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路徑研究
- 魏旺拴
- 7435字
- 2021-09-09 18:46:49
第二節 實施鄉村振興的理論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一種保障,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發展理念既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要害,也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方向,明確了鄉村發展新思路。要將新發展理念始終貫穿于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就要深入分析研究新時代下的鄉村建設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從不同的理論視角探索和分析鄉村振興新理念的內涵和思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一、創新發展
創新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廣大農村地區更為明顯,解決的關鍵就是為農業農村發展尋找新動能,使鄉村具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鄉村創新發展不僅需要政府主導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更需要因地制宜通過對各項配套制度進行改革,徹底改變長期以來農村簡單的保障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從而調動全員參與全要素創新的積極性。有哪些促進農村創新的路徑和范式?現有的理論哪些可以應用于鄉村創新系統的建設?這些都是提升鄉村創新能力的重要話題。
(一)改造傳統農業理論
改造傳統農業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以及為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有利條件等手段,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發展質量,進而推動經濟進步。這是優先鄉村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有助于為新時代下的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新時代下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優先發展農業,這是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和關鍵所在。優先發展農業的最終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就需要對鄉村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以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適度規模經濟,進而助推鄉村經濟振興。特別是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鄉村農業產業發展迎來新的結構性變革,要持續加大對傳統農業領域的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改變鄉村農業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加強互聯網技術、農業生產技術、農村人力資本、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理念等新的要素投入,實現鄉村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經營理念創新,有力促進鄉村傳統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實現鄉村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而深入推進鄉村建設。因而,改造傳統農業理論是新時代下優先發展鄉村農業,推進鄉村建設的理論基礎。
(二)產業融合理論
農村產業融合是產業融合在農業領域的特定概念。農村三產融合是新型經營主體經利益驅動,以農業為基礎,通過產業集聚、要素流動、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使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聯結、協同發展,并最終實現農業橫向、縱向雙向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總體可分為四類,包括農業內部整合型、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型和先進要素滲透型。
1.農業內部整合型
通過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革,促進農業內部各子產業的融合,形成循環農業和庭院經濟的新型業態。例如:某家庭農場主要從事奶牛養殖、飼料種植、有機肥生產、鮮奶加工銷售。奶牛糞便為飼料提供肥料,飼料為奶牛提供食料,在家庭農場內部即構筑了一條有機循環產業鏈,實現了“以養帶種,以種補養,種養結合,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環。
2.農業產業鏈延伸型
以農業為中心向前后產業鏈條延伸,包括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和銷售、農產品物流等農產品服務業的順向延伸融合,以及依托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向建設優質、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原料基地的逆向延伸融合,或者構成產、加、銷的完整農業產業鏈條。農業產業鏈順向延伸的融合經營主體逐步形成影響農業產業鏈的技術開發能力,擴大了對資源、要素,甚至農產品品牌的整合能力,帶動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中,使得農業產業鏈增值。而農業產業鏈的逆向延伸可為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提供數量穩定、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原料。有的超市或者大型零售商,結合優質農產品原料,發展自有品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促進農業產業鏈升級,推動農業產業化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3.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型
農業的發展需要二三產業的扶持,不斷創新產業業態。如第二產業中農業機械設備、科學的反季節生產條件、農產品精細化包裝、長途保險運輸設備對農業的投入都優化了農產品生產,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農業可借助第三產業的金融支持和其他服務業引進農業技術、獲取市場供求信息、推廣農村特色文化和地域性產品。在這一過程中,二三產業也得到業務的擴展與業務量的增加,三產在產業融合中效益都得以提高。例如:某小鎮以水為主題,規劃建設“一核六區”,著力打造集水產養殖、漁業科普、農業體驗、濕地觀光、特色餐飲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勝地,通過農業與休閑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先進要素滲透型
先進要素滲透型是指先進要素在農村推廣與農業結合,如互聯網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先進的支付方式等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使得農業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大量涌現的淘寶村即為典型代表,淘寶村或淘寶鎮依靠互聯網平臺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保護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即時顯示的交易物流情況,也有利于農民了解市場,調整生產結構。但同時這種模式也受限于一些條件,如產品知名度、穩定供應能力以及質量安全保證等,對經營者的網上營銷能力也有一定的考驗。
二、協調發展
協調是農村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目標。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協調發展是補齊發展短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必由之路。這不僅包括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更重要的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的長效機制,統籌謀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引導城市各項生產要素流向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一)系統理論
