學與五行、歷時、方位、干支等雜學發生了關系,西漢孟喜的卦氣之說即由此擴大建立。宋邵雍名此卦圖為“文王八卦方位圖”,乃為了適合他自己的易說,筆者則取其實際內容,名之為“五行相生卦圖”,今據上引《易經·說卦傳》之文繪其圖1-1如下,圖中注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情形,其四時八方之未言者,并補全之:

圖1-1 《易經·說卦傳》中之五行相生卦圖

(二)孟喜之卦氣圖

孟喜為西漢宣帝年間人,象數易的首倡者,他的易學后人稱為“卦氣”。孟喜本人的著作已亡佚,《新唐書·歷志》載有“六十四卦用事配七十二侯圖”,據云出于孟氏,后人則稱為“卦氣圖”。卦氣圖即根據上節所述《易經·說卦傳》中之“五行相生卦圖”而擴大,將八卦推展為六十四卦之用,四時八方之外,復配合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候),益之以公、辟、侯、大夫、卿之位,仍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主四時。這是一個規模很龐大的配合,孟喜為此則主要用于占斷災異的理論依據。今錄其圖(表)1-1如下:

表1-1 孟喜六十四卦用事配七十二侯圖(表)

續表

續表

孟喜此一卦圖(表)雖是用于占斷災異,但我們審視圖中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曾經過相當大的思考。毫無疑問,孟喜一方面想使卦象與氣節時令相合,一方面又想師文王卦序之意,表現出一些哲學性。在哲學性上,他這一排列自然遠不及文王卦序,卻也有可稱述者。

第一,圖(表)以冬至節中孚卦始,次列復卦,即通常所謂“卦氣起中孚”之特點。這一安排饒有意義,因為冬至節時,地面上正值嚴寒肅肅之際,而此時微陽動于地下。中孚卦象為,初、二與五、上均為陽爻,三、四兩爻為陰,正象征外堅實閉錮而含柔質,如果核之生機內蘊,此意與冬至之節時相合。以中孚卦置于復卦之先,表示在一陽復始之先,內部生機隱藏,甚應理。

第二,冬至之中孚,對應于夏至之咸;中孚后有復之一陽始現,咸之后有姤之一陰交陽。此一安排正是明顯仿效文王上經始乾、坤,下經始咸、恒之義。

第三,中孚、復之后,下接屯之初生,下接謙之卑身居下,下接睽之忖度而欲進,下接升、臨,臨下為小過,為正月之卦,于候為“東風解凍”,取義于此時物生已小過于地表之上。此下再接蒙、益、漸、泰等卦。至最后諸卦,剝在九月霜降,當“草木黃落”之候,非常恰當,下接艮之生機停止;下接既濟,其候為“地始凍”,此為一年中地面生物之告成一段落。下接噬嗑,卦象,下動而上明,取冰下流水之義。下接大過,其象,以陰掩陽,故其候為“虹藏不見”。下接純陰之坤,下接未濟之終而有始。下接蹇,義取更始之際,必歷蹇難。下接頤,頤義為休養,頤之卦象為,上止而下動,此時當十一月大雪節氣之后,地面上為冰雪所封,而地下生機歸于頤養,由是而下接中孚之始。綜觀以上略述,可知孟喜也是有意作始生、變化、終而復始之圓道周流之設計。

孟喜卦氣六十四卦排列,需受制于節候時令之相符合,正猶文王卦序之需受制于相反、相錯之法則;但文王卦序中相反、相錯之法則本身即為哲學原理,而孟喜以卦象合節候時令,全是比附配合。故研究文王卦序,覺得所接觸者全是哲學意義,而卦氣之排列則需于排列中尋求出其哲學意義。然卦氣排列之大失,尤在于未顯明出乾、坤二根本大作用之卦,所以不能算是依據哲學思想而排列,只能說是在排列中尚含有哲學義。

第四,在卦氣圖中,當十二個月之“辟”位之十二卦,其陰陽爻之消長,在卦象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孟喜乃以之說明十二月陰陽氣之盛衰消長,最為后人所引用。此十二卦稱“十二月卦”或“十二辟卦”(“辟”義為君,主十二月之意),以下引作圓圖排列,以代表一年之圓周,圖1-2如下:

圖1-2 十二月卦圖

(三)京房之八宮卦圖

較孟喜稍晚,京房也有六十四卦排列的新創制,稱為“八宮”。其法以八純卦為八宮卦主(“八純卦”謂重卦后之八卦,此名為京房所首用),每一卦主統其他七卦,故每宮八卦,八宮共六十四卦。例如乾宮之卦主為乾卦,變初爻為姤,稱一世卦;變二爻為遁,稱二世卦;變三爻為否,稱三世卦;變四爻為觀,稱四世卦;變五爻為剝,稱五世卦;如繼續變上爻,則入坤宮,故不變上爻而回頭變第四爻為晉,稱游魂卦;再變下卦之三爻為大有,稱歸魂卦。依此例,六十四卦可盡納入八宮之中,今引錄其“八宮卦圖(表)”1-2如下:

