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臨夏市以德扶貧模式

臨夏市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調研和致貧原因分析中,發現部分貧困戶不是因病、因學、因災、因勞動力弱等致貧,而是由于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不思進取、不務正業等致貧返貧。針對上述情況,2015年臨夏市率先提出了“以德扶貧”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將以德扶貧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過程,因戶施策、因人施法,不僅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精神面貌,也改善了鄉風文明。

(一)精準識別貧困戶失德問題

針對扶貧工作中發現的各類失德致貧返貧現象,臨夏市將因失德致貧返貧的人群分為13類具體對象,包括:家庭思想落后、不重視教育、家教不嚴;因循守舊、思想保守、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存在“等靠要”現象;家庭不睦、關系不和;子女不孝、不盡贍養義務;不講誠信、違法亂紀;參與封建迷信活動,參加邪教、賭博、吸毒、酗酒等;不尚勤儉、好吃懶做、大手大腳;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愿做;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生育子女較多;不遵守鄉規民約、家庭生活習俗不文明;盲目攀比、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其他道德缺失的現象。

在細化失德特征的基礎上,臨夏市結合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信息采集錄入工作,在“準”上下功夫,深入貧困家庭進一步開展調查摸底工作。通過認真分析致貧返貧原因,對照因失德致貧返貧的13種表現進行分類,全面掌握各村因失德致貧返貧家庭和個人的現狀,確定以德扶貧家庭及個人名單,做到“底數清、問題清,確保對象的精準”。接著,各鎮精準扶貧工作站、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雙聯單位對以德扶貧對象逐戶逐人進行分析研究,查找根源,在“精”上下功夫,因戶施策,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扶德目標。

(二)突出結對幫扶

對因失德致貧返貧的特殊人群,臨夏市整合黨代表、基層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人、黨代表和社會賢達等資源,建立由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結成“一對一”和“多對一”的“四位一體”幫扶機制,瞄準靶向、對癥下藥。幫扶人員定期入戶掌握貧困戶家庭情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幫助解決子女上學、看病就醫、春耕備耕等問題,在感情交流中溝通思想,鼓勁打氣。通過心貼心地服務、實打實地排憂解難,推動貧困戶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同時,每年審核更新確定因失德致貧戶,對剩余情況復雜、難以解決的貧困戶,各鎮、村組織成立幫扶小組,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按照“一戶一策”,制訂詳細的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確保解決問題、穩定脫貧。

針對貧困群眾突遇生活變故從而喪失斗志和信心的狀況,臨夏市各級幫扶干部和貧困群眾建立起了“親情”聯系制度,從生活細微處著手,幫助貧困群眾建立起生活信心。臨夏市枹罕鎮率先推出鎮村干部、社會有識之士與孤兒家庭、單親家庭親情結對幫扶,共聯系單親兒童或孤兒120名、志愿者60人。同時,結對幫扶干部和幫扶戶結成親人、互留電話、互通信息,每月至少到結對貧困戶家中一次,及時了解掌握貧困戶生產生活、子女學習、家庭成員狀況、家庭重要事情等最新動態。各級幫扶干部從事關貧困群眾切身利益的子女上學、看病就醫、春耕備耕等細微處入手,與貧困群眾同生產、同勞動、同進步,在幫扶過程中,一邊傾聽群眾訴求,一邊回應群眾關切,用人文關懷幫助貧困戶重建生活信心,拉近了與貧困群眾的距離,為扶志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評選道德典型展現榜樣力量

在以德扶貧工作中,臨夏市時刻注重以宣揚道德模范的方式帶動失德致貧返貧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臨夏市以“爭做孝星、當好媳婦、創文明家庭”為主要內容,分別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孝老愛親好青年”“創業創新好青年”等評選活動,并積極創評“最美家庭”“幸福家庭”“五星級文明戶”等,塑造了一大批群眾身邊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模范。各鎮、村堅持以點帶面,每村選取2~3個在以德扶貧工作中脫貧的家庭或個人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教育廣大農民群眾樹立正氣,打擊邪氣,促進家庭和諧。此外,以德扶貧工作組還組成“道德宣講團”進村入戶,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致富先進典型、道德模范事跡報告等活動,舉辦以德扶貧文藝演出、評選“最美家庭”“好兒媳”、建立道德“紅黑榜”機制等活動。

