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于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調研報告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精神,推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多方高層次專家在山東省范圍內開展了工業互聯網專題調研,形成研究報告如下。

一、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

(一)兩化深度融合持續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

一是兩化融合水平顯著提高。2017年底,山東兩化融合指數達到95.05,其中工業應用指數達到81.96,均居全國第6位。山東省211家企業入選國家貫標試點,列全國第3位。二是“雙創”成為發展新引擎。共培育省級雙創示范基地26個,青島高新區等3個區域、浪潮等2家企業及山東大學共6個實體入選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三是智能制造水平走在全國前列。14個項目列入國家智能制造專項,15個項目入圍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均居全國首位。

(二)企業上云工作系統布局,省、市、縣三級聯動觸云勢頭高漲

一是上云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出臺《山東省實行云服務券財政補貼助推企業上云實施方案》《山東省“云服務券”財政獎補細則》,召開企業上云啟動大會,在全國首創云服務券補貼制度,全力推動企業上云。二是“四個三”目標任務迅速推進。通過建立“上云企業出一點、云服務商讓一點、各級財政補一點”激勵機制,實施三級聯動、三層上云,推動3年期內20萬家企業上云。三是企業上云服務體系初步建成。組建上云服務聯盟,開發企業上云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和認定云服務商,制定云服務目錄和評價標準。啟動“云行齊魯”系列推廣活動,舉辦30多場宣貫活動和近100場專題對接活動,培訓和對接企業超2萬家。

(三)關鍵產業支撐日益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17年,從事物聯網產業研發、生產、應用等的企業達1000多家,年業務收入1600多億元。培育了濟南、青島等7個省級物聯網基地,推動浪潮、北洋等10家骨干企業列入國家物聯網重點企業。二是智能裝備產業優勢明顯。擁有規模以上智能制造裝備企業超過230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000億元,居全國第2位。機床產量居全國首位,輸配電設備位居第2,儀器儀表和電機制造位列第3。三是通信網絡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所有城區、行政村均實現100%光纖覆蓋,城鄉家庭互聯網接入能力基本達到100M,最高達到1000M. 4G網絡不斷完善,基本實現行政村4G網絡全覆蓋。四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相繼建成企業上云公共服務平臺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培育認定5家綜合云平臺服務商、80多家行業云平臺服務商。海爾COSMOPlat、浪潮云平臺等成為全國標桿工業互聯網平臺。

(四)“互聯網+制造業”成效顯著,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一是智能化生產效益顯著。濰柴率先提出“智慧動力平臺”智造理念,建立智能工廠,企業訂單交付率由68.1%提升至99%。二是工業電商應用不斷深化。2017年以來,工業電子商務銷售額年均增長20%左右,“好品山東”平臺上線企業數已達6.6萬家,推動企業完成電商交易額798.2億元。三是個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推廣。青島紅領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實時采集、傳輸、處理和執行,企業設計成本降低40%,原材料庫存和成品存貨數量減少60%,生產周期縮短40%。

(五)創新要素聚集效應明顯,工業互聯網發展新生態初步形成

一是聯合多方力量壯大產業支撐。2017年中國聯通、移動、電信、鐵塔在山東的信息化建設投入完成230億元以上;推動省政府與華為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華為(山東)軟件開發云平臺等一批項目相繼落戶山東。二是打響區域品牌力促應用推廣。依托“好品山東”建立工業互聯網供需對接載體,匯聚多方主體,引導和推動工業企業加大網絡營銷力度。通過“云行齊魯”活動,營造企業上云良好氛圍。三是建立產業聯盟構建合作生態。由浪潮、山鋼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通過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展示體驗中心建設等,著力推動山東省構建工業互聯網創新體系。

我們在調研感到,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工業互聯網整體認知程度尚淺。工業互聯網對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仍是新生事物,對利用工業互聯網驅動產品和質量提升、生產和商業模式變革的意識比較欠缺。二是生產環節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調研的100多家企業中,實現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和新型工業網絡全覆蓋的企業比例僅分別為33.6%和31.4%,產線和工藝裝置設備全部實現聯網的比例不足30%。三是行業應用標桿亟待培育。現已形成的新應用新模式,主要滿足于內部應用,對外輻射帶動效益尚不明顯,在工業生產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應用、行業MES解決方案等方面缺乏可借鑒經驗。

二、工業互聯網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工業互聯網在全球范圍迅速興起,成為主要國家爭奪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

美國民間主導的國際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匯聚了33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單位,致力于推動全球前沿技術試驗測試和統一標準構建。德國將工業互聯網視為工業4.0的重要依托,加大資源投入積極實現工業4.0平臺與IIC對接。日本通過工業價值鏈創新聯盟等多個產業組織,加速工業互聯網產業國際化發展。