表1-2 京房八宮卦圖(表)

京房這種排列法,是依于卦爻象的表面變化,所謂一世、二世、三世……為他的“世應”之說,一世卦世爻在初,應在四;二世卦世爻在二,應在五;三世卦世爻在三,應在上;四世卦世爻在四,應在初;五世卦世爻在五,應在二;游魂卦以四爻為世而應初,歸魂卦以三爻為世而應上;八純卦則以上爻為世爻而應三。京房以此立說,再加上“納甲”“世建”“五行”“六親”“飛伏”等說,創立了一種龐大而駁雜的占斷術,用于占災異、斷吉兇,至今仍為術家所沿用。但無疑地,如就哲學成分而論,此一卦圖實不足談,更遠不如孟喜之卦氣圖排列,其勝處在于整齊劃一,發揮了卦象符號整齊美觀的優點。當然,后世術家也想出許多理由試圖做哲學性的解釋,俱是勉強成說,非根本道理(有關京房易說之詳,請參閱拙著《兩漢易學史》)。

(四)虞翻卦變及俞琰之先天六十四卦直圖

虞翻為東漢末年知名易學家,會稽人,在吳孫權手下居官。其注易以“某卦自某卦變來”立說,后人稱其說為“卦變”。虞翻并未為他的卦變說繪成排列圖,而且在他的易注中,一部分尚有自相抵觸者;但我們應當原諒他這一方面,因為當時他必須用其說來注解經文,易經卦爻辭非盡由卦變而產生,受了注經的牽制,便不能不有時候自違其例。然而,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有心排列出一個以陰陽爻變動為法則的卦圖的。他的工作雖未達成,但由于后人已洞然他的意圖之故,影響到后來人致力于排列卦變圖之風,如今本《周易本義》前的朱熹的卦變圖,便是由虞翻發始。由于他創立了一種新的卦象排列方式,而此方式又對后世影響甚大,故筆者參考其易注,稍做補添修正,為他完成下面的“卦變圖”(表)1-3:

表1-3 虞翻卦變圖(表)(附虞氏注)

續表

續表

續表

自虞翻以后,許多易學家用心于卦變,想研究出一個簡明的卦圖來。到了南宋末年,林屋山人俞琰得之,他將六十四卦濃縮在一個菱形的卦圖中,一眼便能很清楚地看到陰陽爻消息的情狀,確實稱得上是一個結構精美、匠心獨運的卦圖。尤其是這一卦圖中間以乾、坤、坎、離為軸心,東漢魏伯陽“牝牡四卦”“坎離二用”之說,隱然含于其中。俞氏此圖可視為卦變之學研究到最后的成果,由于他生在邵雍之后,又對邵氏易學欽慕,故在其圖中上下乾、坤二卦,加以“陰生月窟”“陽生天根”之句,且以邵氏“先天”之名,稱名其圖。今轉錄此一卦變圖1-3如下:

圖1-3 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圖(升降圖、菱方陣)

(五)邵雍之先天易圖

宋代是漢以后另一個易學盛世,宋易中聲勢最煊赫的是邵雍。邵氏易學的基礎乃建立在他的卦圖上,最主要的是四個“先天易圖”。邵雍先天易圖包括如下四圖。

圖1-4 伏羲八卦次序

圖1-5 伏羲八卦方位

圖1-6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圖1-7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邵氏以伏羲氏名其先天易圖,乃假托古圣之名以重其說,實則伏羲氏只畫八卦,并未重六十四卦;也未見有畫圓圖八卦的跡象;更未有以黑白格代爻象之事。邵氏也托文王之名,另有后天圖二:一為文王八卦方位圖,即前文《易經·說卦傳》中之五行相生卦圖;一為文王八卦次序圖,乃根據《易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一章繪成。

邵氏易學在宋以后享譽甚高,原因是他以其先天易圖為依據,合其所創之“元、會、運、世”之說以推演宇宙成毀之年。但如實而論,他的先天易圖,與其說是哲學排列,毋寧說是數學排列更為適當。他的創作易圖以及創制出一龐大推演宇宙成毀的思想系統是可稱贊的,但由于其先天易圖之為數學排列,于此基礎上建立的思想體系自然落入機械論,這一點與伏、文、孔、老的哲學并不合。下面且將其先天易圖之繪成及其異于大易原旨義者略做說明(傳說邵氏易圖乃傳自華山道士陳摶,此事且不追究其真偽)。

