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國鄉村發展歷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1949—1977年:農村“大集體”階段

從1949—1956年,中國農村社會的生產關系經歷了土地改革、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等幾個階段的探索。農村土地從之前的農民個體經營逐漸發展到收歸集體經營。而以農業合作化為基礎,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省出現,為1949年以來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經過1959—1961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時期之后,1961年下半年開始針對農村政策予以調整,1962年9月正式頒布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制度。此制度一直延續到1980年前后,農村基層習慣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大集體”時期。

“大集體”時期雖然規定農業生產資料和收成歸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但公社與大隊一般不無償支配或調撥生產隊的物資。這一時期,初步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為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政權組織形式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1-1 1950—1962年政策列表

二、1978—2001年: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形成階段

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村在全國率先實行包產到戶。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翻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也開始了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

20世紀70年代末,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迅猛興起,農業的經營形式由單一的集體經營變成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農戶的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層次,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農業勞動和經營激勵問題。80年代初期和中期,從人民公社制度到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農村商品生產流通到鄉鎮企業、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改革到工農城鄉關系、從實行行政村管理體制到深化農村改革,農村地區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農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80年代中后期,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被提上議事日程。自此,鄉鎮企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在鄉鎮企業的帶動和引領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村進入大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中國工業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家發展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重點放在了工業化和城鎮化上,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有限。與此同時,農業自身存在的弱質性在市場經濟中也愈加凸顯,“三農”問題逐漸引起社會關注。這一階段,農業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農業從業人口也呈遞減態勢,農業對國家發展的影響正在減弱。

表1-2 1978—1994年政策列表

續表

三、2002—2016年:統籌城鄉發展階段

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城鄉統籌建設正式拉開帷幕。這是黨中央根據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破解“三農”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條例》正式廢止,標志著9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我國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正式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財政補貼農民”的新時期。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農村建設納入國家建設的全局。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并提出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八大具體措施。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撤村并點,農民進城成為市民的速度也開始加快。

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發布了14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表明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關注,在“三農”領域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也不斷加大。這一階段,政府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提出“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方面,城鄉一體化建設有了較為具體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黨的多項“三農”工作也全面向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目標邁進。在實踐中,中央統籌城鄉和城鄉一體化政策的實施取得顯著效果,城市高速發展,農民得到的實惠增多,“三農”問題有所緩解,農村產業基礎愈加扎實,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發展潛力得到釋放。

表1-3 2004—2016年政策列表

續表

續表

四、2017年至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可以看作是五位一體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劑“藥方”。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深刻認識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是對新農村建設要求的一次重大升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目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見圖1-1)。

圖1-1 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的升級

201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明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見圖1-2)。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等方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和引導。自此,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被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圖1-2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繼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進一步提出了重要農產品保障、數字鄉村兩大戰略,深入推進優質糧食、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8個工程,大豆振興、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等5個計劃,奶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9個行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兩大活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舉措正加快落實在神州大地上。

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堅持土地承包關系長久穩定,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積極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

表1-4 2017年以來政策列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阳高县| 沈丘县| 昌江| 奉贤区| 瑞丽市| 陕西省| 丽江市| 邵东县| 巴塘县| 连州市| 类乌齐县| 镇远县| 庆阳市| 杨浦区| 扎兰屯市| 金塔县| 当涂县| 鲁甸县| 万全县| 濉溪县| 兰溪市| 宜丰县| 长武县| 黄龙县| 蒙山县| 岱山县| 堆龙德庆县| 晴隆县| 永新县| 阳朔县| 内江市| 汾西县| 玉林市| 醴陵市| 黔江区| 石柱| 榆林市| 鹤岗市| 田东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