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全球視角與中國啟示
- 杜雯翠
- 1073字
- 2021-09-10 18:40:54
1 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1.1 新常態的內涵與特征
經濟新常態(The New Normal),可以理解為一種歷史階段的轉換,這種特征將保持穩定的態勢。新常態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M.埃里安(Mohamed El-Erian)于2008年開始使用,以預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增長可能的長期態勢。而國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首次提及“新常態”,要求領導干部“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所做的題為《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問題,認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隨后,學界便開始引用這一詞來描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新常態的內涵和特點,表1-1對這些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
表1-1 部分學者關于新常態的內涵與特征的主要觀點(按照時間順序)

注:由于新常態是于2014年提出的,因此,對新常態內涵與特征的主要討論都集中在2014年和2015年,此后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新常態這一大背景而對國民經濟中的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獲得。
從表1-1對國內關于新常態內涵與特征主要觀點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常態的內涵是豐富的,外延更是廣泛的。盡管如此,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將增速調整視為新常態的首要特征。在中國經濟新常態時期,最突出的表象特征就是經濟增速的轉換,GDP年均增速從2003—2007年的11.6%下降到2008—2011年的9.6%,2012年、2013年降至7.7%,2014年為7.4%,2015年為6.9%,2016年為6.7%,2017年回升至6.9%。產業結構則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更強調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增長動力也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倡生產資源在區域內部整體協調發展。
基于現有文獻對新常態的界定和討論,本書做出如下兩個界定:
首先,界定本書所討論的新常態。借鑒劉偉和蘇劍(2014)、黃群慧(2014)、黃志鋼和劉霞輝(2015)、張平(2015)等對新常態的界定,以及國家對新常態主要特征的描述,將新常態定義為經濟進入了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即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其次,界定本書對新常態的研究范圍。新常態只是本書的重要背景,并不是研究主題,更不是主體。本書主要是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充分考慮經濟增速的換擋調整,在增速調整的前提下討論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變化的關系是由什么引起的,而不會對新常態本身的內涵、特征、機理做出更多研究。
- 銀川平原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與保護
- 海上絲綢之路地緣風險評估與決策支持
- EOD·生態引領發展模式研究:以中信國安實踐為例
- 新時期首都環境管理機制創新研究報告(2016)
- 寧夏水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研究
-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特別報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地方典型案例集
- 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1978~2018)
- 從綠到金:打造企業增長與生態發展的共生模式
- 供水井修復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
- 場地環境精準調查技術與應用
-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劃的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蘇錫常地區為例
- 寧夏自然災害防災減災重大問題研究:綜合卷
- 消費者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行為及其影響機理: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和管制政策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貴州實踐研究
- 城市居民PM2.5減排行為影響因素與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