以上先天易圖之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兩圖,乃以白格代陽爻“”,以黑格代陰爻“”,由下而上,以二分法為原則逐步發展而成。至八卦階段時,自然成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之次序;至六十四卦階段時,自然成為乾、夬、大有、大壯、小畜……觀、比、剝、坤之次序。

另,八卦及六十四卦方位兩圖,即依上兩次序圖排列成。將近乾之四卦置于左,近坤之四卦置于右,而成八卦方位圓圖;將近乾之三十二卦置于左,近坤之三十二卦置于右,而成六十四卦方位圓圖;將近乾之三十二卦截作四列置于下,將近坤之三十二卦截作四列置于上,而成六十四卦方位圖中之方圖。

四圖之排列方式如上。由于卦象的基本符號只有“”與“”兩種,而且循著相對消長的規律發展,所以最后排成的六十四卦方位圖,無論圓圖也好,方圖也好,都是左右上下,對稱均衡;卦與卦,爻與爻,相反相錯,以今日看來,這是數學排列的必然結果。可是,在宋代那個時候,大家看到六十四卦竟排列出如此奧妙而復雜的卦圖,不由感到驚異,競嘆“法象自然之妙”。例如方圖中,內中心四卦為四震四巽相配,次外十二卦則縱橫坎、離,次外二十卦則縱橫艮、兌,次外二十八卦則縱橫乾、坤;而四、十二、二十、二十八之數,有隔八相生之妙。再就交股而言,震、巽相應恒、益,坎、離相應既濟、未濟,艮、兌相應咸、損,而乾、坤相應否、泰。再就圓圖中,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乾與坤,自成對待。凡此種種,都是由于固定符號在固定方式排列下所生的自然結果,當時推崇邵氏易者,即由此生心而歸于易學之神妙莫測。

邵氏易規模龐大,此處不宜細述,然就其基本立足點而言,他的易說實不盡與大易哲學的本來面目相符,最重要的,我們可指出以下兩點:

第一,伏羲氏八卦之由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之發展程序,乃以哲學思想為領導,卦象則表現其哲學思想。觀察宇宙萬物之流轉作用而有太極,見此作用之有往復消長而有兩儀,象兩儀之相交而生物而有四象,表現萬物各具陰陽差別之情而成八卦。至于八卦之變為六十四卦,乃由文王將八卦兩兩相重而成。今邵氏之先天易圖則以逐畫增加為原則而排列出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至六十四卦,然后再據此以發現出哲學思想,這與伏羲、文王不合。

第二,先天易圖有圓有方,固明顯表現出大易“圓道周流”及“對立統一”之義,但卦象排列成固定不變之形式,對稱均衡淪為失卻流行相,此與《易經·系辭傳》中“曲成萬物”“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之義有隔。邵氏易之詳細內容,今人多云已失傳,但就其先天易圖之落入機械形式以觀,其哲學也不能脫于機械論。大易哲學生動活潑,以“變”為尚,豈可以機械論名之?

四、互體與半象

以上所述八卦、六十四卦與各種形式之卦圖,為“象”之三大類別。復次,還有互體及半象之說,為解析一卦象所得,可稱為“象中之象”,雖不宜單獨成一大類,然也自有其哲學意義,不可略而不言。

茲先說互體。

“互”為交互,謂一卦象之內交互有其他卦象之體。“互體”之名始于西漢京房,其后鄭玄、荀爽、虞翻等均用以解易,但究其源,在春秋時代已見其跡。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侯之筮,遇觀之否,二卦內外象均無艮,然史以山象作解,便是因為否卦二至四爻互體艮之故。今且以鼎卦為例,析其全部所含互體之卦如下:


初至三為原內卦

四至上為原外卦

初至四互體

初至五互體 大過

二至四互體

二至五互體

二至上互體 大有

三至五互體

三至上互體


由此可見,一個鼎卦除其原卦象及內外卦以外,尚可以衍出七個互體卦,即一個卦可變成十個卦。鼎卦如此,其他卦都如此(只是有些卦之互體卦相同,如乾、坤卦),于是六十四卦驟增十倍,無怪乎后來有人批評為“穿鑿附會,象外生象”了。《日知錄》卷一。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便抹殺了互體的哲學意義。卦象的含義在哪里?《易經·系辭傳》謂:“八卦以象告。”“象也者,像也。”卦象原是思想符號,用來說明并形容宇宙萬物之情狀的。我們看宇宙間萬物,原是物中有物,物外有物,事中有事,事外有事,以今日科學所知而言最為確切:人以外有地球,地球以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以外有銀河系,以外更有宇宙、大宇宙……人以內有細胞,細胞以內有原子,原子以內有原子核、有電子、質子……此縱而言復雜情狀之一。人有人類,獸有獸類,草木石塊亦各有其類,無大無小,或精或粗,紛雜并陳,各有生機,此橫而言復雜情狀之二。人與物相傷,相傷也相依托,福與禍相反,相反也相成,互相滲透,互相楔入,彼此相因,環環相結,此復雜情狀之三。

