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道
何謂“道”?說起來,“道”帶給中國人的煩惱、妙趣和鼓舞,真算是這個神秘古國的神秘事之一 ——恍惚迷離,若有還無,不可捉摸,卻又人人認真地將它作為終生追求的標的。我們大多知道東郭子向莊子問“道”的事: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痹唬骸昂纹溆跣埃俊痹唬骸霸谑耗?。”東郭子不應。
一個是熱心討教,一個則恍若意存戲謔,漫辭以應。我們也聽說過唐宋以下的一些和尚,行住坐臥,參禪入迷,弄得如夢如醉,魂不守舍,忽然一天時至機圓,看到一片黃葉墜地,哈哈一笑,原來如此,悟“道”了?!暗馈北闶沁@樣作弄人,慕“道”者上窮碧落下黃泉求之不得,悟“道”者則意態自若,舉手投足之間與“道”同在。
字典上言“道”字的初義是“所行道也”,原不過是平常的一個名詞,就是“路”。但此字自被大易接進哲學園地后,身價百倍,一變而成為大易哲學的托命符。我們不能肯定說究竟什么時候“道”字開始進入易學,但從易學發展史上看,似乎應該是在殷末周初之際,那時候文王演易,用易學于筮,筮是占斷吉兇的術,它所根據的原理原則,叫作“道”。故當時的易學分為“道”與“術”兩大部分,莊子后來屢言之“道術”一名
實由此來。“道”既為筮術的理則,而筮術又是為人斷事決疑的,所以“道”也就成了支配人事的理則。及至后來,筮術寢衰,孔子與老子二人摒棄筮術,以純粹哲學思想論易,“道”也就成了與現象界事物之相對待,《易經·系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奔创苏軐W性之相對義。再往后,到了秦漢以下,修“道”之風大熾,“道”的主要意旨又表現在修行境界上。所以如果要細述“道”的含義演變,倒也是一條逶迤的長流。
但上面乃是依于“道”的名稱而言,如就“道”的實質上講則不能這樣說,它乃是亙古長存的一大流行作用,成宇宙,生萬物,無乎不在,所謂“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人在“道”中,以其優越的靈智,觀察、推理、體省,認知“道”之作用之不虛,大易哲學之初創建,正由于伏羲氏見“道”之存在之故。因而,在大易哲學的四項基本認識條件中,“道”當然是首要,象、術、數三者,均為表現“道”而立;猶人之有精神與軀體,“道”是大易哲學的精神,是大易哲學的實質內容。雖是這樣,正如古人已經昭示我們的,人站在為“道”所生的萬物之一的立場,對于無所不在的“道”,是不能為它下一個簡明而周全的定義的。今茲歸納“道”之多種含義為四方面,認識之于后。
一、道為形上而遍在
言“道”為形上而遍在,乃就其“存在”一方面立義(此言“存在”,系由“道”之功用上知)。《易經·系辭傳》以“形而上”“形而下”明“道”與“器”之相對待,只提出了“形”字,并未論及此一字之含義,實則我們必得對此一關鍵字有清楚的認識,才能了解“道”為“形而上”的意義?!靶味稀钡摹靶巍保税韵氯龑雍x:
(一)凡一切有形象、占有空間時間的物質??刹?、可觸、可分之粗物質固然是,不可察、不可觸、不可分之細物質元素,也包括在內。
(二)理性思考活動中所產生的具體概念。具體概念雖非物質,卻是有體有象,對于“道”而言,是滯礙的存在,故也落入“形”。
(三)心念所行之意識作用。粗言之,由思量尋求;細言之,自心念之稍動轉。總之,一動心念,即落“形”域。
以上第一層含義,粗細物質非為“形而上”,已不必論。第二層含義,具體概念非為“形而上”,如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死”與“生”是人由觀察經驗所得的兩個概念,“聞道”之人不落入此兩概念,不為此兩概念所困,“死”或“生”已無關乎己,故“夕死可矣”。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就概念之滯礙于心上說,言為心聲,既屬“可道”,必有概念形之于心,如此則落于概念之“形”之滯礙上,故非“常道”。第三層意義,謂心意識轉動之間即非“形而上”,為更一進言,此一義因入于哲思精微處,故古人論之尤著力,例如孔子曾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必”“固”“我”均為心意識作用,均屬心行之滯礙,故孔子要除去之。莊子以比喻出之,更易使人明白,《莊子·達生》中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彼^“忘”,即心意識之未起動轉;心未動,自然“不內變”;不內變,自然“不外從”,自然“忘足”“忘要”“忘是非”;徹頭徹尾,一“忘”到底,便是“忘適之適”,便是“形而上”,也便是入于“道”。
