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 樊登
- 1375字
- 2021-09-09 15:17:33
門人不敬子路:領導者如何約束自己的言行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又批評子路了,而且話說得比較狠,導致了讓孔子未曾意料的后果。
孔子熱愛音樂,崇尚樂教。他給學生上課時,總會讓人在一旁彈琴、鼓瑟,作為伴奏,這就叫作“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有一天,可能輪到子路彈琴,但子路對此并不擅長,畢竟他是“野人”出身,早年沒有學習過樂器。因為性格剛直,子路彈琴時可能還有刀光劍影、兵器鏗鏘交錯之感,琴音大概很嘈雜,而作為上課時的伴奏,如果不夠流暢優美,就容易打斷孔子說話。
也許是屢次被鏗鏘激烈的琴音打斷,孔子實在不耐煩了,說:“子路,你這個彈琴的水平,也能夠在我門下彈琴?”
孔子是彈琴的高手,他的很多學生也很擅長彈琴,而孔子卻當著大家面說子路彈得很糟糕,讓子路下不來臺。
發生這件事之后,其他學生就開始不尊敬子路。
孔子知道了,內心有點不安。孔子是一個很有良知的人,也很善于自我反省,何況他內心是很愛子路的,于是出來打圓場,說:“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這里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登堂入室,是形容一個人的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到了很高的境界。這個成語很形象,“登堂”是指一個人已經走入了院子,進到了客廳;“入室”就是真正進入了內室,掌握了要領。
孔子解釋說,子路彈琴的水平其實還是不錯的,他已經算得上是登堂了,只是還沒有入室而已。孔子是在給子路找補,他一方面指出子路彈琴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肯定子路彈琴的水平還可以,只是沒有達到“入室”的境界。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么會有門人不敬子路?因為當時孔子的門人眾多,性格、水平、修養參差不齊。如果當時孔子身邊只有七十二賢人,如子貢、顏回、冉有等,學生之間彼此都很熟悉,孔子再怎么打趣子路都沒關系。但是,當門人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弟子三千”的程度時,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出身、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孔子再不留情面地打趣子路,難免會有學生把老師的話當真,不尊敬子路。
這件事情提醒了孔子,同時也提醒了我們,無論是做老師還是做領導,都要小心自己權威性的發言,要意識到自己所說的話傳播出去會產生怎樣不可預計的“化學反應”。
作為領導,也許你的出發點只是開一個不痛不癢的玩笑,覺得當事人不會放在心上。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產生誤解,畢竟層級過多,人數過大,上級領導一表態,到了下面就會層層放大,這就是“乘數效應”。
在現代社會,因為有媒體,領導們可以對著攝像機直接說話,免去了層層傳達的弊病。但在孔子那樣的年代,當孔子身邊的人一層一層地把老師的意思傳出去時,門人就會曲解老師的意思。
因此,作為老師也要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語。有的校園霸凌跟老師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所謂霸凌,并不一定是被毆打,也可能是被同學們孤立。當所有人都開始孤立某個學生,不理他,不跟他說話,甚至鄙夷他時,會給他的心理上造成多大的傷害?而追根溯源,大量的孤立事件都是跟老師的發言有關的,當老師不斷地指責、挖苦某個孩子時,其他學生自然會看不起他。
總之,當你擁有了某些權威性的身份時,一定要謹慎說話,因為每一句不當的語言,都可能經過層層的傳播,變成傷人的利器。
好在孔子意識到了這一點,趕緊進行彌補,說子路已經登堂了,只是尚未入室而已。孔子的表態,會讓子路重新獲得大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