(二)工業互聯網在我國多層次立體推進,成為地方政府深化融合布局的重要抓手

國家不斷強化頂層設計、細化落實措施,開展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制訂、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和應用部署等一系列工作。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實施方案搶抓發展機遇。一是大力打造平臺。浙江以應用為突破口,著力打造面向制造流程優化、面向物流供應鏈管理、面向電商的產能共享、面向塊狀經濟的四類工業互聯網平臺。二是力促上云用云。江蘇省聯合阿里云實施“133工程”,力推阿里云與30家行業解決方案商共同推動3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三是啟動試點示范。廣東省、市、區三級聯動,共建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首批基地選擇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地開展區域示范。

(三)工業互聯網在山東省已形成燎原之勢,將是山東省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由之路。

山東省工業門類齊全,信息化起步早,并對工業互聯網發展進行了前期部署,具備發展工業互聯網良好的基礎,在工業互聯網發展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戰略機遇面前,應該做好以工業互聯網發展驅動工業新舊動能轉換這篇大文章,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建議

(一)明確發展目標

2018—2020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支持培育1家省內綜合服務平臺、10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100家特定行業和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上云上平臺企業達到20萬家,設備上云達到1000萬臺。2020—2025年,建成國內水平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體系和應用生態:建成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取得大規模推廣應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達到1萬家,上云用云企業達到50萬家。

(二)強化頂層設計

一是健全政策體系。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研究制定網絡、平臺、安全體系建設、產業培育、應用推廣、財政扶持等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二是加強山東省協同。建議設立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統籌謀劃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相關重大工作。設立省工業互聯網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面向政府、工業企業等開展相關決策咨詢、戰略方向研究、建設方案指導等工作。三是明確區域部署。支持濟南、青島等地的高新區等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和產業示范基地。支持聊城化工、東營石化裝備、濰坊高端機械和新興電子信息產業、日照冶金、德州紡織等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打造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示范區。

(三)實施重點工程

一是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升級工程。優化升級山東省骨干網絡,爭創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一級節點。二是“個十百”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支持培育1家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10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100家特定行業或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爭創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三是工業互聯網安全能力提升工程。制定省、市、縣工業互聯網安全三級聯動方案,構建山東省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和防護體系,建立山東省工業安全數據庫。四是工業互聯網應用先鋒示范工程。打造石化、機械、紡織等優勢行業工業互聯網深度應用標桿。推廣濰柴、康平納等智能化生產,好品山東、科瑞等工業電商,海爾等個性化定制樣板。五是企業上云用云強化推進工程。實施千萬工業設備“上云”工程,推動企業開展網絡化接入和改造。打造“上云用云”標桿示范和體驗展示中心。建立完善上云目錄和評價機制,制定云服務目錄和評價標準。

(四)匯聚產業生態

一是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培育和引進一批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完善“好品山東”、山東工業云等線上服務商名錄,實現服務商與制造企業精準對接。二是設立工業互聯網創投基金和孵化區。支持地市設立工業互聯網專業領域創投基金,打造“技術+資本+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全生態。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區,整合資源,提供創業融資、孵化落地、產業轉化等培訓指導服務。三是完善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載體。依托山東工業云平臺、山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探索合適的實施路徑和技術方案。建設山東省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打造協同研發、測試驗證、數據利用等公共創新服務載體。四是搭建省級公共展示環境和體驗中心。支持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商、云服務商、第三方機構等聯合構建展示環境,邀請國內外優秀的工業互聯網測試床、應用案例,以及省內標桿案例入駐,以實景或虛擬多種方式展示工業互聯網技術和應用。

(五)加強實施保障

一是優化創新制度環境。加快出臺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平臺責任、數據保護等重點領域的規章制度。深化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改革,營造有利于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網絡部署、產品應用的外部環境。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在省工業轉型升級資金、省市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中設立工業互聯網專題專項。支持工業互聯網關鍵共性基礎技術和產品研發項目申報國家專項,省內給予一定的資金配套扶持。三是強化人才發展機制。聚集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力量培育人才。出臺人才引智政策,在“泰山學者”和“人才新政20條”計劃中,對工業互聯網產業和應用創新型人才、管理和技術復合型人才給予傾斜。四是推進擴大交流合作。鼓勵省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應用創新、模式構建、機制完善、服務拓展等方面開展緊密有效的交流合作。建立協同發展機制,推動產業各方開展多層次、跨領域、高密度的合作活動。

調研組:王萬良、李永華、張旸、李元廣、由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极县| 宕昌县| 商南县| 巴彦淖尔市| 昂仁县| 潍坊市| 康马县| 黔南| 安图县| 雅安市| 石河子市| 政和县| 和政县| 宝坻区| 丹东市| 虹口区| 开化县| 宝坻区| 泰顺县| 北安市| 中阳县| 茌平县| 金寨县| 益阳市| 祁阳县| 宣城市| 彭水| 永宁县| 佛教| 阆中市| 英德市| 喀喇沁旗| 浦城县| 昆山市| 永济市| 聂拉木县| 油尖旺区| 大同市| 璧山县| 含山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