至于“道”之“遍在”一義,乃跟隨“形而上”義來,“道”既不落于“形”之滯礙,則“遍”一切有形、無形而“在”。這里需注意“在”字,“在”非“是”,前面我們曾引過莊子回答東郭子問“道”的話,說“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如果改“在”作“是”,言“道是螻蟻”“是稊稗”……那便錯了,因為那樣便是將“道”落入“形而下”的某一物上,成了“有限”的存在,而非“遍在”了。一般人看莊子這段話,大多只著重前面所引的一節,其實最緊要的話是下面這段:
……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八個字,才是莊子鄭重回答東郭子的話。意思是:你不要老是執著于“道”一定在某處或者是某物,也不要離開物而想別有一個“道”。莊子的意思,換句話說,便是“道”“遍在”于物,即物見“道”?!拔镂镎摺币韵?,言“道”與“物”的關系,即“在”物而非“是”物,講得真精彩;二者“不際之際,際之不際”的關系,正是佛家所謂的“不即不離”。
二、道為一
在中國哲學中,沒有發生過像西方哲學中那樣的“一”“多”之辯,中國哲學自伏羲氏畫八卦起,便“一”“多”之義融通于一個思想體系中。言“一”,其中已含有“多”;言“多”,其中已自有“一”在。雖然中國人論“道”,恒言“一”而罕言“多”,因為“多”是著眼于“道”之分別性,而“一”是著眼于“道”之整合性;著眼于“道”之分別性,則分無窮盡,物無窮盡,最后越走越入于細枝末節,將迷于物而不見“道”;著眼于“道”之整合性,則統萬物而為一,得“道”之全體大用。是以“道”雖然為“一”也為“多”,然而孔、孟、老、莊無不強調“道”之為“一”: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img alt="《論語·里仁篇》。"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
老子曰:“圣人抱一為天下式?!?img alt="《老子》第二十二章。"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
莊子曰:“恢恑憰怪,道通為一?!?img alt="《莊子·齊物論》。"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
中國人是尚全體大用的民族。
一個最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莊子對惠施的批評,《莊子·天下》曾載有惠施的學說若干則,其中如“雞三足”“卵有毛”“輪不輾地”“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很顯然都是向“多”分析而得理辯。我們且聽一聽莊子如何批評他:
……弱于德,強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莊子這段話在中國哲學史上極為重要,乃代表著中國哲學的正統精神。他批評惠施說:“弱于德,強于物?!边@是什么意思呢?“德”者,得也,得乎天地之道為“德”,故“德”之精神在于上趨而同于天地之道之“一”,“物”則相反,下趨而務于分析之“多”;今惠施之學,不求上趨于天地之道,而務于析物辯理而立說,故莊子批評他“弱于德,強于物”,批評他“其涂隩矣”。下面“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直率指出中國哲學的精神重在道之為“一”;“散于萬物而不厭”,則直率指出惠施之學說之病,“不厭”二字很重要,是說惠施務于析“多”而不回頭照顧“一”之大道,有悖于中國哲學之精神。《莊子·天下》以此一段批評惠施的話作結束,未始不含有明揭中國哲學正統精神之意,而惠施的學說在后世終不能得到發揚。
“道為一”之義,應作兩方面看:
一方面就整體而言,統宇宙萬物為“一”,此“一”為絕對而無待,大易哲學即以符號“一”表示之,名之為“太極”?!疤珮O”與“道”無殊,按之名義,前者是就哲學思想體系的根源上說,為變化生生之本;后者是就作用之流行義上說,為變化生生之法則。然而古人對此二名稱之用,并無嚴明之界限,往往可以互相代換使用,例如《易經·系辭傳》言:“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此“一”應為太極符號之“”,也可以“道”言之。又如“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又何嘗不可以“太極”言?因為“太極生兩儀”, “一陰一陽”原即是“太極”的化身。再如老子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此“道”實則也就是“太極”。
