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

增值稅作為我國當前收入規(guī)模最大的稅種,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極為深刻。為了有效開展本書主題的研究,本書需要明確增值稅作為我國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以及穩(wěn)定國內經濟發(fā)展的主要稅收政策工具的地位,結合未來增值稅立法的需要,宏觀把控本書研究的思路與內容布局。

1.3.1 研究思路

就增值稅相關理論而言,作為貨物與勞務稅,稅率是關鍵的課稅要素。關于增值稅稅率結構,不同學說或視角,得出的差異極大。例如,就拉姆齊法則而言,增值稅應當采用差別稅率;而就增值稅主要考慮效率的價值取向而言,單一稅率結構更為合適;從增值稅累退性的單一視角來看,單一稅率會加重增值稅的累退性;從制度演化的路徑依賴來看,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無法一蹴而就,其演化過程存在自有的邏輯。歸根結底,增值稅稅率結構的取舍需要結合國情,以頂層設計的價值取向為邏輯起點,以制度演化的路徑為限制條件,分析適合一國國情的稅率結構的優(yōu)化路徑。

就我國開征增值稅的初衷而言,財政職能或者說征收效率是增值稅的價值取向,從整個財稅體制的體系化改革角度而言,增值稅的累退性可以通過其他稅費制度改革得以緩解。因此,單一稅率結構適合我國國情,但是,我國的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繞不開路徑依賴問題。首先,我國增值稅的稅率結構是隨著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不斷擴大而日益復雜的,增值稅征收范圍的擴大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是有利的,因此,增值稅稅率結構復雜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其次,我國是制造業(yè)大國,這與我國制造業(yè)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口老齡化加速,傳統(tǒng)以廉價勞動力為核心競爭的“人口紅利”優(yōu)勢已經消失,制造業(yè)的稅費壓力問題開始凸顯,例如,過高的增值稅稅率抬高了終端消費品的價格,抑制了國內消費,直接影響了我國制造業(yè)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突圍。同時,制造業(yè)的年度總體利潤水平大約1%左右(分行業(yè)有較為顯著的差別)。(45)因此,在經濟環(huán)境變化的壓力下,減稅降費成為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最后,由于增值稅征收管理初期稅務部門征管能力薄弱,實際征收率大約不到50%,為了保證足夠稅款入庫,保持國家財政的運轉,法定稅率是按照“寬打窄用”的思路設計的,但是,現如今我國稅務部門實施現代化稅收征管,政府各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增值稅的實際征收率已經接近100%。(46)相較于增值稅的立法初衷,增值稅的法定稅率存在“虛高”情形,且這種“虛高”加劇了行業(yè)間的稅負差異,扭曲了資本的配置效率和消費行為,影響我國制造業(yè)的轉型升級。一方面降低增值稅稅率、調整增值稅稅率結構勢必影響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增長迅猛,增值稅的稅率結構優(yōu)化需要顧及財政赤字,超過警戒水平的財政赤字會推高我國的整體債務水平,埋下債務危機的隱患。從路徑依賴的角度而言,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需要在財政赤字的約束下降低稅率、簡并稅率結構。同時,我國的直接稅和社會福利制度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有效調整收入分配的職能,要解決增值稅的累退性,仍需要增值稅稅收制度自身調節(jié),因此,增值稅的稅率結構優(yōu)化方向應當是簡并稅率,而非統(tǒng)一稅率。在上述的思路下,本書力圖尋找到適應我國國情的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模式。

1.3.2 內容結構

本書共分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導論。首先,介紹了本書的選題背景及意義。其次,評述了當前國內外學者對增值稅稅率結構相關問題的研究情況,發(fā)現增值稅稅率結構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存在對最優(yōu)商品課稅理論和增值稅稅收中性的認知,同時,緩解增值稅累退性更優(yōu)的做法是通過財政補貼或其他稅種。導論的基礎研究為本書的研究明確了方向。

第二部分,理論分析。本書首先界定了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對象,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優(yōu)化的對象是法定稅率(即經濟學意義的名義稅率);其次,從增值稅的稅收中性優(yōu)勢、最優(yōu)商品稅理論和增值稅稅制演化的路徑依賴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構建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分析框架。從稅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單一稅率結構是有效發(fā)揮增值稅稅收中性優(yōu)勢的關鍵機制;但是,考慮到拉姆齊法則,采用差別稅率結構的增值稅更符合最優(yōu)商品的課稅需求;同時,我國的增值稅稅制演化存在典型的路徑依賴。在當前增值稅完成消費型轉型、增值稅征收范圍實現全覆蓋的大背景下,對增值稅稅率結構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需要明確兩大原則:一是明確增值稅的生產效率取向;二是必須承認增值稅稅率結構演化的路徑依賴。在這兩個原則的約束下,簡并增值稅稅率結構應當盡可能靠近單一稅率,但是,由于路徑依賴,更為現實的做法是實現兩檔稅率結構。

第三部分,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影響。該部分重點闡述了不同階段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對經濟的影響,雖然不同階段增值稅改革的共性目標都是提振經濟、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關注點的差異。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均以實現,雖然,這造成了增值稅稅率結構的復雜化,但是,這是我國漸進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歷程。同樣,在增值稅稅率結構完成了轉型改革以及貨物與勞務的全覆蓋之后,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的任務是在先前階段修修補補的改革后,以發(fā)揮增值稅稅收中性優(yōu)勢為目標,完成增值稅稅率結構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改革。