貧困群眾喪失脫貧斗志的很大原因在于突遇生活變故,無法找到新的生活出路,從而產生了得過且過的想法。針對這一現象,臨夏市通過積極宣傳各類扶貧政策,開展“兩戶見面會”宣揚榜樣力量,當好脫貧路上的“引路人”。“兩戶見面會”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讓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本村發家致富的養殖大戶、致富能人、回鄉創業等鮮活事例引導群眾打開心結,引導貧困群眾轉變“等靠要”思想,堅定脫貧信念。每村通過制作“笑臉墻”故事集的形式,記錄宣傳農村“脫貧示范戶”“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帶動群眾營造出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的濃厚氛圍,凈化農村風氣,助推貧困群眾志氣提升。

臨夏市創新道德模范宣講方式,結合參觀、觀影、媒體報道等形式,讓榜樣力量深入人心。臨夏市在以德扶貧工作中格外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組織各中、小學校利用班級活動開展以德扶貧思想教育,組織學生學習孝老愛親、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故事和案例。臨夏市扶貧辦組織貧困戶對重點項目、特色觀光農業基地、養殖基地、龍頭企業、脫貧致富典型等進行實地觀摩學習,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臨夏市電視臺、市廣播電臺每月組織1~2期已脫貧的失德致貧戶、致富帶頭人到群眾身邊現身說法,采取定時滾動播放的形式,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引導群眾崇德向善。同時,曝光一批游手好閑、危害家庭、危害社會的反面典型,強化警示教育,讓以貧為恥的觀念深入人心。

(四)開展法律和政策宣講

臨夏市積極采取德育、法治宣講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播法律知識,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首先,臨夏市為失德致貧返貧群眾印發5000冊《村民德育和法制宣傳手冊》和《農村以德扶貧宣傳手冊》,以通俗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將惠農扶貧政策、實用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等內容囊括在內。幫扶干部定期深入貧困戶家中進行講解,并督促貧困戶自己讀、自己看、自己想,使大部分因失德致貧返貧貧困戶認識到自己致貧返貧的根源。通過發放、宣傳和學習,進一步提升村民道德水準和法治觀念。

其次,臨夏市結合以德扶貧,大力宣講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幫扶隊伍充分利用黨員固定活動日、“全國扶貧日”、村民知情大會等,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義診、健康宣傳活動,將政策法規宣傳到群眾身邊。臨夏市結合農村黨員“冬訓”,選調精干力量組建宣講工作隊,深入文化廣場、田間地頭、群眾家中,大力宣講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臨夏市委黨校宣講隊伍深入農村農民中去,開展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兩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宣講,有力提升了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和內生動力。2018年以來,共開展以德扶貧培訓77場次、輔導4227人次;開展以德扶貧法治講座40場次,發放普法讀物7萬余本。

最后,臨夏市公檢法部門還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法治宣講活動,提高廣大農民的懂法、守法和防范意識。臨夏市法院、檢察、公安、司法等部門組成以德扶貧法制政策宣講隊,緊緊圍繞憲法、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分期分批開展保障老年人、婦女、兒童權益以及農村實用法律法規宣講活動,積極引導當地群眾樹立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法制部門緊盯農村易發的土地糾紛、鄰里不和、村組矛盾重點領域,開展法律法規普及、解釋及法律援助工作,集中調處多起各類矛盾糾紛。臨夏市充分發揮檢察院駐村聯絡室、法院農村巡回法庭、鎮司法所、村司法工作室的作用,每年在鎮、村開展一次農村有關案件的公開審理活動,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樹立法治理念,使之不敢以身試法,起到約束、震懾、教育的作用。

