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新十年:移動互聯網叢林里的勇敢穿越者(套裝共2冊)
- 林軍 胡喆
- 4403字
- 2021-09-13 17:50:48
推薦序二 沸騰年代的創業者群像
25年前夏季的一天,長途電話穿越大半個中國,從哈爾濱打到我在重慶的辦公室。電話那邊,是素昧平生的一位年輕人。他告訴我,自己是哈工大計算機專業將于翌年畢業的1997屆學生,也是《電腦報》的讀者,希望畢業后加入《電腦報》編輯團隊。
沒有片刻猶豫,我立即在電話里表示歡迎。當時,《電腦報》剛創立四年,影響已經很大,但一直處于缺人的狀態。團隊成員主要來自重慶重點高校,如果多有一些外地名校畢業生加入,對提升團隊的思想活躍度,無疑會很有幫助。
1997年初,還在大四的這位年輕人,成為《電腦報》編輯部的一員。這年年底,《電腦報》在中國媒體中第一家開設網絡版,他又成為引人注目的這塊新園地負責人。
眼前中國互聯網的一切繁榮景象,那個時候幾乎都不存在——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剛初創;而后來名震中國的BAT“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騰訊,還醞釀于創業者的頭腦之中。
中國互聯網的狂飆,那時正起于青萍之末。
12年后,年輕人寫下第一部中國互聯網史《沸騰十五年》,由于這部影響廣泛的著作,他被冠上“中國資深互聯網觀察家”的頭銜。他的筆下記錄的中國網事,已經可以用“沸騰”來簡單概括。
今天,中國互聯網史的續編《沸騰新十年》又來到讀者面前,不難猜想,新書作者之一林軍,就是25年前在松花江畔打出電話的那位年輕人。
《沸騰新十年》另一作者胡喆,也曾是林軍和我的同事。2001年春天,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即將畢業的他,在校園里無意看到成果展中有上屆校友在《電腦報》的身影。電腦迷胡喆當即決定,追隨他到嘉陵江邊的重慶。
到編輯部第一天,胡喆在一間簡陋辦公室里見到不修邊幅看不出年齡的林軍。他不會想到,他們未來會共同撰寫《沸騰新十年》。
這位兄長同事的歷史情結,后來給胡喆極深的印象。在北京,他看見林軍對那些美輪美奐的豪華新酒店毫無興趣,專挑魏公村早已老舊的燕山大飯店住下,理由只是,這里發生過隱藏著無數中關村傳奇。林軍對這些故事如數家珍。
兩位年輕人是幸運的。作為記者,他們見證了沸騰年代里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作為創業者,在波瀾壯闊的互聯網創業大潮中,他們是弄潮兒。
林軍曾任IT第一中文網站天極網創始時的總編輯,創辦了科技媒體雷鋒網。胡喆曾參與UCWEB和百度早期的工作。在中國互聯網界,他們都是“年輕的老革命”。
他們一直在時代潮流之中,他們本身就是潮流的一部分。
有這樣的經歷,在采訪和寫作中,對《沸騰新十年》書中同時代的創業者(有的與作者年齡相仿,有的更年輕),他們感同身受,同振共鳴。筆觸所至,也就更細致更真實,深刻摹寫出時代精神與創業者群體形象。
《沸騰十五年》與《沸騰新十年》,作為中國互聯網史的重要著作,是中國科技史的一部分。而投身科技史寫作這項艱苦工作,既與兩位作者的學養與興趣愛好相關,也與《電腦報》的傳統有聯系。
科技史是科技事業與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史為鑒,以史銘志,這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與應用領域中,同樣都是共識與經典之言。
科技史鉤沉浩如煙海的史料,梳理科技發展的脈絡與源流,分析科技事件發生的背景與邏輯,描述與評價科技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與影響。
一部優秀的科技史著作,常常能啟示后來人,激勵人們投入甚至獻身科技。
由于認識到科技史的重要作用,在《電腦報》當年的年輕編輯中,有研究科技史的濃厚氛圍。那個時代,在IT領域,對美國前沿科技發展歷史與最新動態的研究與追蹤,是大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激勵過雷軍一代年輕創業者的《硅谷之火》這樣的個人計算機發展史等著作,同樣成為林軍、胡喆等編輯們反復閱讀與研習的重要資料。編輯們對計算機和互聯網發展中的史料細節甚至熟悉到這樣的程度,當一個人出現對硅谷某一小地名的英文拼寫錯誤,另一人會立刻發現并糾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里發生過的大事。