另一方面,乃就整體中之個別體言,又各為一“”。宇宙間萬事萬物,均出于整體之“
”,然任一事、任一物就其自性上說,又各圓滿無缺:泰山、秋毫,彭祖、殤子,鯤與鵬、蜩與學鳩,
“
”“
”平等。佛家以海水喻整體之“
”,而以眾漚喻個別體之“
”,一一漚中見大海水之性。宋儒則言“一物一太極”“人心為一個宇宙”。而大易哲學則以卦象出之,六十四卦象各為一獨立之“
”,又總為一整體之“
”。
盡管這樣,分就整體與個別體兩方面,終是落入物象概念而言,如完全拋卻物象概念,則形上之道,超時超空,無整體也無個別體,畢竟是“”。這可以借老子的話以明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句中“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物象,拋卻這些物象之執著,則所余者無非是“
”。古人所以恒言“道為一”,而不言“為多”,義即在此。
三、道之自然流行義
言“道”之為“流行”,非由“體”上見,乃由“用”上顯。前文已說過,“道”是形上的存在,它超乎概念,甚或心意識之動轉;也就是說,它是完全不落滯礙的,故無“體”可言。雖然它卻有昭然若揭的功用,觀察宇宙萬物,無時不在變動中,而萬物之變動,并非盲目紛亂,互沖互撞,乃有一致之協調性。大而言,日月、四時之運轉,動植物之生死榮枯;小而言,心理變化、生理變化、知覺反應等,冥冥之中,儼然性性相通。于是歸納萬物變動之情狀,人不得不承認形上之“道”之存在。然而,這個形上之“道”又顯然不是物外的客觀的存在,何以言之?如果“物”與“道”是兩回事,則“道”之使“物”,何以會如此密合無間?且“物”如獨立自存,何以會為“道”所支使?“物”在變化中,其質素不停地增減,此增減之質素何所去,又何所來?諸如此等問題,在古人心中一定經過了深切的思考。我們只要讀《莊子·天運》之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便知莊子曾想到過在物外有客觀支配物的力量,但是憑空設立一個物外的力量,既不能離物而證實其有,又終不能解答萬物流轉的問題,故古人終于將思想落在“物”與“道”合一上。也就是說,沒有“物”外之“道”,“物”的變動本身即是“道”之存在。這一思想遠在伏羲氏所畫的八卦之中便已表現得明明白白,以后世代相承,更無異議,孔子言:“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img alt="《中庸》。"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即此思想之繼承。所以,總宇宙萬物之變化,無非一“道”之流轉。
以上乃就觀察宇宙萬物之變動而言,然而古人也同時采取“體證”的途徑。人是萬物之一,人之所以為人,即為“道”之功用之呈現,而人與其他物不同者,在于有靈智可知“道”。如此,人便也可以不借對外物之觀察而只就本身反省內求以明“道”。古人把“體證”的功夫歸到一個“誠”字上,《中庸》上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泵献觿t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img alt="《孟子·盡心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這中間都指內省體證的功夫。人秉一“誠”,反身內求,脫落物障,從意念初動之最微細處,體會“道”之作用,于此見“道”之為流行之義之不虛。
“道”之為流行之作用,由觀察見于宇宙萬物之變動,由體證則切實得知其真,然如問此一流行之作用何來?《易經》則歸之“自然”。何謂“自然”?不知其然而然是也。人何以幼而生長,老而衰死?不知其然而然。何以見景生情,因物興感?不知其然而然。人何以為如此之人?何以為如此之人之事?不知其然而然。由人自身之不知其然而然,推而知宇宙萬物之變動,均為不知其然而然,故知“道”之流行為不知其然而然,為“自然”。道家易論“道”言“自然”,儒門易則分就乾、坤二作用立名,曰“易”、曰“簡”?!耙住毖郧匀恢?,“簡”言坤之自然之性,名異而義實同。
