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時代臨沂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研究

臨沂市政府辦公室

近期,我們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山東省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部署,結合市情、借鑒外情,深入分析了臨沂發展基礎和困難問題,初步謀劃了推動臨沂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軌道的思路目標、對策措施。

一、臨沂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良好、優勢明顯

近年來,臨沂市始終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弘揚“沂蒙精神”,奮力開拓進取,推動臨沂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鎮面貌顯著變化,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特別是中心城區建設、商貿物流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打造、脫貧攻堅等方面,走在了山東省全國前列。

一是綜合實力加快提升。2017年,臨沂市實現生產總值4345億元、增長7.9%,總量列中國城市GDP百強第46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5.3億元,稅收占比79.8%,占比居山東省第3。經濟總量在11個革命老區城市中列首位。

二是產業結構加快優化。2017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8.3:43.4:48.3,在山東省較早實現了“三二一”產業結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穩居山東前三位,旅游消費總額占GDP比重達16.3%;“三品一標”累計認證總數山東第一,“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在全國叫響。

三是動能轉換加速推進。新產業引領強,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1.8%、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5%,占山東省的6.5%。新業態形勢好,網商活躍度39.5%,居山東省第2位;網絡零售額319.5億元、增長59.2%,均居山東省第3位。市場活力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74家、僅次于青島居山東省第2位。

四是商貿物流獨具魅力。臨沂商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62.8億元、對全市出口增長貢獻率達62.3%,“臨滿歐”等10余班國際國內貨運班列暢通亞歐,商博會入選中國十大品牌展會,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一批“海外臨沂商城”加快建設。2017年,臨沂商城市場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帶動全市物流總額、電子商務交易額分別完成2.8萬億元和1500億元。

五是各項改革深入推進。企業改制成果明顯,國有和規模以上集體、民營企業規范化改制大部分完成;全市農村產權和流通體制改革、供銷社綜合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均走在“全國前列”;營商環境加快好轉,在山東省率先實行“一窗受理”。

六是城鄉統籌加快發展。戶籍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7.6%和57.6%,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和面積分別發展到220萬人、231平方千米;蘭陵、沂水被確定為省中等城市試點,新增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5個、傳統村落11個。

二、深入分析臨沂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近年來,臨沂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較為突出,相對欠發達仍是最大的階段性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2017年,人均GDP和財政收入分別為山東省平均水平的57.3%和47.8%,均列山東省倒數第2位,相對欠發達仍是最大的階段性特征;每萬元GDP產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6.6元、列山東省第11位,為山東省平均水平的78.3%、青島市的62.6%、濟南市的69.8%。

二是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較重。全員勞動生產率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4%、山東省平均水平的60%。農副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開拓和競爭力不強;工業傳統產業比重大、產業層次低,粗鋼、建陶等資源初加工及能源消耗型企業超過60%;服務業占比分別落后濟南10.9個、青島6.7個百分點,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占比超過60%。

三是創新驅動能力整體偏弱。創新型企業偏少、科技品牌等核心競爭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低于山東省5.5個百分點;全市R&D經費支出低于山東省0.2個百分點、列山東省第11位;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企業12家,分別比青島、濟南、煙臺少23家、14家和12家。

四是“三駕馬車”拉動效應減弱。投資增速持續放緩,由“十二五”期間年均19.4%回落至2017年的8%,投資效果系數逐年下滑,由2011年的0.23下滑到2017年的0.08;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由2011年的18.1%下降至2017年的9.4%;2017年經濟外向度為15.6%,低于山東省8.9個百分點,“一帶一路”沿線出口233.2億元,僅占山東省的4.8%。

五是基礎設施及要素制約持續趨緊。城鎮化總體質量不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小城鎮弱小散、平均人口規模不足1萬人;立體化交通網絡尚未形成,公路網密度比山東省平均值低11.1千米,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僅有12%。綜合能源自給率僅為3.3%,人均水資源僅占全國人均的1/4。

六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夠強。我市九縣雖擁有87%的土地、72%的人口,但僅完成全市59%的GDP、45%的地方財政收入、54%的投資、47%的國地稅收入;多數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生產總值兩項經濟指標在山東省137個縣(市、區)中排在100名左右甚至居后,至今尚無一縣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行列。