有這種認識與氛圍,《電腦報》創辦初期就在國內獨家開設了“電腦史話”版面。當時,國內對計算機發展史的研究與寫作,有些滯后。為數不多的文獻與著作,很少涉及計算機普及大潮中讀者最關心的個人計算機發展史。針對當時的現狀,《電腦報》決定主要記敘計算機發展的當代史,聚焦個人計算機發展史。“電腦史話”刊出了《PC機十年》《PC機的第二個十年》《軟件輝煌》《電腦病毒面面觀》《WPS之謎》等連載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都由《電腦報》編輯撰寫,用了很多筆名。文章生動介紹了讀者最感興趣的個人計算機發展史,不但讓比爾·蓋茨這樣國外創業者廣為人知,也讓當時很少得到深度報道的中國年輕創業者如求伯君等人的形象,在中國讀者中熟悉和鮮明起來。
從1995年開始,《電腦報》又開設了“電腦時空”欄目,主要由我和IDG中國負責人熊曉鴿先生,每月一次在國內外某個地方面談或通過越洋電話連線,實時而零距離報道全球計算機發展中最新熱點事件和焦點人物。這些報道特別強調現場感,希望給讀者很強的感染力。“電腦時空”一直堅持到新世紀,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互聯聯網發展最新動態,越來越在這些話題中占據重要地位。
今天發生的一切,終將成為歷史。《電腦報》編輯們有這樣的共識,他們認真記錄當代史。
“電腦史話”和“電腦時空”這些文章新穎鮮活,與時代同脈搏,因而非常受歡迎。其影響之大,甚至出乎編輯們的預期。多年之后,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領軍人物的許多老讀者,仍然回憶起曾經讀過的文章,回憶起所受到的啟發與激勵。
科技史寫作與報道帶來的這種作用與影響,無疑也使林軍、胡喆得到鼓舞,感受到一種責任,吸引他們投身對科技史的研究與寫作。林軍回憶,正是因為看了《PC機十年》和《PC機的第二個十年》等連載文章而決意想來《電腦報》的。當時,他在哈工大學生中有一定名氣,是校團干、標兵、黨員。而哈工大計算機系直追清華,當時在全國計算機專業排名第二,畢業生選擇很多,他也可以留校。但林軍最后選擇《電腦報》,很大程度是因為“電腦史話”和“電腦時空”那些文章對他的吸引。他從小喜歡歷史,大學讀了計算機專業,又有校園學生主編的經歷,綜合這些,他認為《電腦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在這里,身處個人計算機與互聯網發展的潮流之巔,浸淫于科技史學習與研究的氛圍與傳統之中,對林軍科技史寫作的路徑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后來,他主動提出去《電腦報》北京新聞中心,也是希望利用北京的史料資源,進一步構筑實現自己科技史寫作人生愿景的基礎。
于是,有了《沸騰十五年》與《沸騰新十年》問世。
科技史的寫作,可以沿著科技、事件、人物等維度組織和展開史料。無論是側重于某個維度,或者是多維度并重,只要作者忠誠于歷史,忠誠于讀者,都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作為《沸騰十五年》的續編,《沸騰新十年》承襲了前者的歷史記敘方法:記錄當代史,不過多著墨于中國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線索,而專注于描寫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以編年史的形式,鋪陳開十年間(實際上是2009~2020年的11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壯麗畫卷,創業者的群像在這一長卷中鮮明生動,熠熠生輝。
如果說《沸騰新十年》比《沸騰十五年》有什么進步,那就是視野更加開闊,所觀察和記錄的受到互聯網深刻影響的行業,由四大類擴展為十大類。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巨大進步的最直接反映。在互聯網已經水銀瀉地般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今天,歷史記錄者力求全景式展現這一影響。
而兩本書一脈相承的,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細致而逼真的描寫。為了展現原始場景與真相,兩位作者工作得很苦。寫作中,他們念念不忘的一個術語,是“顆粒度”。文字作品的“顆粒度”,如同影像作品中的分辨率,是作品質量的重要標準。但分辨率可以通過設備和技術手段來提升,而“顆粒度”只能靠作者自己辛勤的工作,在采訪與記錄中一點一滴努力追尋細節,多方求證核實事實,精心固化成文字。科技史寫作中,對“顆粒度”的追求,不是容易的事,他們挑戰自我。
《沸騰新十年》作者用這樣的寫作態度,為讀者展現出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真切的群像,他們一個個在書中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感受他們的呼吸,觸及他們的脈搏,共同體驗他們命運起伏中的失敗與成功。