(五)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臨夏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著力破除鄉村大辦酒席、封建迷信、環境臟亂差等陳規陋習。不僅如此,為配合“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樹立鄉風文明”專項行動,臨夏市電視臺專門開設了《臨夏正能量》《移風易俗大家談》等專欄,在各鎮、村開展主題宣傳活動。臨夏市在各村建立紅白理事會,修訂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群眾抵制高價彩禮、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不良習俗,有效遏制了陳規陋習,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狠抓脫貧攻堅軟硬件建設的同時,臨夏市委、市政府還把文化惠民擺到了突出位置,通過實際行動讓貧困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帶來的幸福生活。在文化場地建設方面,臨夏市投資在枹罕、南龍、折橋3個鎮建設了綜合文化站,市財政每年為文化站撥付工作經費,并配備5名專職工作人員,為農村群眾提供一個“鄉村舞臺”。同時,在南龍、枹罕、折橋、城郊4個鎮設置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并設置了表演舞臺、文體廣場、含有電子閱覽室的農村書屋、多功能服務室,配備了一定的體育健身器材。文化服務中心還修建了文化宣傳科普長廊,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春)”活動、村級文化墻、公益廣告牌、文化長廊、宣傳標語粉刷上墻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等進行廣泛宣傳。有條件的貧困村還建設了老年人日間照料室、農村產業發展互助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設施。文化設施的建設為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礎。

在“鄉村舞臺”建成并完善后,臨夏市政府給予政策、資金和培訓支持,引導和鼓勵群眾創建民間自辦文化團體,加強對文藝人才隊伍的指導培訓和支持幫扶,并廣泛開展民間自辦文化社團才藝與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各鎮每年舉辦一屆民間自辦文化社團演出大賽,集中展示才藝,形成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的良好氛圍。臨夏市以鄉村大舞臺活動為載體,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題,每年到各鎮、村開展一次群眾文藝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文藝活動的開展大大豐富了貧困群眾的業余生活,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群眾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也能以更加積極、自信的心態面對生活。如今走在臨夏大莊村的鄉間道路上,還能看到墻上印刷著的村民自發創作的詩歌作品。以文化建設的形式進行扶貧,不僅豐富了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轉變了村民們的生活觀念,提高了其自身發展能力,推動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向縱深發展。

(六)推進產業就業扶貧破除“等靠要”思想

臨夏市開展以德扶貧的另一重點在于以“志”扶貧,即幫助貧困戶徹底轉變思想觀念,提升脫貧斗志。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部分貧困群眾生活突遇變故,失去生活信心、缺乏脫貧致富決心和動力、安于現狀以致逐漸產生了貧困認同心理,喪失了脫貧致富的決心。針對這一情況,臨夏市委提出“扶貧要扶志”的思路,堅持把激發調動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信心和勇氣作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幫助群眾立下“脫貧志”。

在發展產業帶動扶貧工作的同時,臨夏市還注重把以德扶貧與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相結合,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切實改變了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此外,隨著甘肅省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臨夏市也在積極探索就業扶貧與扶德、扶智、扶志相結合的造血式扶貧新方法、新路徑。2017年,臨夏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缺技術致貧的人數占35.37%,超過1/3的貧困人口因技術制約導致脫貧困難。根據貧困勞動者大多缺少一技之長從而無力轉移就業這一現狀,臨夏市將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貧困群眾的有效增收渠道,以“培訓一人,脫貧一人”為目標,及時了解貧困戶所從事或即將從事的工作方向,制定最切實際的培訓工種及授課方式。通過讓貧困群眾增加技能,掌握一技之長,使得其獲得增加收入的機會,從而增強貧困群眾面對生活的自信,也可以激發其通過自己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斗志。

繼送技能、送政策后,公益性崗位開發也成了就業脫貧工作的主抓手。為此,臨夏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就業扶貧政策,其中包括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扶貧專崗開發工作,通過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家庭收入,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人員的穩定就業,為順利實現脫貧提供了保障。同時,也讓貧困群眾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自我價值,從而轉變思想觀念,逐步消除“等靠要”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海门市| 宁海县| 樟树市| 西乌| 元江| 临猗县| 无棣县| 祥云县| 合水县| 通城县| 永德县| 米泉市| 江阴市| 淮安市| 称多县| 红原县| 休宁县| 丹东市| 香港| 景洪市| 容城县| 绥宁县| 余干县| 甘谷县| 汕尾市| 揭阳市| 新邵县| 东乡县| 霸州市| 丰宁| 仙桃市| 启东市| 兰西县| 苗栗县| 海阳市| 财经| 临颍县| 清苑县| 原阳县|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