三、科學確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目標和戰略定位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特征要求,以弘揚“沂蒙精神”為動力,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統領,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主線,以建設國家內外貿融合發展示范區和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為核心抓手,全面放大中心城市帶動、商城國際化、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優勢,補齊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縣域經濟、基礎設施等短板,加快實現增長“中高速”、產業“中高端”、發展“可持續”,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城市。

(二)戰略定位

——建設特大城市。按照“以河為軸、北上東進”總體思路,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功能布局,加快北城二期、高鐵片區及西部新城、南部循環經濟區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動形成“組團式、網絡化、生態型”緊湊高效中心城市空間格局;推進中心城區和莒南、臨港融合發展,與周邊縣區協調聯動,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300萬、到2035年達到500萬,成為山東第三特大城市。緊抓魯南高鐵、京滬高鐵東線等鐵路規劃建設機遇,完善通達高效的交通體系和現代服務業引領的綠色產業體系,推動臨沂與沿線城市產業合作、資源互惠、文旅交融,努力把臨沂建設成為京滬高鐵東線中段隆起城市。

——建設國際商貿名城。把握臨沂被列入國家內外貿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機遇,加快完善、全面實施臨沂商谷建設規劃,建好“四個商城”,融入“一帶一路”,完善高效順暢的商貿物流管理服務體制機制,持續深化臨沂商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最大限度地發揮臨沂綜保區特殊功能政策,加快構建多式聯運網絡,提高臨沂商城國際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著力打造全國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批發中心、最具影響力的物流分撥調運中心、最具活力的電商集聚中心和“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新高地、國際會展經濟新高地。

——建設現代產業新城。緊跟“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產業發展新趨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強化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瞄準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服務業制造業協同配套,構建高端高質、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健康食品、冶金建材2個“三千億級產業”,機械制造、綠色化工、高端木業3個“兩千億級產業”,新型醫藥、紡織服裝2個“千億級產業”,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建成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新城;爭取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建設全國革命老區示范城市。抓住全國、山東省支持沂蒙革命老區建設的有利契機,按照“老區城市率先”的目標定位,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各項工作,積極推動新時代沂蒙老區高質量發展;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理論研究、開發利用、精品創作、宣傳教育“五大工程”,讓“紅色文化圣地”品牌享譽全國;堅持民生優先,持續加大投入,讓老區人民“勞有多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住有宜居、出有暢行、貧有善濟”,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發揮更大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臨沂市經濟質量效益全面提高、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改革開放全面發力、群眾生活全面改善,建成新時代“大美新”臨沂。

一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綜合實力爭取進入山東省第一方陣;中心城區規模超過320平方千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航空和鐵路樞紐地位確立,對接濟青、連接內外更加緊密,發力東西、招引南北更加順暢;中心城區提質、縣城提效、特色鎮提速、美麗鄉村提標,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3%。

二是發展效益邁上新臺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50億元,稅收占比穩定在8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8.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出口額年均增長8%,經濟外向度達到20%;研發投入占比達到3%、超過山東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36%,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3件以上;內外貿融合發展、“兩型”社會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行政審批、政務服務走在山東省前列。

三是綠色發展實現新提升。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鄉一體化的綠色生態體系加快構筑,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0%以上,水質優良率達到70%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40%。

四、全面推進新時代臨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凝聚發展新動能

以新舊動能轉換“四新四化”為主攻方向,全面實施“8+8”現代產業培育計劃,深入推動經濟增長“中高速”、產業轉向“中高端”。培育新興產業形成新動能。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指導和重點實施項目目錄,加大引資金、引技術、引人才力度,加強“品牌臨沂”建設,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智慧物流、農業新六產、文化創意、精品旅游、醫養健康、智能制造、數字經濟8個新興產業,力爭到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9.5%提高到16%以上。提升傳統產業形成新動能。按照“敲開核桃、一業一策”的原則,分線制定和實施技術突破、鏈條配套、產業集聚和價值提升“四項計劃”,著力推動食品、木業、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醫藥、紡織服裝8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力爭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任務。其中食品產業,重點發揮金鑼等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引領健康營養消費模式,力爭2020年全市食品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醫藥產業,依托魯南制藥、羅欣藥業等龍頭企業,著眼現代中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及衛生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國家級原料藥、醫療器械生產和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力爭2020年全市醫藥產業達到1200億元?;膺^剩產能形成新動能。綜合運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三個工具”,倒逼落后產能市場出清。嚴格落實新證一律不批、到期一律不續和違法一律關停“三個一律”要求,采取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和退城進園、能源置換等措施,對化工、非煤礦山進行清理整頓,確保2020年全市?;飞a企業減少30%以上、礦山企業不超過50家,為發展先進產能騰出空間。

