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日本茶道概說
1.1 從茶事了解茶道
有關日本茶道的茶室,也許從對茶道的親身感受切入最為合適。因為對于非“茶人”(從事茶道的人)來說,對茶室的認知一般是通過茶道的“飲茶”過程(稱為“茶事”:一般人數少叫茶事,多于五人叫茶會)來實現的。茶道流派不同,茶事的過程和順序、禮儀等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以下所列舉是“一般化”的例子)。
茶事的核心部分在茶室內進行。最為常見的茶室大小是四帖半榻榻米(日式房間的草席地面,一帖大約2m2),可接待最多五位客人。茶事的時間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段。茶事分為“初座”和“后座”兩部分。客人在進入茶庭之前先稍事休整,然后進入茶庭(“露地”)中的等候空間(“待合所”)小坐,在觀賞露地景觀的同時平靜心氣。稍后,客人進入茶室,吃專為茶事準備的料理(“茶懷石”)。這個過程稱為“初座”。之后,客人退出,在露地中休息,等待再次進入茶室,這一過程叫“中立”。客人再次進入茶室后,主人招待客人喝“濃茶”以及“薄茶”,客人退出,茶事結束。這一過程稱為“后座”,是茶事的重點。一般來說,整個過程歷時約四小時。除此處所說的早、中、晚茶事以外,還有專題茶事,如賞月、賞花、告別等不同名目。
包括早、中、晚茶事在內,所有的茶事都有自己的主題:祝賀、紀念、鑒賞等。客人(不止一人的情況下)中分主客和陪客,陪客的確定與茶事的主題及主客的身份有關。確定主題和陪客的過程并不是單方面的,一般茶室主人會全程參與。之后,茶室主人向所有客人發出請柬。陪客在接到請柬后要去主客門上致謝,主客要代表所有客人去茶室主人家致謝(前禮)。之后,茶室主人就開始進行此次茶事的準備工作,包括確定茶具、掛軸、插花、茶點等細節并詳細記錄。如茶事意義重大,準備工作可能會包括修剪庭院植物甚至更換隔扇、榻榻米等。茶事的準備時間長短不一,最長可達一年。茶事之前要對露地和茶室進行仔細的清掃、擦拭,在客人將要到來之前要在露地中的石徑(飛石)上灑水然后擦干,客人到來時石面處于濕潤但無積水的狀態。另外,露地中植物的狀態,包括落葉在內,嚴格按照流派的相關講究進行整理。
露地分成“外露地”和“內露地”兩部分,分界線一般是極為簡約的籬笆,由一象征性的出入口(“中門”)連通(如圖1-1所示)。客人在進入露地之前先在類似更衣室的房間內換上茶事專用服裝,摘下手表、首飾,放下提包以及隨身雜物等(一般只攜帶手巾和扇子)。然后由主人的助手引導進入外露地中半開敞的待合所就座,在等候主人出迎的同時觀賞茶庭(露地)景致。

圖1-1 露地
1—中門 2—垣 3—蹲踞 4—飛石 5—石燈籠
主人出現在“中門”內露地一側,主客之間行“無聲禮”(只躬身,不說話)。客人隨即進入內露地中的凈手處(“手水缽”)象征性地洗手、漱口(如圖1-2所示),然后從相當狹窄的入口(“躙口”)以半匍匐姿勢進入茶室(也有茶室的入口可以站姿進入,稱為“貴人口”),如圖1-3,圖1-4所示。

