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幸福同行:一位“蝸牛校長”的教育手記
- 江文龍
- 3574字
- 2021-09-09 18:43:28
6 教師讀書會講什么?
“江校長,今天中午我們在階梯教室舉行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會,歡迎你參加啊,到時候跟我們講兩句。”剛走出食堂,教科室邵平平主任就迫不及待地邀請我。“要我講兩句?”看我一臉茫然,這位美女主任連忙笑著說:“沒事,給我們提提要求,鼓勵一下就可以了。”“那好吧!”我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在讀書會上,老師們自制了PPT,準備得非常充分,他們談了好多自己的讀書心得。“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讀書分享時間不長,老師們都提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我想,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這正如要想讀懂《紅樓夢》,先要讀懂曹雪芹一樣。可她們真的了解蘇霍姆林斯基嗎?我不由陷入了沉思……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這么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英國女記者讀了文學大師錢鐘書的作品,對他非常仰慕,于是千方百計地想要見到錢鐘書先生。在電話中,錢鐘書先生意味深長地對她說了這么一句話:“你吃了一顆雞蛋感覺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那么同理,我們今天去看蘇霍姆林斯基的書,只要關心這本書本身的內容是什么就好了,何必關心它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呢?但是讀過他的書的人都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們一致認為,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著作的關系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這兩樣東西少了其中一樣,就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孫悟空失去了金箍棒一樣讓人感到不完美。
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一個人?有的老師可能會說:“不就是一個教育家嗎?”嗯,不錯,是教育家,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個教育家。
我先簡單談一談他的生平。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生,1970年9月2日去世,享年52歲。我用四個短語來評價他:“忠誠的共產黨員,英勇的衛國戰士,智慧的人民教師,卓越的教育大家。”
首先,“忠誠的共產黨員”,這個很重要。他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說:“沒有十月革命就沒有蘇霍姆林斯基。”他家境十分貧寒,是十月革命讓他、讓所有和他一樣的人們翻了身。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的教育事業。
其次,“英勇的衛國戰士”,我這里補充一點大家也許不知道的史實。蘇霍姆林斯基17歲中師畢業,留在母校教書,沒過幾年德國進攻蘇聯,衛國戰爭爆發,23歲的蘇霍姆林斯基毅然投筆從戎,以政治指導員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戰場,作戰非常英勇。半年后他身負重傷,一個彈片擊中他上半身,一直壓迫心臟,沒有取出來,這是導致他最后去世的原因之一。1942年2月,冰天雪地,他身上壓滿了戰友的尸體,人們認為他已經犧牲了,一個小護士發現他還有氣息,扒開他身上的尸體,把他連拖帶背地送進了最近的醫院。蘇霍姆林斯基在養傷期間,右臂需要截肢,他苦苦哀求醫生說,不要給我截肢,趕走了德國法西斯,我還要當老師啊,還要教書的。后來右胳膊保住了,但永遠短了六厘米。他在前方作戰的時候,他的新婚妻子薇拉,由于在后方參加了抵抗運動,被德國人抓住。薇拉當時已經懷著蘇霍姆林斯基的孩子了,在監獄里邊生了下來。下面這個細節,我非常不忍心講……德軍把剛出生的孩子砸在石墻上,腦漿崩裂,當場斃命;蘇霍姆林斯基的妻子薇拉寧死不屈,被剜去雙眼絞死了。后來,蘇霍姆林斯基傷好以后,他的身體不允許他重返戰場,他就留在當地教書。1944年戰爭快結束的時候,他回到了他的家鄉,當了4年教育局一把手局長,再后來堅決要求去學校,便辭去局長一職,來到帕夫雷什中學做校長,那是1948年。他在這所農村學校一干就是22年,直到1970年9月2日,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并獲兩枚列寧勛章、1枚紅星勛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
蘇霍姆林斯基本人的經歷傳奇不傳奇?當然傳奇。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短暫,但他卻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跡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父母和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十分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信》《媽媽,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被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中,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為師范學生入學必讀。他是當之無愧的“智慧的人民教師,卓越的教育大家”。
大家在感嘆蘇霍姆林斯基傳奇的一生時,有想過這個問題嗎?蘇霍姆林斯基為什么要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并如此熱愛,還寫出如此多的教育巨作呢?這與他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有關。
首先,他的父親曾經是當地農村學校教勞技課的教師,是一個能工巧匠;祖母和母親文化水平不高,但會唱民歌,會講民間故事,這都對蘇霍姆林斯基有影響,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啟蒙教育。
其次,蘇霍姆林斯基的小學、中學時期,一直是在自己村里的學校中度過的。這是一座7年制的學校,雖然學校設施條件極為普通,但這里卻有一批較好的師資力量。這對從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環境。他的善良天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知識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寬。他在家經常主動幫助父母鄰居做事,在學校里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當時的校長伊萬·薩維奇和教務主任布師科夫斯基的重視和關懷。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要數啟蒙女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伙伴。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女教師像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讓學生們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盎然的季節,有一天下午,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這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他平時就到這里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蘇霍姆林斯基出于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師說這個蟻穴有回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原來是一個童話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師一起來,就不會發現世界上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當孩子們領略了這大自然美好的風光,急匆匆準備回家的時候,她還有一新招:“孩子們,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采集些鮮花吧。當孩子們關心長輩的時候,長輩會感到高興,而鮮花——這是關懷和敬愛的標志……”蘇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還愛上了大自然,同時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向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向往能像老師一樣智慧。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志向。因此在7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范院校,后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傳奇的一生也是幸運的一生,充滿著愛、尊重、理想的種子,應該說他的學習生涯得到了非常全面、和諧的整體教化,所有的教育資源配置達到了最優化。正是這些完美的配置、和諧的愛成就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一切不正是他后來成功的秘訣——方法論上的整體觀之雛形嗎?蘇霍姆林斯基的各種觀點,無論是德育觀、閱讀觀、勞動教育觀,還是后進生教育觀、學生觀、生活觀,都至死不渝地堅持在整體觀的指導下進行。他把全面發展的個性的培養過程,看作一個由外部教育環境、校內教育結構、師生集體人際關系構成的統一整體,他們之間是三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系統工程。他的教育藍圖中,存在一個由學校與社會、與自然、與家庭構成的外部教育環境;龐大的教育系統中,基礎部分自然是層次眾多、錯綜復雜的包含著和諧教育的校內教育結構,學校的一切都在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背景下進行;這一切的核心部分一定是師生間、集體中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就如同人的中樞神經,決定制約著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它還能指導和調節外部教育環境的影響和校內教育結構的作用。
《孟子·萬章下》里提道:“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說的是讀作品要上溯歷史與遠古未曾謀面的作者交朋友,然后才能讀懂他的作品;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一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就是他的創作者即作者。我們也一樣,讀懂蘇霍姆林斯基之后,再去讀他的教育著作,你會有不一樣體會和收獲!所以我建議大家讀書時,先從了解作者開始,這對我們讀懂他的書是非常有用的。大家一定讀過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的作品吧?他為什么被譽為“中國式的蘇霍姆林斯基”呢?這是我這次讀書會留給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期待下次讀書會上你與我們共同交流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