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新十年:移動互聯網叢林里的勇敢穿越者(套裝共2冊)
- 林軍 胡喆
- 5266字
- 2021-09-13 17:50:50
創新工場與安卓生態的燎原之勢
創新工場來了
與谷歌中國分支的建立幾乎同步,安卓官方與中國開發者的故事也拉開了帷幕。
2005年年底,田行智曾與安卓操作系統開發者安迪·魯賓(Andy Rubin)共事,并成為谷歌早期負責全球移動業務的四人組之一。隨后,田行智將安卓帶入中國,并看著它一步步成長。
田行智負責運營商、手機廠商的業務擴展,同事邸爍則負責技術支持。2007年,田行智離開谷歌創辦游戲公司希佩德,從事海外游戲的開發運營,這家公司于2010年被Zynga收購。2008年,邸爍也離開谷歌,創辦了北京樂投科技——一家平板電腦系統軟件和服務提供商。
另一位和安卓關聯甚密的谷歌早期員工是沈思。沈思于2008年與她的清華大學學弟錢文杰一同創辦了木瓜移動。它最開始是安卓上的游戲社區,現在是數得上號的為中國企業提供海外App廣告發行服務的平臺之一。
這些人從谷歌離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安卓在中國的“開枝散葉”。
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讓整個安卓產生更多可能的,當屬李開復、汪華等人的離開。
2009年9月,李開復從谷歌離職并創辦創新工場,此舉被媒體稱為“最熱鬧的離職”。
最先發布李開復離職消息的是美國方面,國內監測外媒報道的媒體翻譯并發出這條簡訊是在9月4日一早,而這時候李開復還沒有對國內媒體發布消息,所以他一時間顯得非常被動。最后,他只得安排與當時在騰訊科技的徐志斌及幾家國內媒體進行一次視頻溝通。為了表示“已經離開谷歌”,李開復是在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家茶館,而不是在谷歌的會議室接受這次采訪的。
緊接著,2009年9月7日,李開復宣布創新工場成立。他的重要助手、創新工場合伙人之一王肇輝回憶說,創新工場的發布原定于10月下旬,突然提前了一個多月,主要是為了“積極溝通,避免媒體對李開復的去向有太多的猜測”。但即便如此,李開復和創新工場還是成為當時最熱的話題。
創新工場起點很高,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滿手好牌的。李開復曾講過這樣一句話:“說實話,熱鬧過后就是門可羅雀,我們4個創始人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考慮下一步該做些什么。”
創新工場的4個創始人分別是李開復、汪華、王肇輝和王曄,前三者都有很強的公眾知名度,唯獨王曄籍籍無名。
互聯網上能搜到很多王曄,其中之一是涂鴉移動CEO——一家盈利頗豐的海外休閑游戲公司的創始人,彼王曄正是此王曄。但在2010年創辦涂鴉移動之前,王曄已是創新工場的產品合伙人。
關于創新工場的早期工作狀態,王肇輝向《沸騰新十年》回憶說:“我和張亮(以及黃繼新)幾個都是過慣了松散日子的媒體人,加入創新工場后幾乎是崩潰的。開復極其勤奮,生活很規律,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給所有人發郵件,8點到公司。到了就開會,各種會一直排到晚上6點。開復6點半回家,但是汪華不回家,汪華拉著大家聊天聊到8點半。他非常能聊,這樣我們的腦子里會被他灌入各種想法,回去消化消化就要睡覺了。第二天一早又到公司開會。頭一年我們的工作量巨大無比……”
王肇輝說的張亮,正是前文提到的Apple4us的張亮。他和李開復交往甚密,一度被認為是李開復傳記作者的第一候選人。創新工場一創辦,張亮就立馬加入,成為創新工場的投資經理和7號員工。
創新工場最早的7個人,就是4個創始人、李開復的秘書,以及006號易可睿和007號張亮。
李開復是不折不扣的一號位;王肇輝幫李開復做市場、公關及諸多對外事務;汪華幫李開復設定投資路線,建立起項目投資的邏輯;張亮和隨后加入的黃繼新根據汪華的天才想法,去市場打撈各種團隊加入創新工場;希臘人易可睿負責創新工場在海外的業務,那么王曄做什么呢?
