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理所應當?!?
“還有這等好事?”大司馬樂豫、司城公子蕩喜上眉梢,舉雙手贊成。
公子蕩心說:“我們蕩氏不似鱗氏那樣野心勃勃,試圖維持凌駕于君權之上。子子孫孫平平安安、開枝散葉就好了。嗯……壽兒先前把小孫子趕到三公子那邊混了個出身,要不要把他召回呢?我家的封邑也不少平分給兩個孫子,也不虧待了誰。原本上卿之位只能給意諸孩兒,以后虺兒也有一把。我們蕩氏憑空多出了一個卿位……還是把虺兒喚回來吧,寄人籬下做士大夫的感覺終歸是家奴,要看人臉色,還不如自己當卿大夫、做主人來的自在。
嗯……不過剛把虺兒塞給三公子沒多久,又要把人要回來,似乎又有些不妥……罷了,不妥就不妥了,不管那么多了,豁出這張老臉,也要給虺兒一個前程?!?
另一邊,鱗氏、華氏、老氏、黃氏同時出言反對,不等他們陳述理由,杵臼趕緊給個眼色,邊上的公孫孔叔大聲唱到:“用餐時間到,請諸卿移步,有事下晝再議。”
杵臼躥到公子卬身邊,踮起腳尖,探頭探腦四處打量:“叔弟,莊彌遠呢?不是該他出馬了嗎?”
公子卬道:“君上,卬知道你很著急,可是你先別急。日晝飯吃吃也有一頓功夫,來得及的。世上還有彌遠說服不了的人么?”
“可要說服的卿大夫不少,來得及么?”
“君上就放一百個心吧?!?
莊遙飽餐一頓后才大腹便便地找上老大夫,他身邊正坐著黃大夫和曲大夫,三人緊急磋商:“斷不可使推恩令通過——我等本是小宗小氏,三家都各自只有一個城邑,即使兒子很多也不能在卿議院多出一把交易??墒趋[氏這樣的大家族,一氏就有六個城池,原本他鱗氏只有一票,現在一下子變成六票。往后這卿議院,不就成了大家族的角力場么?”
莊遙道:“三位大夫杞人憂天矣?!?
“怎講?”
“一氏六票同氣連枝,這樣的事情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兄弟和睦,同宗團結。可放遠了看,同宗之誼靠譜么?
昔日周天子分封諸侯,姬姓貴族各得封地,他們最后團結起來了嗎?晉侯乃姬姓,滅起同為姬姓的韓國、魏國、霍國、雍國、原國、郇國、虢國絲毫不手軟;邢國和衛國是同宗吧?結果衛國復興之后第一個拿邢國這個鄰居開刀。東虢國與鄭國同宗又交好,鄭國建國之初,東虢國與鄶國贈送鄭國十余個城池,結果呢?鄭武公反手就滅了東虢國。
這些兄弟之國尚且翻臉無情,三位大夫憑什么相信鱗氏子孫會和衷共濟。相反,鱗氏的封地彼此相近,一旦分封出去,鱗氏的子孫彼此之間會因為爭水、爭地、爭桑林,相互成為一見面就面紅耳赤的仇讎。
宋公與鱗氏相惡,諸位盡知,豈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推恩令旨在拆分強氏,于小門小氏利好。如此而已?!?
老黃曲三家對視一眼,紛紛點頭,覺得莊遙說的有道理。
“我等思慮不周,還是國君想得深遠?!?
與此同時,鱗矔找到華御事:“華大夫,你我先前是有些不快之事??梢淮a歸一碼,推恩令明顯是為削藩而來,不僅削我,同樣有害于你。華氏昔日可是犯下弒君之罪的,歷代國君之所以不予追究,反而奉華氏為上卿,何也?是因為華氏有功勞于國家么?是閣下表忠貞于人前么?非也。是因為華氏帶甲五十乘,令人忌憚而不敢輕慢。
推恩令一下,閣下的幾個兒子各領一邑,各自為政,五十乘的大氏一下子被拆解成幾個十乘的小宗,即使在卿議院里多了幾張選票又能怎么樣呢?萬一有一日國君要清算華氏的前仇舊怨,一盤散沙的幾個小宗又如何抵抗中央的大軍?請華大夫思之慎之?!?
華御師不置可否。鱗矔悻悻而去,正好碰見莊遙一步三晃地來華御事這邊。
鱗矔故意大聲譏諷莊遙一句:“你是來做公子卬的說客的吧?莫要白費唇舌了。以華大夫之智,怎么中廿一小兒分而治之的陰謀?”
今年杵臼正好二十一歲。
莊遙哈哈大笑。華御事等鱗矔離開后,憂慮道:“我素來與國君、太傅相善。國君登基有我擁立之功,太傅與我也有貿易上的合作。為何今日要以推恩令相推,是欲裂我華氏之土、分我華氏之兵乎?”