唯“道”之作用為自然流行,又為絕對而無待,故其勢用強大無匹,宇宙間無一物不在此流行勢用之中;如滔滔大江水之流動,萬物一滴一點之微,只有在不知不覺中順流而下。莊子有個比喻說得好:“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img alt="《莊子·大宗師》。"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儒家則合此自然流行之“道”于人事德目上,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img alt="《論語·述而篇》。"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孟子曰:“仁者無敵?!?img alt="《孟子·梁惠王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13492/2111084540819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639886-1MvVVJJmpViYukYOIFQ63fCR920SsH7R-0-1d9c32929780bdea2043a07cd236ac0e">“仁”之所以“欲”而即“至”, “仁者”之所以“無敵”,正由于“仁”之德應合于“道”之自然流行之作用,人行“仁”德,乃順“道”而行故。
四、道之變化生生義
第三小節言“道”之自然流行,乃就其為整體之“”之義而言,由此,則宇宙萬物總為一大流行之作用,而物物之個體之變化則融入此作用之中而不顯。今再就物物個體之多著眼,則變化生生,熙熙攘攘,而于異類殊種,千差萬別之間,見“道”之逶迤流通之趣。就“
”言“道”之自然流行也好,就“多”言“道”之變化生生也好,一是“道”之本性之常,只是訴諸文字,不得不作兩方面說。
論“道”之變化生生之義,必得說到“陰陽”。說起來,陰、陽二性的提出,真是中國哲學中一樁了不起的意識,通過萬物之紛紛擾擾,古圣把握到陰、陽二性,使中國哲學較世界各國哲學思想早幾千年發展成熟(后文將論及)。何謂“陽”?“道”之作用之動而健進之一面。何謂“陰”? “道”之作用之順承陽而反退之一面。“道”只是一大流行作用,分陰分陽,乃進一步對此作用之觀察分析?!暗馈敝哧?、陽二性,表現于宇宙整體之為“”中,也表現于萬物個別體之為“多”中,即貫通宇宙萬物,無論巨細,均不脫陰、陽二性。
《易經·系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句,包括有兩層意義:
第一,“道”之流行為圓道。古圣觀察天時、人事、物境,無不成圓道流轉,故泰卦九三爻辭謂:“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薄兑捉洝は缔o傳》謂:“周流六虛?!薄暗馈奔葹閳A道周流之運動,則在有立場的人看來,自然有進退、往返,陰陽之義于焉成立。此就思想之上層義而言。
第二,“道”為萬物變化生生之法則。此則就宇宙萬物之生成而言,“道”由“”下落為陰、陽二性,陽性為始動先發,陰性為順承繼起。從此,二性交替往來,變化生生由此展開。
《易經·系辭傳》之“一陰一陽之謂道”,重在第二層義,所以下面接著言“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善”乃贊揚變化生生之功,“成之者性”乃言陰陽之落入萬物之性分之中。由此可知,陰陽之分,即變化之事起,即生生之功現,“陰陽”“變化”與“生生”,在實質含義上是相同的,言“陰陽”,乃就萬物化生之性上說;言“生生”,乃就萬物現形之功用上說;言“變化”,乃就萬物形現形消之狀態上說。大易哲學為重“生”的哲學,故特別在“變化”中再提出“生生”二字。
易道尚變,關于變化生生之義,應該說的話太多,本書后文將細述,故此處不多說。唯需再強調說明的是,我們切不可因上面哲學思想上之分別層次,而誤將道之自然流行與萬物之變化生生視為兩截。二者原是一事,即此即彼,非此無彼,前舉東郭子問道于莊子之文時已說過,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又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是“物”的變化,也是“道”的流行,在“物”與“道”之間,無空隙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