點心和豌豆莢陸續出現
最早的創新工場是一個孵化器,所以最開始加入創新工場的人,都是以員工的形式加入的。創新工場會定期將創新項目廣而告之,成員們可以擇機參加。王曄相當于創新工場第一年所有項目的0號員工,他組建起了所有的項目團隊。
說是所有,其實主要集中在點心和豌豆莢這兩個項目上(在此之后,創新工場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聯合創業的方式來孵化項目)。其中,點心的誕生源于創新工場的重要出資人富士康的需求。當時富士康的重要盟友夏普要做手機,找到富士康代工,但手機還缺OS(操作系統)。所以富士康找到創新工場,由此組建起點心團隊。團隊最開始的工程師正是上文提到的大神史巖,他此時恰有嘗試創業的想法,于是離開微軟亞研加入創新工場。給史巖打下手的有從百度加盟的彭鵬——彭鵬后來跟著王曄做涂鴉移動,再后來自己做數字貨幣錢包等產品,江湖人稱“中國的V神[2]”。
點心是由實際需求催生出來的,從點心拆出來的豌豆莢,則是汪華的安卓生態本土路線的戰略產物,這種由戰略驅動的產品往往是“道路千萬條”,但誰也不知道哪條能通“羅馬”。所以,在“真命天子”王俊煜加入之前,豌豆莢著實走了一段彎路。
豌豆莢最早的產品負責人是來自搜狗的韓嶺。不過,做豌豆莢的主意是汪華出的,而產品合伙人是王曄,這讓韓嶺夾在其中無所適從。加上創新工場當時給的薪水在行業內不算很高,所以韓嶺提了3次離職,每次都以王曄給韓嶺加薪、韓嶺收回辭呈結束。但韓嶺第4次提出離職時,王曄答應了。
韓嶺離開后,原來的技術負責人周立統管技術和產品,成為豌豆莢內部的第一任領導者。周立與后來成為豌豆莢CEO的王俊煜同是廣東人,還是中學校友;同是北京大學畢業,周立比王俊煜大三屆。不同的是,周立混跡過中國無線互聯網江湖,加入創新工場前曾在老虎地圖供職,為人處世頗接地氣;而王俊煜有天將降大任的使命感,心高氣傲且略帶睥睨視角,而且大學沒畢業就進了谷歌中國。本質上,周立和王俊煜其實是兩類人。
周立與汪華、王曄的不睦也可想而知。當時加入豌豆莢的丁吉昌(知名出海公司大宇無限的創始人)、馮峰(后來回到美國做健康方面的創業)、鄭煥德(從騰訊音樂而來,離開豌豆莢后一直在投資圈混跡)、馮昊明也都是人中龍鳳,周立帶起來有些吃力。于是,創新工場讓從硅谷回來的熊宇紅負責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包括管周立,這也是熊宇紅對外聲稱自己是豌豆莢創始人之一的由來。但熊宇紅很快從創新工場離開去了拉手網。
應用商店的機會來了
谷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還帶來一個機會,那就是很多軟件開發者在中國內地無法繼續依靠Google Market,由此產生了本土應用商店這個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創新工場為此也推出了應用匯這個項目,并請來互聯網圈老人、李開復的老熟人羅川擔任CEO。不過,在當時基于安卓的應用市場賽道里,風頭最盛的當屬機鋒網。
機鋒網的創始人談毅據說來頭極大,1978年出生的他祖籍為江蘇省宜興市,他是唐昭宗光祿大夫、上柱國希文公第27代世孫。
談毅自幼家境良好,父母皆為船舶軍工研究所的系統工程師。因為受到父母的熏陶,他對電子產品及互聯網無比熱愛,這些經歷使得他創立的飛翔鳥、中國網絡游戲運營公司Square Enix和機鋒網相繼取得成功。
2007年下半年,談毅為再次創業,決定去美國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
這一年恰好是初代iPhone的發布年,電子愛好者談毅擠進了洛杉磯蘋果旗艦店外擁擠的人群中,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召喚。于是,他開始嘗試為iOS生態開發軟件。不過隨后他就覺得這個平臺掣肘太多——系統封閉,第三方開發者只能圍繞iPhone為數不多的幾個開放的固件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蘋果的操作系統并不向開發者免費提供。這些因素使得當時缺少資金的談毅陷入了困境。
正是因為早期iOS生態不盡如人意,談毅才決定切入安卓。他對《沸騰新十年》說:“如果說iPhone的出現讓我樹立起目標,那么安卓操作系統的誕生,則讓我找到了實現目標的方式。”
在談毅看來,安卓未來的發展潛力極大,操作系統100%開源,這就意味著開發者不僅可以免費使用安卓操作系統,而且可以在這個對第三方軟件完全開放的平臺上更加自由地開發程序。
由于開發者不多,談毅滿世界地尋找對安卓操作系統的軟件開發感興趣的程序達人,一起為Google Market開發軟件。機鋒網應運而生,出生地為美國。
談毅回憶,當初之所以給網站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其域名是gfan.com。首先,當時使用安卓手機的人都有谷歌情結,即“G粉”,也就是GFan;第二,GFan諧音“機鋒”;第三,機鋒網以后的產品,不管是應用還是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都會以G開頭,如GReader等。
為了找到合適的創業伙伴,身在美國的談毅幾乎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終于組成了一支開發者團隊。隨著摩托羅拉、索愛、LG和三星等公司相繼進入安卓陣營,安卓的市場份額急劇飆升。已經有一些積累的談毅取得了階段性“小勝”——機鋒網于2008年開發的客戶端軟件Ahome一度長期位列Google Market下載量的前十名。
2009年的談毅面臨一個關鍵的選擇,要么MBA畢業后在美國做一份年薪大概20萬美元的工作,要么回國獨立創業。他選擇了后者。剛回到北京的時候,談毅在北京西環廣場“蹭”別人的辦公室,甚至幾個人擠在一間辦公室中辦公。
