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20)
- 張京成主編
- 6487字
- 2021-09-17 21:15:55
二、北京歷史文化的“魂”--京味文化
京味文化是北京獨有的地域特征符號,也是北京文化的“魂”,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最能彰顯出北京的歷史時代特色,京味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城市未來發展中煥發出驚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一)京味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京味文化具體包括皇家文化、寺廟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其中,皇家文化是京味文化的首要元素,主要表現在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建筑上,包括宮殿、壇廟和御園等。紫禁城黃瓦紅墻、金碧輝煌,處處彰顯出皇家氣象;孔廟、國子監等古建筑,肅穆莊嚴。除此之外,京城王公大臣府邸會集,最鼎盛時多達150處,這些皇家建筑在其他城市不多見,是京味文化的重要體現。
與皇家文化相應的是士大夫文化。自元代以來,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精英。據《北京會館資料集成》記錄,在陶然亭地區就有118座會館,各地學者、舉子都聚集于各會館中,全國各地文化和風土人情也因此匯聚,大大促進了文化交流;在今天宣武門、崇文門一帶,居住著一大批名臣、狀元、宰相、學者、京官。傳承下來的文化思想和這些府邸、會館共同形成了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更是一份極具京味文化意義的特殊載體。
另外,寺廟文化也是京味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寺廟眾多,遍布京城名山園林、大街小巷。民國初期北京城內外就有近2000處儒釋道廟宇。寺廟民眾性的祭祀活動,大概從元代開始,逐漸形成一定規模,經過明代的發展,到清中葉已經十分鼎盛。廟會在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不但沒有在京城落寞消亡,反而日益散發出濃郁的傳統文化的風韻,成為北京地區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2)這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廟會活動,對北京民俗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市井文化也是京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井文化,包含了胡同文化、飲食文化、京劇藝術、天橋雜耍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老舍先生的《龍須溝》《駱駝祥子》《茶館》等作品,就是以地道純正的“京片子”來創作的,用北京話生動展現了京味民俗和風情。(3)
在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創建了以《紅樓夢》為藍本的文化旅游勝地大觀園,其后又拍攝了經典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把京味文化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
(二)京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案例
對于京味文化,北京的文創產業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在飲食、演藝、園林、旅游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創新和探索,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精髓,結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模式加以改良和創新,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北京稻香村
百年老店北京稻香村在產品、品牌、包裝設計、促銷活動各環節都做了大量創新改進,從而在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已經相繼推出24節氣養生系列食品:霜降兔肉、立冬佛手卷、芒種桑葚果、小雪冬臘菜、大雪紅棗糕、雨水望春蜜餅、冬至捏耳朵、小寒壇燜鹿肉等共24款產品。不僅如此,還將24節氣與我國養生特色的飲食文化融合在一起,發布了《24節氣食品養生手冊》,讓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稻香村健康飲食理念相結合。同時還推出了帶有強烈京味色彩的“京八件”,采用原始的小方盒加紅門票的包裝,成功引發了人們內心的懷舊情結。