(二)釋放改革新紅利

圍繞“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目標,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權力邊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政務服務的“臨沂品牌”“臨沂速度”。一是更徹底地“放”。堅持“四個一律”,即凡是國務院和省政府明令禁止、要求取消的事項,我市一律取消、絕不含糊;凡是國家沒有明文規定,我市自行設立的核準、備案、年檢等環節,一律取消;凡是其他市已下放且取得明顯成效的事項,堅持“拿來主義”、一律下放;凡是其他市沒有下放,但我市已具備條件、試點成熟的,也一律下放。對開發區這個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堅持“下放是原則、不下放是例外”,應放盡放、徹底放權。同時,創新開發區考評方式,市委、市政府對園區主要考核固定資產投資、產值、財稅收入等反映發展績效的指標,并根據園區發展績效確定薪酬總額,著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示范區。二是更有效地“管”。強化依法監管。抓住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完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公共服務目錄清單“四張清單”,明確責權邊界,切實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強化公平監管。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建立完善縣、市兩級隨機抽查信息化系統平臺,年底前12個縣區和47個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市直單位全部納入網上隨機抽查,進一步提高事中事后監管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強化綜合監管。推動綜合執法與日常監管的無縫銜接,完善上下協調、權責對應的監管機制。確定除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涉及“一票否決”事項以及食品藥品安全檢查、上級統一安排的檢查外,對企業的檢查,堅持“無線索不檢查、無需求不打擾”。對同一事項實行同城一家檢查制度,避免多頭檢查。強化信用監管。一方面,政府帶頭講誠信,對簽訂的合同、協議嚴格履行,決不“新官不理舊賬”。另一方面,建好用好針對市場主體的失信懲戒機制,加快完善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及時公示信用信息,對企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真正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寸步難行,努力打造誠信臨沂的亮麗名片。三是更優質地“服”。推行高效化服務。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方面,以數字化“多圖聯審”為突破口,推行集成化服務、聯審聯辦、限時辦結模式,爭取年內實現“3145”目標,即3個工作日內取得營業執照,1小時內完成常規不動產登記業務,45個工作日完成施工許可。不動產轉移登記“一次辦好”服務方面,實行一次性告知、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平臺辦理、一套材料流轉、一個小時辦結,6月底前試運行,力爭8月全面推開。代辦服務方面,按照“政治素質好、業務流程熟、專業素養高”的標準,確定代辦員并派駐到代辦窗口,制定可操作、可檢查、可衡量的代辦服務評價體系,6月底前開展業務;對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制定實施具體可行的容缺受理、特事特辦等辦法,為項目盡快落地搞好服務。推行智能化服務。堅持用大數據的理念,用信息化的手段改變當前的流程,大力引為企業和群眾能上網辦的上網辦,能自助辦的自助辦。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健全完善公共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增加公共信息服務容量,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數據“全打通、全歸集、全共享、全對接”,切實解決“二次錄入”“體外循環”等問題,努力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全方位的線上服務。建立移動終端服務,利用政務服務App、微信等平臺,將辦理流程、信息查詢、問題咨詢、辦理進度等納入服務范圍,方便群眾隨時隨地查詢。推行精準化服務。堅持有的放矢,及時對接企業和群眾需求,尋找工作突破口。堅持有標可循,針對企業和群眾對部門職責、工作流程了解不透的問題,推行各行業系統內名稱、依據、標準、流程和條件“五統一”,確保年內全市54個行業系統建立規范的服務標準,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堅持有求必應,積極為企業搞好“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務,落實好干部聯系服務重點企業制度,實實在在地幫助解決問題。