系統是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按照系統理論,城鄉融合系統包含地域、市域、縣域“三域”層次,通過城鄉基礎網相聯通、相融合。地域包括城市群區域、城市連綿區和城市化新區,呈現以都市區為主的城鄉地域格局;市域包括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市,呈現以建成區為中心、城鄉平等的區域格局;縣域包括縣域及其中心鎮、農村社區,呈現以大鄉村為特征、城鄉一體的地區格局。城鄉是一個有機體,城鄉融合體是由城鎮地域系統和鄉村地域系統相互交叉、滲透、融合而成的城鄉交錯系統,由中小城市、小城鎮、城郊社區及鄉村空間等構成。
村鎮是鄉村綜合體要素集聚、空間組織的重要載體,村鎮建設格局是鄉村地域系統空間重構、組織重建、產業重塑的形態表征,其核心是優化鄉村地區縣城、重點鎮、中心鎮、中心村(社區)的空間布局、等級關系及其治理體系,通常以遷村并居、撤鄉設鎮、園區建設、空間集聚為特征,通過明確村鎮地位、調整空間結構、強化中心功能,實現城鎮與村莊的空間融合、功能契合,促進人居空間整潔化、田園化,產業空間集約化、園區化,生態空間文明化、優美化,文化空間地域化、多樣化。
(二)點軸理論
點軸理論由波蘭經濟學家瑪利士和薩倫巴提出。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呈斑點狀分布。這種經濟中心既是區域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于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接起來就是軸線。這種軸線首先是為區域增長極服務的,但軸線一經形成,對人口、產業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并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
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強化城鄉地域系統化作用的基礎上,提升擴散效應,形成城鄉命運共同體,構建城鄉發展的立體空間和網格體系結構,鄉村振興戰略就基于城鄉融合發展和三產業融合。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和途徑,鄉村綜合體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村鎮有機體是鄉村振興的載體。鄉村振興戰略,要逐步實現產業振興、鄉村文明、文化振興等目標,從邊緣到中心由城鄉基礎網、鄉村發展區、村鎮空間場、鄉村振興極等構成“網—區—場—極”的多級目標體系。
三、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鄉村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長,鄉村成為有別于城市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的一種稀缺資源,田園風光、農家風情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寄托。然而,在當前農村農業綜合開發規模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的同時,農村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如何最大限度維系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和諧相處,不斷恢復和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成為建設美麗鄉村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以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為三大基本原則,最終達到共同、協調、公平、高效、多維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之一在于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吧鷳B宜居”從字面來看就是“生態+宜居”,意味著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鄉村?!吧鷳B”就是要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在不危害鄉村生態環境以及在鄉村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鄉村經濟。“宜居”就是要進行鄉村綜合治理,改變村莊村容村貌,對鄉村生活環境進行有效治理,為鄉村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生態型鄉村”建設還是“宜居型鄉村”建設,都需要以實現鄉村綠色發展為前提。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實現鄉村社會、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實現鄉村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兩山理論
“兩山”,顧名思義,指向“兩座山”,一是“綠水青山”,二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是關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形象化表述,自2005年第一次被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至今已得到豐富發展。具體表述為:如果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它既闡明了經濟與生態的辯證統一關系,也體現了可持續、可循環的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二者不可分割,構成有機整體。這既是堅決拒絕“只要金銀,青山不再”的片面的經濟發展觀,也是踐行“既有金銀,青山常在”的辯證的科學發展觀,還是努力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贏的生態發展觀。
由于歷史傳統、現實形勢、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不同,我國鄉村既呈現東中西部發展基礎的地區差異,也表現出鄉村資源稟賦內部性差異,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滯后、布局不均衡、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尚未真正解決。在此背景下,“兩山理論”為解決鄉村經濟發展與環境營造、文化建設之間不均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價值導向?!皟缮嚼碚摗奔葟娬{保護自然生態,尊崇生態規律,又關注在自然資源承載力有限條件下探索創新融合的發展之路。“綠水青山”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產品,“金山銀山”帶來財富或財產的充裕,兩者只有有機結合才能從根本上為人民帶來民生福祉。統籌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讓人們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又能提高收入水平、享受優質的環境帶來的審美享受,真正實現生態惠民、人民富有、環境美麗。
四、開放發展
開放是鄉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村土地寬廣、地域遼闊,許多地方擁有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對外開放既有利于發揮我國資源多樣的優勢,發展在世界上有比較優勢的鄉村產業,又有利于充分吸收借鑒國外鄉村發展經驗,增強自身發展實力。因此,促進鄉村振興,必須要有開放的胸襟和國際視野,絕不能閉門造車。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必須通過改革開放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則是今后一段時期更好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一)開放經濟理論
開放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經濟就是指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經濟。1945年,中共七大報告提出了對外資的吸引和利用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措施。此后,我國將馬克思主義開放經濟理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不斷進行中國化創新發展。在我國發展過程中,過去僵化的自給自足的模式日益被打破,對外開放發展戰略不斷鞏固,進出口貿易實現平衡,對外開放打開新局面。