在包裝設計上,北京稻香村融合傳統文化與社會流行熱點,將中國傳統詩詞傳說用現代科技演繹到包裝禮盒上。中秋節期間在天貓上發售一款結合AR技術的禮盒月餅,掃描月餅禮盒,圖案就會變身“月餅俠”,為吃餅少年送上一段rap的祝福,同時掃描其他圖片還能聽到鄉音說方言傳情,這一創新舉措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在促銷活動方面,響應中國傳統節日,推出了各種體驗活動:如端午節的時候從網絡上征集稻米們,親手包制端午的粽子,并拍攝了家庭版包粽子視頻,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機會與平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提高了品牌的美譽度,增加了品牌的親切感。(4)
2.老舍茶館
以老舍先生作品《茶館》命名的老舍茶館,是北京茶館的代表,同時也是北京的文化地標,集萃眾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堪稱中國的民俗博物館。老舍茶館以“京味”制勝,充分展現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特色,茶館40年來始終秉持“二分大碗茶”,展示了企業的堅守與情懷,如今的老舍茶館已成為茶館行業的旗幟和標桿。同時,老舍茶館催生現代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榮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作為全國茶文化的世界窗口,肩負著宣傳中國茶文化的重任。
老舍茶館在既有演出項目下,保留老店的民俗演出模式的同時,力推精致化、體系化、品牌化,推出了全新概念的茶館劇、曲藝說唱劇、喜慶堂會等項目。如關學增的《北京情書》、馬增蕙的單弦、孫書筠的京韻大鼓、馬玉萍的河南墜子等,其中含燈大鼓、雙簧等民間藝術曾幾乎失傳,在這里也煥發出勃勃生機。老舍茶館開設新京調茶餐坊、京味茶文化產品服務體驗售賣區、藝苑、四合茶院、品珍樓、演出大廳六大經營場所。另有老二分大碗茶攤、戲迷樂京劇票房和老北京傳統商業博物館三大公益項目。另外,還在店內提供了京味茶食,如北京人喜歡的花茶、驢打滾、四合茶院、豆汁、艾窩窩、豌豆黃、杏仁茶、糖耳朵等。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而且富有情趣,洋溢出地道的京味氣息。老舍茶館展現了老北京人心中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
2010年,老舍茶館在北京市朝陽區開設首家直營店--大屯店,標志著老舍茶館邁上連鎖發展之路。目前老舍茶館在全國范圍內開設了14家連鎖店,全面推廣京味特色。(5)2019年2月3日,中國郵政發行《老舍誕生120周年》郵資明信片,郵資圖為老舍相片,主圖為老舍茶館和手稿,把老舍具有京味的代表作永留在方寸之間。
3.天橋演藝區
北京天橋演藝區總占地面積2.07平方千米,位于城市中心地帶,它北起珠市口大街,東側近鄰南中軸,南到護城河,一街之隔就是天壇公園,距國家大劇院和天安門廣場只有一千米,整個園區地處二環以內,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共分為3個區:起步區、核心區和輻射區。起步區包括藝術中心、天橋藝術大廈、市民廣場等建筑設施,核心區則涵蓋主要的文化演藝場所,拓展區域輻射區與大柵欄等地區相連。
老北京的天橋,曾是一個人聲鼎沸的地方:雜耍、相聲、評書、洋片、大鼓、跤場、戲園,小貨攤鱗次櫛比。民間藝術家在天橋撂地表演,“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天橋的民俗技藝和老藝人們一起,漸漸被淡忘。2011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天橋演藝區”建設納入北京市重點產業項目。建成后,天橋演藝區將成為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旅游休閑、文化展示、文化商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首都演藝核心區,是首都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藝演出是天橋演藝區的特色,目前,天橋地區已有天橋劇場、德云社、萬勝劇場、天橋雜技劇場、中華電影院等劇場。2018年,天橋演藝區打造了“華人春天藝術節”、WOW世界女性藝術節、老舍國際戲劇節、北京國際設計周天橋藝生活、天橋音樂劇演出季等品牌活動。音樂劇仍將是天橋演藝區重點打造的內容,《周日戀曲》《長靴妖姬》《芝加哥》《媽媽咪呀》等精品力作已經陸續上演。
2018年12月14日,天橋演藝區成為首批認定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而在規劃中,起步區“十二五”期間完成建設,全部工程2020年建成。到2020年,天橋演藝區將陸續建設30~50個劇場,形成一個大型演出劇場群。天橋演藝區建成后,將聚集形成劇院集群,吸引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如相聲、京劇、雜技等,以及音樂劇、芭蕾舞、話劇的匯聚,形成傳統與現代交融發展的文化旅游區,中國與世界相互融合的首都演藝區,成為演藝的地標性區域及傳統文化、現代藝術的展示平臺和匯聚地,充分體現天橋“土得掉渣、洋得冒尖”的開放包容的文化內涵。真正做到“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臺”。(6)
北京稻香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高科技,老舍茶館不忘初心,完美呈現了傳承與創新,天橋更是“土洋結合”,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演藝區,值得其他文創企業借鑒。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京味兒是北京的魂,京味兒才是北京的范兒。在傳承京味文化過程中,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全面結合現代高科技,加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成功便水到渠成。