(三)拓展發展新空間

堅持以創新增添動力、開放釋放潛力。擴大開放方面,發揮臨沂商城市場規模大、輻射帶動力強的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用好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政策,突出抓好老商貿城提升、國際商貿城突破、網上商城壯大、海外商城布局“四城建設”,加快打造國家內外貿融合發展示范區。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境外合作園區、布局生產資料供應基地、參與國際工程承包,推動工程機械、紡織服裝、電動車、建材、冶金、化肥等重點領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創新驅動方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進企業、高校院所、人才創新協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主體,力爭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6%以上。發揮創新人才的帶動作用,組建臨沂科學院,探索建設臨沂科教創新區,爭建中科院產業所,強化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發揮園區科技平臺孵化作用,引進和培育一批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和高水平研發平臺,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打通科研成果和現實生產力“最后一公里”,力爭到2022年全市新增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55家、孵化面積達到240萬平方米。發揮對外科技合作促進作用,深化與歐盟、東亞、印度等合作,著力引進創新團隊和高端技術人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外建設研發中心,全面提升關鍵領域和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四)打造競爭新優勢

突出抓好人才、交通、生態、金融、民生“五個建設”,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打造區域交通要地。加快魯南高鐵和新臺、嵐臨高速建設以及京滬高速改擴建、機場新航站樓建設,做好濟萊臨高鐵、京滬高鐵東線和張臨高速等前期工作,著力構建大立體交通體系,打造全國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城市。打造人才智力高地。用好“人才新政22條”,重點實施頂尖人才突破、急需緊缺人才集聚等“五大工程”和企業家發展領航、大學生“鳳回沂蒙”等“六項計劃”,著力引進和培養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人才優勢生成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打造生態宜居圣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落實“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加快環境污染整治,堅決守住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切實調整好“四個結構”,努力做到“四減四增”。發揮濱水優勢,聯動開發水、岸、灘,一體打造堤、路、景,做活水文章,貫通水系、凈化水體、提升水景,建設生態宜居水城,彰顯“九水繞城、城水相依”的城市魅力。打造金融資本洼地。引導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辦好資本交易大會,深化政銀企合作,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生態,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發展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打造民生和諧福地。全面落實“七有”要求,每年突出抓好100件民生實事,全市各級民生投入占比保持80%以上,高于山東省平均水平和周邊地市,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老區人民。全力打好精準脫貧、生態環保、安全生產、防范金融風險、信訪穩定等硬仗,努力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五)統籌區域新格局

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為抓手,促進城鄉聯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編制。抓住新一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規劃編制契機,以中心城區為龍頭,堅持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同步編制縣域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社區和村莊建設等專項規劃,定點布局特色小鎮、農村新型社區、長期保留古村落,確保到2020年實現鎮村規劃全覆蓋。加快編制實施《臨沂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和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5個專項工作方案,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沂蒙樣板”。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推動路、水、電、信、物流等設施向農村延伸,2018年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全覆蓋,到2020年基本實現硬化道路“戶戶通”,基本建成現代化農村電網,農村清潔供暖率達到70%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以上。推進產業全域一體化布局。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要求,統籌編制產業規劃,引導各縣區發揮各自優勢、拓展產業平臺、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覆蓋。以鄉鎮便民服務大廳、為農服務中心等為平臺,推動農林水利、城鄉建設、綜合執法等管理和服務職能向基層延伸,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讓群眾“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在家門口就能把事辦成。

(六)樹立趕超新標桿

實施市域、縣域和園區三級對標趕超計劃,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拓展空間。科學選定目標。按照“基礎條件相近、可學可比可趕、奮力爭先進位”的原則,12個縣區面向全國,科學選定趕超對象,認真學習外地產業培育、項目建設、創新驅動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全力推動后發超越和差異發展。突破園區經濟。把園區作為對標趕超的主戰場,圍繞國家《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各類園區面向濟青、京津、江浙等地區的發達園區,開展跨市跨省的“飛地經濟”,借助外力實現園區經濟新突破;采取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強化產業支撐、完善土地政策等措施,推動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推動鎮域發展。鼓勵支持各鄉鎮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做精做強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加大沂沭河沿岸保護開發力度,為山東省全國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復制可推廣樣板;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創意、加工制造、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塑造美麗村鎮新風貌。

孟慶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侯马市| 安丘市| 定兴县| 鱼台县| 门头沟区| 象山县| 南平市| 普宁市| 庆城县| 云龙县| 福海县| 温宿县| 巴中市| 清新县| 宜章县| 尼玛县| 互助| 新宾| 庆元县| 江山市| 深州市| 浪卡子县| 安宁市| 澄迈县| 招远市| 江华| 石城县| 建平县| 合水县| 桦川县| 墨脱县| 虎林市| 泸定县| 乳源| 调兵山市| 盐源县| 平谷区| 顺昌县| 屏山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