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形去智 無累乎物:遺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么振華 呂璐瑤
- 2191字
- 2021-09-08 12:16:16
一、緒論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
學界對隋朝人的臨終遺言尚無研究,關于唐人遺言的研究包括兩類:一類是對唐人以臨終遺囑分析家產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利用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唐人遺言者多屬此類,與法律問題密切相關;另一類側重墓志資料中遺言的研究,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是考察與死亡相關的文化現象。
關于隋唐時期分家析產的遺囑,歷史與法律學者都有關注,成果較多,如:仁井田陞《唐宋時代の家族共產と遺言法》[1]、《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2]等最早研究唐人遺言,對傳世文獻中遺囑相關資料予以解說,從家族共財角度看遺囑中的財產分配,并討論了若干敦煌“遺言狀”的內容及形式。凍國棟《讀姚崇〈遺令〉論唐代的“財產預分”與家族形態》認為包括“預分”和臨終遺囑在內的唐代家族財產分割,大體以“均分”為原則。他指出唐代“遺囑樣文”的出現及“遺言法”的形成是漢魏以來遺囑繼承方式進一步發展演變的結果。[3]總體而言,唐代遺囑繼承作為唐人遺言研究的重要內容,學界對其研究數量較多,內容也比較充分。
利用墓志資料對唐人遺言及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方面,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一書是代表論著,主要利用墓志等資料中的諸多唐人遺言研究唐人的死亡文化觀,重點探討了唐人對死后世界的認識。[4]西脅常記所撰《韓愈の遺言をめぐって》《古代中國の遺言—その形式面よりの概観─》,前者從韓愈臨終遺命“喪葬無不如禮”出發,考察了唐代儒家對佛教觀念沖擊的應對,探討了反佛者韓愈的臨終場景及其儒學思想、佛教與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的互動、墓志與神道碑的書寫意義,兼及白居易、傅奕以及宋儒的自撰墓志銘等方面內容的探討;后者對中國古代遺言的名稱、形式、作成時間、對象等進行了分類梳理,指出南宋以前遺言在禮儀制度中一直是缺失的一環。[5]其他代表性成果有:涂宗呈《唐代士人的臨終場景初探——以兩京地區的墓志書寫為例》、劉琴麗《唐代夫妻分葬現象論析——以墓志銘為中心》等文,前者利用長安和洛陽墓志中的唐人遺言,重建墓志書寫中理想與真實的臨終場景,探討唐代士人面對死亡時的遺言內容,涉及交代家庭瑣事、財產分配、子女照顧、喪葬處置問題;[6]后者以墓志中的唐人遺言探討了唐代夫妻分葬的文化現象。[7]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一書涉及不少女性遺言,可供參考分析。JesseyChoo的博士論文Inscribing Death: Burials, Teats, and Remembrance in Tang China(618—907CE),計劃于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有學者對若干近似遺囑的典型——唐代自撰墓志銘作了分析。
唐人遺言對喪葬事宜多有涉及,特別是夫妻是否合葬及歸葬祖塋或改葬。前人相關研究成果集中于夫妻合葬、歸葬和招魂葬方面。牛志平指出:“歸葬,是將亡于外地的親人遷回鄉里安葬。將夫婦葬于同一墓穴的合葬,也應屬于歸葬的范圍。”[8]無論男女,死者若死于異地他鄉,大多選擇歸葬。這與中國人傳統的死后世界觀有關,希望一家人在地下仍然相聚。吳麗娛《孤立四十年后的怨冢回歸——從新出墓志看唐代官員的歸葬問題》對歸葬的含義及原因進行了探討。其指出:歸葬指歸入祖塋,其意義可延伸為自異地返京或歸葬家鄉,并常與夫妻合葬同時進行,有時在廣義上也包括改葬或遷葬。由于歸葬地與家族聚居的鄉土不遠,歸葬既是回歸出生的家族,也是回歸鄉土。[9]裴恒濤《唐代的家族、地域與國家認同——唐代“歸葬”現象考察》《傳統與認同:墓志中唐人的風水觀與歸葬東都》側重探討了唐人歸葬兩京的觀念因素。[10]學界運用墓志材料對唐代喪葬進行研究的成果,亦有裨于對唐人遺言研究。諸如:太田有子《古代中國にわける夫婦合葬墓》、[11]加藤修《北魏から唐代の墓志に見る夫婦合葬の分析》、[12]陳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系——從景云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志銘〉談起》、[13]陳忠凱《唐代人的生活習俗——合葬與歸葬》、[14]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第四章“琴瑟之諧”、[15]段塔麗《從夫妻合葬習俗看唐代喪葬禮俗文化中的性別等級差異》、[16]朱松林《試述中古時期的招魂葬俗》。[17]金子修一《從皇帝遺詔來看唐代的中央和地方》、[18]劉瑞萍《唐代遺詔的傳世情況及基本模式》[19]則對唐帝遺詔進行了研究。
總體而言,學界以往對于唐人遺言的研究,側重考察用遺囑分割家產等經濟與法律問題,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整理。以往研究的側重點與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保存的遺書資料有關,而唐代正史和墓志資料中,有大量遺言資料未經系統搜集整理,利用墓志對唐人遺言的研究十分薄弱,有待全面綜合的系統研究。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遺言,尚有不少方面存在進行繼續拓寬和加深探討的空間。學界對女性臨終遺言的關注很少,死者的身份、地域、宗教信仰、婚配與否、死亡年齡、死亡地點對遺言內容的影響,尚需進一步細化研究;不同唐人臨終前的心態與行為表現的差異及其原因,后人或親朋是否依照逝者的臨終囑托行事,這些均值得進一步探究。本書稿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隋唐時期女性遺言的內容、類型進行系統研究,對不同階層、不同信仰女性遺言及其親人對遺言的執行情況進行專題探討,分類考察遺言中所展現的不同身份隋唐女性臨終關懷的諸多內容,這涉及命婦與非命婦、僧道俗人、老幼、已婚與未婚等諸多群體的遺言,透過遺言考察隋唐時期女性在臨終前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所樂所痛,并關注這些遺言的實現與否,即逝者的后代或親朋對其遺言或遺囑的態度。從隋唐人的臨終關懷,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臨終前所關心的主要內容及不同類型的生死觀,其中展現出當時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進我們對隋唐社會及女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