談毅告訴《沸騰新十年》,他回國是因為,隨著新平臺的崛起,軟件應用渠道變革的機會來了。他強調:“我們在2009年回國創業之后選擇的方向,就是去做應用分發市場,這是機鋒網最核心的思路——通過應用的分發,占據這個市場的一個關鍵點。因為分發平臺決定了市場的規模和游戲的成敗。”
當然,他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氣問題。當時機鋒網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因為在網站和論壇上有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而且看這些內容還不用花錢。當時的用戶沒有付費的習慣,移動支付也還沒有普及。
談毅最開始的商業定位就比較準確。他說,安卓操作系統是一個世界性開放平臺,“機鋒網雖然不是主角,但是我們可以起到‘潤滑劑’的作用,把終端商、芯片商和數以萬計的注冊用戶聯系起來,讓開發者不再被埋沒,讓用戶使用手機的體驗更好”。
談毅認為,機鋒網要服務多個角色:一是軟件開發者,包括第三方個人應用軟件和基于安卓平臺的游戲軟件的開發者;二是廠商,包括手機芯片的開發者,這部分群體的痛點是基于安卓的手機操作系統缺乏差異性,需要第三方來幫助他們實現產品個性化;三是最終用戶,用戶可以在機鋒網論壇討論購機、玩機心得,下載軟件等,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創造性內容,包括鈴聲、壁紙甚至是自己的軟件設計。
當時,機鋒網社區的注冊用戶有將近500萬人——不敢說是第一,至少也是前三大安卓硬件及軟件分享的渠道。它給開發者提供了下載、推廣、下載收費、廣告等多種服務方式,開發者在機鋒平臺上可以統計各種和用戶有關的數據,還可以和機鋒商城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如內置收費。
和蘋果有所區別的是,安卓的開放性更強,可玩性也更高。蘋果無法選擇操作系統,但安卓可以“刷機”,這在當時是很多玩家非常熱衷的一點。
2008年9月,世界上第一部安卓手機HTC G1發布以后,安卓社群中有人發現,可以通過某種方法獲取安卓的最高權限。獲取這一權限后,可以結合安卓操作系統開源的特性,對ROM(手機固件)進行修改和重新安裝(刷機)。
機鋒網為安卓手機用戶提供了當時最全面的安卓ROM庫和各種安卓“刷機”包,這逐漸形成一種亞文化。
CM的中國門徒
早期的安卓不夠成熟,有許多功能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亟待修改或精簡,特別是在ROM只有256MB的前提下。
此時,美國出現了一支名為CyanogenMod的團隊,其所編譯的HTC G1的ROM包成為廣為流傳的神作,于是CM成為廣大用戶對這個團隊的簡稱。
CM不斷推出適配新機型的ROM包,谷歌、摩托羅拉、HTC等大廠的用戶,甚至是T-Mobile這樣的定制渠道機型的用戶都能各取所需。CM因此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ROM開發和優化團隊。
史蒂夫·康迪克(Steve Kondik)是CM的創辦人。他戴著黑色樹脂框眼鏡,留著喬布斯式的胡須,一看就非常有科技范。他原先是美國匹茲堡一家生物信息創業公司的首席工程師,住在西雅圖且曾經到訪中國。
CM的口碑非常好,原因在于該團隊與其他團隊相比,對各種機型有更深刻的了解與研究。他們對每個功能都進行了再編譯和不斷優化,使其制作的ROM包非常完整和穩定。對于智能手機來說,穩定、好用是口碑傳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除了穩定,CM還不斷加入更多有效的功能,如功能設置、FLAC(無損音頻壓縮編碼)音頻格式的音樂、多點觸控、從SD卡(外置存儲器)運行程序、壓縮緩存、Wi-Fi無線網絡支持、藍牙、USB網絡分享等。同時,CM也是第一個使用傻瓜調度器(Brain Fuck Scheduler, BFS)做任務管理器的操作系統。這些也是它領先手機官方ROM的地方,非常吸引用戶。
CM作為一個非營利團隊,為什么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迭代,同時為近百款機型提供支持,是很多開發者和用戶不解的地方。
現在看來,內部原因是CM將大多數機型都能使用的部分做成公用套件,特殊機型可以在這個套件下進行調整;而外部原因則是CM極為開放,凡是遵守通用公共許可證(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GPL)協議并愿意繼續把改進的源碼分享給CM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這就使得它能夠融匯多方的力量。
對于中國用戶來說,國內早期的安卓社區,如有千萬會員規模的安卓網(hiapk.com)、由安卓網的陳翀出來創辦的N多網、由韓遠創辦的擁有千萬級安裝量的安智市場(安智網)、由楊波創辦的增長較快的木螞蟻社區等,都是在安卓ROM包的驅動下蓬勃發展起來的。
在這些網站的社區中,各種開發者首先建立自己的論壇,然后發布在CM的基礎上修改的ROM包。其中最關鍵的是加入中國特有的地域應用特性、UI美化及流程簡化。
可以說,中國早期安卓生態的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CM的基礎上的。最著名的有小米的MIUI團隊、創新工場的點心團隊、占據國內千元機市場的樂蛙OS團隊等。后來盛大的樂眾、騰訊的TITA也不斷加入這個行列,它們都是CM的中國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