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與股票交易所
如前所述,英國設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家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該公司屬于特許經營的股份制公司(股東集資,持有公司股份的公司)。荷蘭隨后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發行股票的股份制公司。兩種公司形式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的不同。荷蘭能夠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與荷蘭的創新是分不開的。
荷蘭的第一個創新是技術創新,在當時主要是船舶技術的創新;荷蘭的第二個創新則是創設了股份公司制度,并由此發展出股票交易制度。
荷蘭孕育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因此被譽為“17世紀的華爾街”。之后,荷蘭人打造了紐約,使華爾街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無論是地理上的紐約華爾街,還是金融制度上的華爾街,都與荷蘭人息息相關。
荷蘭在1602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增強該公司發行股票的融資能力,荷蘭政府將一些只有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力,折合為2.5萬荷蘭盾,入股該公司,大大擴大了該公司的權限,增強了其信譽。這些權力包括: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具有貿易壟斷權;具有開戰、議和、建立殖民地、奪取海上外國船只、建立城堡及鑄造貨幣等權力。由此可見,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家特殊的公司,是具有準軍事性質的公私合營公司。公司制度的創設,為股票交易創造了條件。
荷蘭的第三個創新就是證券交易所。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股票的發行上市和自由交易成為股份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客觀上催生了進行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順應這種要求,荷蘭在1609年創立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12年率先規定,要兌現公司的股票就要去交易所公開出售股票。英國的公司隨后效仿,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進一步擴大。到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已成長為歐洲的股票交易中心,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已經類似于現代的證券交易所,不僅存在買方與賣方之間的直接股票轉讓,而且也存在通過證券經紀人進行的間接股票轉讓。當時已出現了期貨交易,出現了“多頭”與“空頭”,“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貿易方式,每年買賣大量的白蘭地,但從來不發生貨物的移交,買方與賣方的盈利或虧損都取決于在約定的交貨日白蘭地的價格”(卡洛·M.奇波拉,1988)。
阿姆斯特丹銀行和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設立,加速了荷蘭貨幣的流通,而阿姆斯特丹隨之成為國際清算中心、國際貴金屬貿易中心和歐洲股票交易中心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荷蘭貨幣的流通。貨幣流動性的增強使得荷蘭的利率比其他歐洲國家低得多,有效地支持了荷蘭貿易和經濟的高速增長,這是17世紀荷蘭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整個17世紀,荷蘭的利率降低了一半多,而在歐洲其他金融市場(如英國和法國)上,盡管利率的變動趨勢也是下降,但“這些國家從來沒有把利率降到足以與荷蘭進行有效競爭的程度”(伊曼紐爾·沃勒斯坦,1998)。
與此同時,國際清算中心、國際貴金屬貿易中心和歐洲股票交易中心的地位,使得阿姆斯特丹迅速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荷蘭貨幣也逐漸成為世界貿易中廣受信賴的貨幣。荷蘭開始在歐洲范圍內發行貨幣,獲得了鑄造貨幣帶來的巨大收益。
荷蘭為現代金融制度做出了三大制度性創新——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外匯銀行(進行貨幣兌換),使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金融大國,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第一個金融中心,荷蘭的貨幣荷蘭盾則成為第一種世界貨幣(類似于當今美元的地位)。正是基于這些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及發達的國際貿易,荷蘭一躍成為世界大國。
之后,英國引入荷蘭的金融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為現代金融做出了重大貢獻:國債、中央銀行及跨國銀行。英國成為第二個金融大國,倫敦成為第二個世界金融中心,英鎊則成為第二種世界貨幣。歷經百年風云變幻,倫敦依然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倫敦證券交易所仍享有盛譽。
荷蘭人與英國人先后來到紐約,為紐約帶來了荷蘭的金融制度、證券交易所、商業文化以及英國的法律規則、市場經濟制度,成就了今日紐約的輝煌。當今的紐約華爾街是世界最重要的資本市場,控制著世界金融的命脈。
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可以看出,強大的金融資本市場是強國的標配。完善、發達的股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為公司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是風險投資的基礎。
[1] 參見郭勤貴的《危機百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