那么,我們現在來看互體之義。

上舉鼎卦之例,初至五爻互體大過,而互體大過之中又有初至四爻之互體姤與二至五爻之互體夬,而互體姤之中又有二至四之互體乾,互體夬之中又有二至四之互體乾與三至五之互體乾。這種情形是多么恰當地說明了大宇宙、小宇宙重重疊疊相包含之狀。

上舉鼎卦含有不同之十卦象,其他卦也含有不同或相同之十卦象,如姤卦便含有乾之象六、姤之象三與巽之象一;又如睽卦,含有離之象三、睽之象二以及兌、節、既濟、未濟、坎等象各一。凡此種種,豈非正表現了萬物無小大精粗,雜然并列之狀?

再就互相交錯楔入而言,鼎卦之互體中有離、有姤、有大過等卦,而離、姤、大過等卦之互體中也有鼎及其他相互交錯之卦象,有同者,有異者,有同異之數多者、少者,這情形也正恰切地表現出萬物之彼此相因、彼此相連、彼此糾結。

宇宙間萬事萬物無窮,而卦象只有六十四,今欲以有限之六十四卦象形容盡宇宙萬事萬物,自不可能。因是之故,古圣將易學寄托在一個“變”字上,變則可以使卦象由寡成多,由有限成無限;卦象有多、有無限之變化,而后才可以形容盡雜多無窮之宇宙間事物。故大易之卦象,不病于變化之多,而病于無變化,無變化則成為死死板板的幾個符號了,那還成什么易學?我們持這種最基本、最正確的哲學觀點來看互體,便不得不承認互體在易象中自有其價值地位了。

再說半象。

“半象”是虞翻的創見,這一說因其用于解經時義旨不確定之故,甚遭后人之惡評,易界人士對半象說無微詞者稀。例如朱震《漢上易》中譏其為“牽合”,焦循《易圖略》中則謂虞翻解經文“求其故而不得,造為半象”。這些嚴厲的指責,說起來,都是站在同一個認識上說話,那就是:在卦象上創立新說是為了“解經”。然而,我們如果敢于不受傳統的“解經”觀念的束縛,直接認識到“卦象是表現哲學思想”的本義,便會覺得虞翻半象之說,未嘗不可取。我們應知經文之所以可貴,因其有哲學思想之內容故,后人解經之目的也是在于通過經文而了解其哲學思想,但因我國人尊圣崇經之心理太過,乃把眼光盯死在經文上,而忽略經文背后的哲學思想的第一義了。今卦象之表現哲學思想是直接的,是當初伏羲、文王創演八卦、六十四卦的本意,本書前文所已述者,如有此一認識,則知上面朱、焦等人之批評實為錯見。虞翻當初之創立半象,固然也曾用于解經,但由于半象之說確有顯明大易哲學思想之價值,我們便不得不承認虞氏之創立半象乃出于對卦象的正確認識。筆者覺得以此觀念來評價半象是客觀公平的。

那么何謂半象?乃指卦中相比鄰兩爻所成象、八卦每三爻始成卦象,六十四卦每六爻始成卦象,今兩爻不成全卦象,故名半象。所以半象者,乃“未成形之象”之意,未成形之象也就是正在發展中的趨向于成象的勢用;換句話說,半象乃代表一樁事物體內潛藏著的正在發展的勢用,試看這種含義是多么的實在!

宇宙萬物無不在變化中,而變化之故在于隱然之中有陰或陽之勢用流行,“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大宗師》。。半象就是象征那個“夜半有力者”。我們現在且舉八卦中的乾卦為例:乾卦象為,其初、二兩爻為兌之內半象,又為巽之外半象,其二、三兩爻也是如此。乾卦是純陽卦,陽性已至極盛,極則變,變將之陰,今兌與巽潛藏于乾陽之內,而兌、巽又都是陰卦(乾、震、坎、艮為陽卦,坤、巽、離、兌為陰卦),正是乾陽卦變而之陰的種性所在。陰陽二性潛然互變之情狀,沒有比半象形容得更妥切了。由此而觀,半象實在是更進一步地表現出卦象符號的流動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永新县| 芜湖县| 华安县| 桂东县| 黄陵县| 弥勒县| 长白| 阿鲁科尔沁旗| 伊川县| 华宁县| 图片| 类乌齐县| 平塘县| 揭东县| 北海市| 苍南县| 太和县| 新民市| 黄平县| 连江县| 扎鲁特旗| 柯坪县| 青川县| 枞阳县| 安福县| 宾川县| 鸡西市| 武强县| 水富县| 浙江省| 禄丰县| 望都县| 柳州市| 瓮安县| 九龙城区| 肇州县| 黄浦区| 广昌县| 永顺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