四十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堅持開放發展是中國經濟取得高速增長的關鍵一步。從一開始的“四個特區”戰略發展到近幾年的中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從依靠稅收等大規模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到實現大部分制造業開放發展,從加入WTO和關稅降低甚至取消等到逐步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推動“放管服”等改革,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程度不斷走向深入,開放領域不斷得到拓展,開放范圍和廣度也前所未有。在開放型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數一數二的貿易投資大國,未來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會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將為世界各國通過擴大對華貿易投資合作、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創造更多機遇。
(二)“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最初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指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陸續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措施?!耙粠б宦贰睘樾聲r代國際合作、大國和平崛起和多邊共贏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作用既符合現代經濟發展內在通過對外開放進行資源市場配置和比較優勢提升的要求,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途徑,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核心內容。
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容。新時期,農業發展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發起國,既從自身的發展考慮,也積極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從2015年開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提及“一帶一路”建設,其中4年都提到要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成為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相關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農業合作,在各參與國開展農業投資合作的項目已經超過了650個。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將為中國對外農業合作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走出去”與“引進來”將進一步為擴大農業農村開放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五、共享發展
共享是鄉村發展的根本目的。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廣大農民分享振興和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共享發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吃大鍋飯”,而是更加科學、更有效率的差異化共享。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實現農村的共享發展?如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理論為推動鄉村治理良性互動、發展成果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一)共享經濟理論
共享經濟是指將大量、閑置性資源通過優化組合和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實現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濟活動形式。共享經濟的要義可以概括為資源的使用而非占有以及資源的不使用即造成浪費等經濟理念。2016年3月,“共享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國家陸續出臺《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等相關文件,引導和支持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共享經濟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
農村共享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共享經濟+互聯網+農業發展”體系可以消除鄉村與城市的固有界限,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共享農業,可以打通鄉村供應端和城市需求端,創造出融合農業、旅游、文化的新業態,創新共享農莊、共享物流等產業模式,吸引更多人才、技術、資金入駐鄉村,鄉村也可以對接城市資源,疏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更好地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共享經濟理念浸入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時代發展的進步和生活的便利,讓更多人投身鄉村建設,以共享經濟理念為核心的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并保持高速增長,成為新時代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支撐。
(二)合作經濟理論
合作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者自愿入股聯合,實行民主管理,獲得服務和利益的一種合作成員個人所有與合作成員共同所有相結合的經濟形式。自愿、民主、互利和惠顧者與所有者相統一的合作經濟,是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中所具有的共性,合作社則是這種合作經濟關系的一種典型組織形式。國內外關于合作經濟的理論均為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合作社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有益探索。
合作經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一直是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06年10月3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組織振興要“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明確“農村合作社就是新時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適應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于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為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農業是合作經濟最活躍也最重要的一個領域。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合作經濟在這一大背景下,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將大有可為,充分發揮省市縣鄉四級農合聯組織體系的作用,不斷將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推向深入,促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引領合作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