前面談到,兩位作者是中國互聯網界的老兵,他們本身就是潮流的一部分。這不但使他們能與創業者感同身受,還能讓他們在認知上也有獨到之處。科技史寫作中,對歷史的認知如同靈魂。
《沸騰新十年》作者與所記錄的創業者們在同一舞臺上,背景天幕里,是中國的崛起,是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是中國互聯網不可逆轉地成為世界重要力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本書里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創造了歷史奇跡。
《沸騰新十年》時間記敘的前一年即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達2.98億,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僅僅一年,到2009年底,中國網民達3.84億,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總和,其中手機網民2.33億,占60.8%;再到2020年底,中國網民增長至9.89億,占全球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9.86億,占99.7%。
巨增的網民數量,巨大的市場規模,為創業者提供了無比豐厚、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創業沃土。他們的創業激情得以燃燒,他們的無窮創意得以實現,《沸騰新十年》記錄下他們的精彩人生與故事。
《沸騰新十年》記錄的歷史階段中,中國互聯網在繼續學習全球先進經驗和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實際上也悄悄開啟了自己的創新歷程。中國創業者們已經不再只是簡單拷貝美國,而是根據對新技術的追蹤與理解,根據對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分析,創新出自己獨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創建了無數新業態互聯網公司。
中國互聯網的創業者們不但迅速開拓了國內一個個新市場,還勇敢而堅韌地一步一步走向廣闊的全球疆域。在《沸騰新十年》的這一階段,中國的電子商務、中國的共享服務、中國的快遞物流、中國的網絡游戲、中國的網絡文學、中國的社交工具、中國的短視頻平臺……無數中國的互聯網應用與服務,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世界市場。新聞報道中也開始出現“XX的XX”,前面的“XX”,是外國國家的名字,后面的“XX”,是中國的一項有人氣的互聯網應用。學習和拷貝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在全球悄然開始。
當某個大國一口氣封禁中國的幾十種APP時,當互聯網發源地、至今的互聯網強國竟然要動用國家行政力量來應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市場行為時,其潛臺詞是,中國互聯網的創新力量已經不容忽視,中國正在由互聯網大國走向互聯網強國。
《沸騰新十年》有幸記錄下這樣的歷史,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已經創下驚世偉業。
而我們,為這樣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遷心潮難平,對艱苦卓越奮斗的創業者們肅然起敬。
歷史永不停息。
當讀者們讀完《沸騰新十年》時,中國互聯網史新的一頁,實際上已經徐徐掀開。本書讀者和書中的創業者一起,正在迎接中國互聯網風云激蕩但又注定是前程錦繡的明天。
筆者堅信,本書讀者中,一定會涌現出一代代新的互聯網創業者,他們會和前輩創業者一起,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沸騰新十年》中記錄過一位創業者,清華學子王江。他行動嚴謹,內心狂野。能體現內心的,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英文歌詞。
我也喜歡這歌詞,尤其是后半句——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當我一聲令下,海洋應聲而起。)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可以有應該有這樣的抱負與氣概。
《電腦報》創始人及前社長
陳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