莊遙道:“大司寇怎做如是想?這個推恩令全靠自愿。大司寇可以把土地分給兒子們,也可以不分??!”
“可若是不分,又怎能一邊治理城邑,一邊在卿議院議政呢?”
“大司寇可以自己坐鎮中樞,把城邑俱分到嫡長子名下。這樣不就可以兩全了么?”
“如此一來,別家在中樞有數票,而我只有一票,豈不是虧?”
“哈哈哈,既然大司寇想要發揮大族的優勢,那不如名義上把四城分給四子,使四子得到四把卿位,五人一起坐鎮中樞,地方上,就派四個靠得住的家臣治理。如此一來,地方政要照樣由大司寇牢牢把控,中樞的權力大大拓展。一舉兩得?!?
華御事:“此舉雖然好。我活著的時候,犬子自然對我言聽計從,即使有天生反骨的,也可以治之。可若我死了,這些城邑在庶子、嫡次子名下,他們自領城邑,又忝為卿大夫,肯定不會服從嫡長子的管控,到時候遇到什么事,如果不能同氣連枝,將有被逐一剪滅的禍患。即使兒子一代不發生分裂,到了二代、三代呢?”
莊遙問:“敢問大司寇,兒子的兒子叫什么?”
“叫孫子。”
“孫子的孫子呢?”
“玄孫是也。”
“玄孫的孫子呢?”
“那我就不知矣。”
莊遙道:“是啊。大司寇連他們的稱謂都不知道,自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秉性,更不知道他們是會團結一心還是互生齟齬,怎么能斷言他們一定會分裂呢?我聽說魯桓公的三個兒子開枝散葉,子孫后代分別喚作孟氏、叔孫氏、季氏,至今已有五代。我聞之,三家同氣連枝,代代交好,彼此呼應,以至于今日,魯國十二分其民,三家得七而魯公得五,名門望族實至名歸?!?
莊遙用魯國三桓畫餅,華御事有些意動,魯國有一種說法,三桓盛,魯公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華御事也想華氏成為這樣的家族。
華御事手撫在下巴,拿捏不定:“總歸還是有些風險的。怕就怕子孫不肖,不能擰成一股繩?!?
莊遙:“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過去的宗法制就是典型的人之道。嫡長子得到父親的一切——封地、軍隊、卿位,而庶子、次子一無所有,被趕出家門做別家他氏的家臣,要是混的不好,餓死街頭都有可能。人非草木,同胞兄弟呼風喚雨,而自己將來則寄人籬下,供人差遣,甚至殃及子孫——兄長的苗裔是卿大夫,自己的苗裔卻為低人一等的士。一碗水端不平,兄弟之間自然容易出裂痕,遑論團結。大司寇請看,衛宣公的第三子,公子朔不就是不甘心兄長榮華富貴,自己因為出身較晚而失之交臂,因此起了謀害之心,奸計害死兩位兄長么?齊桓公的五位公子也因為父親未能一碗水端平,互相攻伐,以至于齊國今日之衰。
如若大司寇一碗水端平,諸世子均得前程,自然沒必要互相攻訐,團結一心,猶如魯國三桓。如果大司寇不能善待諸子,等大司寇百年之后,嫡子嫡孫未必能保住家業,即使把土地、卿位都給予一人,庶子、次孫依然可以勾結外人,謀害本家,王子帶召引戎人侵犯周天子的王畿、共叔段引衛軍攻打鄭地,往事皆殷鑒不遠?!?
莊遙出,公子卬迎了上去:“事情可辦得妥當?仲兄已經在催問了?!?
莊遙道:“勸諫的方略均是太傅提供,哪有不成的道理?話說,此次的勸諫話術不在我之下,不似太傅平日里說話辦事的作風,甚是奇怪。”
公子卬心中吐槽:“廢話。我哪有本事原創出這些經典的辭藻?不過是讀了后世孟嘗君的故事與《九陰真經》的開篇罷了——后人的智慧豈是老祖宗能望項背的?”
下午的投票,果然如公子卬等人預先的設計,不論是小公族、沒有野心的大公族,還是華氏,均贊成推恩令的通過,唯有鱗矔孤零零的一個人投反對票。
鱗矔心中陣陣涼意。公子卬被刺無果,鱗矔料定會遭到對方的報復,他在府中加強了戒備,增派了力士,可公子卬根本不來火并,反倒將他政治孤立,打算分裂他的家族。其中一定有連環的謀劃,鱗矔不能預測公子卬的出招,但已然脊背發涼。
必須把水攪渾,不然鱗氏有危險。
他目光灼灼盯著華氏,規勸道:“莫要鼠目寸光,公子卬拋出幾個卿位,你就以為與你相善了嗎?等到公室中央集權,早晚要來清算的!”
華御事甩了甩袖子,不置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