(三)京味文化的數字化創新
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在《關于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圍繞激發資源活力、增強資產實力、強化資本動力,建立體現文化創意產業特點的項目投資引導體系。拓展開發資源類項目,圍繞三大文化帶建設,打造“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目前建議推動資產類項目,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地標、提高資產利用效益,高標準推進故宮北院、國家美術館、環球主題公園、中國工藝美術館、臺湖演藝小鎮文化科技融合。加快互動影視、超感影院等新型產品開發,加大全息成像、情感感知、新型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等技術創新力度;推進數字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有效銜接等項目建設。
故宮博物院AI的引進,頤和園、圓明園的虛擬旅游為北京文旅創造了“數字+”新體驗,傳承了北京歷史文化的內容,創新了文化旅游發展的形式。
1.故宮博物院的各種創新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在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北京2018大會上,分享過讓故宮成為“網紅”的秘籍:AI重啟紫禁城,讓藏在深宮里的文物活起來。故宮專門成立了故宮文物醫院,并配備了三維打印、具備物理冷熱性能的先進設備,用于文物保護和復原。
而故宮擁有200名修復醫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學家,他們通過儀器設備分析檢測,使數以千計的碎片繪畫、200多碎片的先秦銘文青銅器、25層堆繡32種材料的珍貴唐卡重獲新生。(7)
2019年春節,故宮內張燈結彩,首度還原清宮鼎盛時期“過大年”風貌,通過多媒體展示、場景還原、數字互動、燈光創意、文創合作等多層次藝術與科技手段,再現傳統年節風俗,成為中國傳統春節文化的實景體驗區。立天燈、萬壽燈曾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自1840年被道光帝取消后,它們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近200年。通過研究、制作人員的長期努力,查閱文獻史料,一盞盞還原,重新掛起的宮燈,再現了康乾盛世過大年的情景。
2.頤和園與天貓合作的文創活動
2019年12月18日,以頤和園、敦煌和故宮為主陣地,天貓新文創打造的“中國禮物”開幕互動展開啟,8大巨型中國禮物在頤和園閃亮登場。
此次中國禮物互動展采用了游園會的形式。首先是中國文化表演開場,到國樂加上西洋樂的一起演奏,銀鷺、頤和園、大寶、羅萊家紡、自然之名、laberthree、EVM、crocs等8大品牌貨品開啟了“中國禮物”啟動儀式開年秀,然后是“中國禮物”奇喵游園會的創意互動和跨界。讓經典遇見時尚,讓古老對話當代,作為中國文化和送禮文化的傳承--“中國禮物”這個新文化符號的發布,也深度詮釋了這個觀念。現在,“洋節中過,中節重過”的理念越來越家喻戶曉,“中國禮物”這個新IP的提出,確實與時俱進。在圣誕節、情人節這樣的洋節,送中國文化的禮物更有新意,而在七夕、端午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送中國禮物,也能更好地延續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得以彰顯。
文創已經成為一種讓文物“活躍”在新生代消費者之間的極佳方式,所以此次“中國禮物”能夠成為熱點,正是擊中了消費者的心理,以兼顧藝術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老瓶裝新酒,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
此次跨界是一次客戶群體的拓寬嘗試:對于天貓新文創和品牌方來說,更能豐富品牌內涵,打造全新IP,連接不同客戶群。天貓新文創從嶄新的視角,深度挖掘了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更貼近生活,加上創意的思維,煥然一新又似曾相識,結合品牌的特點,完整而生動地呈現東方美的魅力。頤和園是重要的京味文化IP,而“中國禮物”作為新文化的代表力量,兩者的合作可謂珠聯璧合。
3.圓明園發展虛擬旅游的有益探索
故宮、頤和園開展了數字化探索,圓明園則將目光投向了虛擬旅游,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文物保護與利用。圓明園由于歷史原因,破壞很嚴重。普通游客很難從殘垣斷壁中,感受其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筑藝術,也很難從中感受到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美感。圓明園管理部門通過VR技術(虛擬現實)、AR技術(增強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的轉化,不直接接觸被破壞文物,在虛擬場景中對被破壞文物現狀進行了精準模擬,對園林遺址歷史原貌做出復原重現,實現從文化遺產保護產業化應用到數字旅游公共服務的轉化。