第四部分,在明確了深化增值稅改革的任務后,從增值稅稅率結構出發(fā),發(fā)現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相關制度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增值稅稅率水平偏高,從全球供應鏈視角分析現行增值稅稅率水平對我國制造業(yè)價值鏈“升級”的制約作用。我國需要通過增值稅稅率水平的優(yōu)化,促進我國制造業(yè)價值鏈“升級”,提升全球價值鏈收入分配的比重,對沖“人口紅利”消失對制造業(yè)的稅后利潤,以“中國智造”維持我國“世界工廠”的關鍵地位。二是我國增值稅稅率檔次過于復雜。我國增值稅現行的三檔稅率、四檔征收率以及不徹底的“零稅率”政策,加劇了增值稅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稅稅收中性優(yōu)勢的有效發(fā)揮。從三檔稅率的稅率結構而言,特別是9%和13%兩檔稅率涉及的部分行業(yè)是在同一抵扣范圍內生產抵扣鏈條之上的,差別稅率造成了不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稅收資本利潤水平差異,扭曲了資本配置;從小微企業(yè)向大中型企業(yè)的發(fā)展角度而言,稅制不應當成為企業(yè)發(fā)展決策的障礙,但是,增值稅簡易計稅辦法客觀上對企業(yè)生產經營與發(fā)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礙了增值稅稅收中性優(yōu)勢的發(fā)揮;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而言,為了保持出口商品競爭力,發(fā)揮增值稅稅收中性優(yōu)勢,增值稅零稅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稅國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國增值稅“零稅率”政策與理論意義上的增值稅零稅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五部分,分析了當前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產生的原因。本書認為,當前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產生的原因主要受兩種路徑依賴約束:一是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不同階段的政策關注點差異,以及先前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與既得利益約束了未來改革的空間;二是先前增值稅的“以票管稅”征管技術,在后期不同時期不斷強化,“以票管稅”客觀上解決了早前增值稅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稅征管技術的嘗試。因此,后期增值稅稅率結構的歷次改革必須考慮增值稅征管技術的約束。

第六部分,對增值稅稅率結構的相關制度進行了國際比較。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采用了消費型增值稅,僅有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采用生產型增值稅,而收入型增值稅幾乎沒有國家采用,世界各國增值稅實施的主要差別在于稅率結構與抵扣范圍的不同。本書主要分析了當今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增值稅實施情況、稅率檔次與稅率水平。在對比采用增值稅多檔稅率的國家時,重點分析了低稅率(優(yōu)惠稅率)的政策,通過增值稅稅率結構相關制度的國際比較,得出了對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啟示。這些啟示也成為本書第七部分對策建議的主要依據。

第七部分,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對策選擇。本部分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通過增值稅稅率檔次的國際比較與模式調整的國際經驗,得出“1+1”稅率檔次是現階段我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模式選擇。二是從國家財政安全穩(wěn)定的角度,分析我國可接受的增值稅減稅規(guī)模,并將這一規(guī)模作為確定“1+1”稅率檔次的約束性條件。三是結合前述約束性條件,確認我國增值稅標準稅率應當控制在13%,低稅率5.5%,并結合國際經驗劃定了低稅率的征收范圍。四是對增值稅簡易計稅辦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階段的優(yōu)化改革建議,本書認為,首先應當先將征收率統(tǒng)一,實現簡化稅制的目標;在統(tǒng)一征收率后,應當將增值稅起征點改革為增值稅免征額,以實現增值稅的稅負公平;為了平衡增值稅小規(guī)模納稅人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利益,在增值稅免征額替代增值稅起征點之后,應當將增值稅免征額標準與一般納稅人標準統(tǒng)一,實現增值稅簡易計稅辦法的最終退出。五是增值稅零稅率的優(yōu)化,實現出口退稅率、離境退稅率與適用稅率相一致,跨境服務的出口退稅由免稅調整為零稅率以及優(yōu)化增值稅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出口退稅制度。最后結合現有的研究,對本文的研究結論進行了總結,并規(guī)劃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1.3.3 研究方法

(1)文獻調查法

本書調查分析和挖掘剖析國內外專家的相關研究成果、理論著作與參考文獻,有針對性地進行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方向的學習與思考,梳理出本書的基本框架,探討論文研究的重點。

(2)實證分析法

本書對獲取的有效數據進行篩選,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國不同時期增值稅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3)規(guī)范分析法

本書按照可接受減稅規(guī)模和國際經驗,提出了優(yōu)化增值稅稅率制度的建議。

(4)比較法、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

本書比較了世界上開征增值稅的主要國家實施的增值稅稅率結構現狀,總結歸納了世界各國增值稅稅率結構具有的共性與個性,為我國實施增值稅率結構優(yōu)化提供了思路。

1.3.4 技術路線

本書以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為主線,界定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的相關概念,明確了增值稅作為我國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以及穩(wěn)定國內經濟發(fā)展的主要稅收政策工具的地位,結合增值稅稅率結構改革的路徑依賴和國際經驗,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增值稅稅率結構模式,夯實增值稅立法的理論基礎。因此,本研究的具體技術路線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增值稅稅率結構優(yōu)化技術路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三原县| 樟树市| 木里| 台南县| 旅游| 南陵县| 霍林郭勒市| 威远县| 湖南省| 宣城市| 兰溪市| 井冈山市| 珠海市| 达孜县| 尤溪县| 芦山县| 泰安市| 西平县| 千阳县| 离岛区| 新巴尔虎左旗| 达孜县| 潢川县| 建平县| 柳河县| 中卫市| 钟山县| 安乡县| 清丰县| 维西| 铁岭县| 青铜峡市| 朝阳区| 金山区| 平舆县| 清苑县| 湖北省| 裕民县| 慈溪市|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