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 樊登
- 2061字
- 2021-09-09 15:17:32
不得其死:孔子對子路的預言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此節一語成讖。
此節描述了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幾個學生在孔子周圍侍奉著的場景。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閔子騫在孔子的身旁,恭恭敬敬的樣子。
“子路,行行(hàng hàng)如也”,“行行如也”是剛強的樣子。大概是當大家圍坐在一起輕松地聊天時,子路卻站在旁邊,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在孔子周游列國時,子路幾乎全程追隨,充當著孔子保鏢的角色,也許是性格使然,他永遠都覺得好像有什么事要發生,總是“勁兒勁兒的”。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侃侃”是輕松自在的樣子,有個詞語叫作“侃侃而談”,指隨意、不拘謹地說話,冉有和子貢都是善于說話的人。
以上的場景描述,直觀地表現出了孔子幾位學生的性格:閔子騫是非常莊重得體、嚴肅恭敬的樣子;冉有、子貢是從容不迫、輕松自如的樣子;而子路既不嚴肅,又不放松,是一種緊張、放松不下來的狀態,似乎永遠“擰著勁兒”。
我分析,子路的這種狀態與童年的經歷有關。我身邊也有一些類似的朋友,有的人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但無論走到哪里都是緊繃著的,做事情容易使特別大的勁兒。有位朋友每次喝礦泉水,都要把瓶子吸扁,我總是驚訝于他到底是用多大的勁兒在喝水。我想,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這種緊張的狀態,一定是小時候發生過什么事情,讓他長大以后也無法放松,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障礙。
子路年輕的時候遭遇過什么,我們并不了解,但我們可以推測,子路童年的際遇并不好。哪怕如今已經年長,他也總是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似乎要打架的樣子。
看到自己的四個學生迥然不同的樣子,孔子樂了,開了一句玩笑,說:“像子路這個樣子,最后怕是會死得很慘。”
我相信這是孔子在開玩笑,孔子雖然總愛批評子路,但他是很喜歡子路的。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作“強梁者不得其死”,與孔子說的話意思類似。孔子與老子雖然分別代表儒家和道家,但他們都是老人家。老人家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感受到“閾下信息”。
什么叫閾下信息?比如,孔子并不是相士,也不會算命,但他會看人。當他看到一個人,可能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時,他不能分明地指出到底是哪里不對,但是他能感覺到。這種說不上來哪兒不對勁的感覺,就叫作閾下信息。
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閾下信息。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信息,而當我們用目光掃視的時候,只能看到目之所及的東西;能夠進入我們意識當中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信息進入了潛意識,我們無法看見。這些進入潛意識的,就是閾下信息。
有智慧、有人生經驗的人,尤其是經歷過許多事情的老人家,最擅長捕捉閾下信息。
“樊登讀書”團隊的一個伙伴有一次回家看望他年逾八十的奶奶,雖然好久沒見,但奶奶一見他就說:“孩子,你最近太累了,你太要強,這輩子都得受累。”
聽完,他的眼淚都流下來了。奶奶雖然年事已高,深居簡出,不聞外界之事,但只一眼就能看出孫兒的癥結所在,這就是老人家的智慧。
孔子當時隨口說了一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料竟然一語成讖。最后,子路在衛國打仗的時候喪生。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子路沒有聽從孔子的勸告,在衛國內亂的時候冒死進入衛國,最后被一群人圍住,剁成了肉醬。從那以后,孔子就再也不吃肉醬了。
子路死后,孔子說“天祝予”,意思是,老天爺在詛咒我。
孔子為什么能準確地感應到子路的結局呢?他并不是會看相,只是人生經驗豐富。
上大學的時候,我和幾個同學到一座寺廟里拜訪一位高僧。與高僧聊天的時候,我們請他對我們指點一二。高僧指著我說“你性格很好,沒有問題”,對一個同學說“你朋友多,沒問題”,對另外一個同學說“你麻煩事多,整天跟人吵架”。
我們當時是第一次去拜訪,高僧卻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是什么性格。這當然不是迷信,更不是算命。我請教高僧是如何看出來的,他說:“看你們走路的樣子就看出來了。”對于這位高僧而言,他能夠敏感地接收閾下信息。如同一些老警察,他們見多了各類罪犯,對犯罪分子有著敏銳的嗅覺。
關于閾下信息,亟待心理學再去發掘研究,把閾下信息更多地開拓出來。
在這段話中,孔子的學生們狀態各不相同,也許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面對生活的狀態。
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活得這么緊張呢?如果你活得過分認真、嚴肅,總是繃緊了神經,在這種狀態下,你對待整個世界就會是強硬的。
但我們如果能像冉有、子貢一樣“侃侃如也”,輕松地、平等地與人溝通,不再急匆匆,不再與人吵架,不再和世界對抗,那么肯定會越活越開心,因為整個世界也會溫柔地對待你。
舉兩個最常見的小例子,有時候我們急匆匆地想脫掉身上的毛衣,但越著急,反而越脫不下來;有的人每天起床時,是騰地蹦起來,幾乎要調動全身的肌肉。連脫衣服、起床這樣簡單的事情,當你處于緊繃著的狀態時,都無法輕易地做好,何況其他復雜的事情。
如果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能夠讓自己保持放松的狀態,讓肌肉松弛下來,也許事情的走向就大不一樣了。人的精力就像彈簧,如果繃得太緊,超過了極限,總是像子路一樣“行行如也”,那人是很痛苦的,也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