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茶道的緣起
日本茶道出現的原因與其所包含的宗教因素有密切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像中國那樣,是茶的原產地并在兩千多年前就普及了飲茶的習慣的話,茶道很可能就不會出現了。“物以稀為貴”無疑是古代日本人對茶尊崇的原因之一,而茶被引入到日本時展現出的“神秘色彩”可能與日后日本茶道的誕生的關聯更為密切。除前面提到的榮西和尚以外,在平安時代將茶引入日本的人士中,許多都是造詣高深的佛教僧侶,例如日本真言宗的開祖空海、天臺宗的開祖最澄等。由此不難想象,茶在被介紹到日本的時候是與佛教,特別是禪宗思想密切相關的。禪宗無文字(即沒有經書的意思),講究“頓悟”,主要的修行方法是“坐禪”,這些特征與茶對人的精神及頭腦所產生的作用十分契合,甚至達到了“互補”的境界。簡單通俗地說,坐禪是達到開悟的唯一途徑,坐禪要姿勢端正,不能胡思亂想,也不能打瞌睡,對于后兩項“要求”來說,茶湯的功效可以稱得上恰到好處。這可能是“禪茶一味”之說最直白的解釋。從有關文獻記載不難看出,早期的茶會經常在佛教寺院里舉辦,在“茶人”中,具有“出家”經歷的人數眾多:例如茶道的創始人村田珠光就是僧人。至此不難看出,從茶在被“介紹”到日本的時點開始,就與后來茶道的產生存在“先天”的因果關系。
日本茶道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這一審美體系直接左右茶道的外觀和內涵。關于茶道對“侘”“寂”等審美理念的糾結,有來自不同視角的觀察和研究,其中“和歌”與茶道之間的關聯是值得關注的重要接點。和歌是日本本土的一種短詩詞,其字句結構十分固定:“五七、五七、七”為主(也有其他形式,具體細節須參考研究專著)。和歌的出現遠遠早于茶道,是體現古代日本本土自然觀、審美觀的重要載體。和歌與茶道之間的接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道中的一些核心觀念,例如“侘”“寂”,雖然在茶道確立以后的松尾芭蕉時代(江戶早期)才得以完成,但其原始形態早就存在于和歌之中。十世紀以前《萬葉集》《古今和歌集》等古籍就對“侘”的含義有過闡述和探討,并在和歌作品中有直接應用。二是在茶道早期的探索時期,許多先驅是造詣極高的和歌師,例如書院茶的確立者能阿彌,千利休的老師武野紹鷗等。換句話說就是茶人,特別是茶道的早期的探索者的審美基調已經由和歌奠定,從這個角度,茶道的審美情趣可以被理解成是和歌在另一種載體上的表達形式。三是茶室與歌人書齋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茶室起源于書齋,但事實上,茶道的“草庵”風格的茶室與同仁齋那樣的達官貴人的書齋,除空間布局相似外,在氛圍、審美格調上的區別是巨大的。直到如今,茶室仍然在沿用其別名“數寄屋”(有時茶道本身也被俗稱為“數寄”),“數寄”泛指“興致典雅,愛好收藏”,特指和歌,在茶道出現之前,歌人的書房被叫作“數寄屋”。相對于上流社會整然高雅的書齋來說,歌人的書房應該是盡顯歌人的特點:遁世、狂放、殘缺、感傷……由此可以推斷,茶室與和歌師的空間,在氛圍上相似甚至重合的地方應該更多,關系更直接。
日本封建時代上層社會對茶道的確立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茶道的初創期,所有的先驅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要人的專業茶師(或者叫“茶頭”)。這里所說的要人,包括足利義政、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頂級”豪強。茶師的地位屬于政府官員,拿俸祿,其中有些人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國家重臣:例如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的政治影響就非同一般,據說秀吉曾吩咐“內事不決問利休”。茶師備受要人重視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茶師可以在比較理想的環境中聚焦于茶道的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強權人物的影響力推廣茶道的理念。
封建上層社會對茶道確立的另一層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江戶時期以后。為了固化封建統治,德川幕府倡導儒家的封建等級思想。這一做法在茶道界的表現形式就是主張茶道禮儀應該與參與茶事的人的身份相匹配。于是適用于社會各個階層:將軍、大名(地方豪強)、官員、高級僧侶、普通百姓等的茶道規范紛紛出臺。從表面上看,這些做法似乎限制了茶道的自由發展,但從客觀上卻起到了使茶道在社會中的存在固定化的作用,使茶道的存續有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