圓明園建設的虛擬旅游是通過三維技術對景觀實現360°的全景漫游,從沉浸的視角,實現圓明園及皇帝重要活動的全景虛擬旅游模式。圓明園委托智慧城市研究所通過科學嚴謹的遺址調查、歷史考證和復原研究,全面、直觀地采集了建筑遺產的多源數據。其中數字復原模型是虛擬游園系統的核心內容,復原圖片、視頻、全景圖則是導覽系統、網站和觸摸屏系統使用的核心素材。利用LBS技術結合移動互聯網、二維碼等IT和新媒體技術,將以電子地圖、移動導覽終端和觸摸屏系統為核心的旅游服務產品應用到圓明園遺址現場。
4.江山如此多嬌--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光影藝術展
2019年8月,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指導下,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主辦、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和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業集團等單位聯合承辦了“江山如此多嬌--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光影藝術展”,成功亮相法國羅斯柴爾德公館,這是每年巴黎時裝周的秀場和權威發布地。這次藝術展,以頤和園、圓明園等園林為主題,以中國皇家園林景觀和故事為核心,運用了世界先進的3D全息幻影成像、專利交互、立體投影等技術,采用沉浸式的模式演繹頤和園的“春夏秋冬”和圓明園的“十二獸首”,通過四季山河的星月流轉,與中國傳統節日相結合的多媒體手段,用光影藝術呈現既古典又時尚的中國皇家園林風景。活動當天,天貓和北京市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業集團三方在法國巴黎簽訂《三山五園戰略合作協議》,宣布開設三山五園天貓旗艦店,銷售和推廣三山五園文創產品,將于未來3年內,陸續在天貓聯合100個品牌發布1000個文創新品。
5.北京文投大數據有限公司的“可移動文物數據高還原互動展示技術”
2019年5月29日,在第十四屆文博會西城區展區,北京文投大數據有限公司參展,通過3D互動技術,展示了四件文物的數據高度還原場景:宋代磁州窯墨彩風景人物紋梅瓶、唐代銅鎏金鳥獸人物紋菱花銅鏡、栗特(約唐代)翼獸噬馬紋高足金杯、清代斗彩鴛鴦戲荷紋缽。觀眾可以通過觸摸操作屏幕,依照個人的興趣和角度,對文物進行旋轉、平移、縮放、動漫演示、橫向展示等操作,從不同維度獲取文物的信息資料,立體察看真實文物的所有數據,使參觀者切身感受到文物數字化的三維立體效果。
可移動文物數據高還原互動技術是中國文博領域將文物的傳統工藝與數字化工程相結合的前沿性技術。該技術包含3D掃描、場景延伸、數據建模、人機互動等高精密的文物數據工程技術。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物數不勝數,但出于保護文物的原因,無法全部實體展出,北京文投大數據有限公司的“可移動文物數據高還原互動展示技術”,可以更好地還原文物,為文物保護和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當今社會,正在從形式服務經濟走向體驗經濟,人類的體驗消費需求成為各種產業界限的融合劑,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針對體驗需求,文創產業的發展勢頭也越發迅速。北京稻香村擴展了京味飲食文化,推出帶有濃郁京味的京八件產品,更延伸到養生飲食領域。在推廣上運用了互聯網手段與顧客互動,俘獲了廣大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老舍茶館則另辟蹊徑。茶館業本質是屬于市井文化,只靠賣大碗茶是很難做好的。老舍茶館巧妙地把京味市井文化與現代休閑文化結合起來。除了提供老北京食品,還努力引進老北京傳統曲藝,完美地再現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向消費者展現了京味文化的魅力。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圓明園自身都帶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在互聯網時代,它們不缺內容,這恰恰是文創產業其他領域無法比擬的。以歷史文物、建筑藝術、皇宮日常、園林藝術為目標尋找主題,結合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借助全媒體時代多樣化傳播方式,精準地將優質內容推送到消費者面前。
京味文化是北京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靈魂。北京要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取得進一步發展,必須結合北京特點和時代特色,或者向內使力,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或者將本身的文化內涵延展到其他文化領域,通過跨界取得共贏。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讓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才能獲得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