圖1-2 凈手處
1—手水缽 2—石燈籠
猿戶是露地門的常見樣式,門扇以竹為主,頂子多采用竹屋架上鋪樹皮,旨在追求“山居”“草廬”的氛圍(如圖1-3所示)。

圖1-3 猿戶
中潛是內露地門的一種形式,相當于把躙口提前設置了(有些中潛還裝有推拉門),旨在為客人進入茶室前進行“心理準備”(如圖1-4所示)。

圖1-4 中潛
客人進入茶室后,按主客、陪客的先后順序首先瞻仰掛軸(一般掛在稱為“床間”的壁龕,多為書法作品),然后觀看爐中的炭火。茶室主人在客人依次坐定之后,在茶室主人專用的入口(“茶道口”)處再次露面并按主客、陪客的先后順序行無聲禮,然后寒暄。寒暄的內容是至此為止客人對本茶室各方面的觀感。
茶室主人短暫退出后再次進入茶室,為客人演示如何向爐中添炭(炭的擺放方式及順序等是茶道禮法中的重要內容,在具體細節上根據流派而不同)。添炭結束后,茶室主人從香盒中取出一小坨熏香放在爐中。此時,主客向茶室主人提出把玩香盒的要求,茶室主人應允,主客之間就香盒的方方面面展開對話(這是茶道“有聲禮”的典型表達形式)。然后,茶室主人以去廚房準備料理為由退出。
之后,茶室主人會反復進出茶室,為客人端送料理、酒、飯等。其間主客之間、客人之間禮儀及寒暄很多,話題圍繞著料理以及食盒杯盤等。具體細節視茶道流派而定。客人用過點心意味著“初座”結束,茶室主人請客人到庭院中稍事休息,客人依次退出茶室。
茶室主人趁客人在露地中的待合所(如圖1-5所示)休息之際,將茶室做必要的清掃整理,將掛軸換成插花并準備好“點茶”的一應用品。所謂點茶,概括地說就是茶室主人服侍客人用茶,是茶道技藝和禮法的最核心部分。不同流派的點茶細節有所不同。
一應準備停當后,茶室主人通過鳴鑼(也有親自出來招呼的,具體方式視客人尊貴程度或者流派而定)的方式通知客人。如同“初座”時的過程:客人在“手水缽”洗手漱口之后,按主、陪的順序進入茶室,瞻仰插花,觀賞炭火、茶釜(燒熱水的鍋)及茶具等,“后座”就此開始。茶室主人從茶道口入室,與客人行無聲禮后為客人點“濃茶”。客人依次在同一茶碗的同一位置品一碗茶。點“濃茶”的過程是整個茶事的最高潮,不僅對于茶室主人的點茶技藝而且對于客人的茶道禮儀素養要求極高。濃茶飲畢,客人拜賞茶碗(茶碗是茶室的“鎮室之寶”,是該茶室主人品位的標志物,在過去經常是價值連城)。然后一一鑒賞、把玩茶罐、茶勺等器具并與茶室主人就茶具過話。這一過程既是有聲禮又是展現客人素養的場面。

圖1-5 待合所
濃茶過后,茶室主人再次表演添炭及擦拭茶釜等技藝。之后,請客人吃糖果,開始點“薄茶”。“薄茶”的過程中主客之間交談較多,比“濃茶”時的氣氛要輕松許多。“薄茶”之后,賓主道別,客人離開,茶室主人一般不會出茶室送客,只在躙口內側一禮。茶事后數日內,客人必須書面向茶室主人致謝。
從以上對茶事的簡要描述不難看出,日本茶道遠不是日常生活中包含飲茶的餐飲或者休閑、會客活動,而是高度程式化、儀式化的特定行事。日本茶道中的飲茶以及從表面上看以飲茶為主要內容的茶事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作為載體的過程。簡單地說,茶事的目的是使參與者通過這一過程體會茶道所提倡的“和敬清寂”的身心狀態。溯其根源的話可能會發現源于日本古代社會結構、佛教寺院生活方式、禪宗思想、自然觀、古代中國文學和繪畫等方面的多重因素。由此可見,茶事所承載、傳遞的實際上是文化、審美甚至宗教等精神內容。
茶事是高度程式化的活動,整個過程充滿各種復雜的禮儀和如同古代東方戲劇中所特有的、程式化程度極高的表演性技藝。為了成功舉辦一次茶事,不僅茶室的主人要經過長年不懈的、類似于宗教修行的技藝演練,作客的一方也必須具備對茶道的深刻理解以及相關禮儀方面的深厚素養。否則,作為茶道代表性行事的茶事將無從談起。一般來說,茶道的流儀和技藝基本上是靠家族傳承或者是門派傳承,各個流派都具有極強的宗派性,茶室的主人不是茶道世家出身就是茶道匠師的高徒,其他人是很難進入這一領域的。茶事的客人一方通常都具備在某流派的“茶道教室”“茶道塾”等接受培訓的經歷,對相關流派茶事的過程、禮節等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并且要不時地進行演練。
茶事中的賓主之間充滿互動,這使茶事與一場戲劇表演很相像。在“添炭”“點茶”等場景中,茶室主人是顯而易見的表演者,客人扮演著觀眾的角色。然而茶事過程中的各種有聲禮、無聲禮、品嘗料理以及飲茶等情節又反映出茶室主人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與一般戲劇所不同的是,通過茶事而演出的這種“表演”不是用來給人看的,而是為了表演的參與者自我體驗的。茶道宗師千利休弟子山上宗二把茶事的過程歸結為四個字:一期一會。“一期一會”的淺顯解釋就是對自身來說不會發生第二次的體驗,十分接近宿命論中“緣”的概念。而茶室以及茶室周邊的露地則是這場一期一會的演出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演出場景”的茶室和露地以及料理、點茶用具等和茶事之間是經過多年演化而形成的互為因果關系,換句話說就是:茶道和茶室是同時出現的。隨著茶道理念的逐漸清晰,茶室及露地開始有了越發明確的設計原則和依據。與此同時,茶室和露地所展現出的環境特質以及視覺、審美方面的品位也對茶道流儀中具體細節的確立產生了看似微妙但又十分重大的影響。這種場所與內容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啟發、相互提升的關系在數百年間,在許多茶道先驅的探索和推進下,醞釀成熟,在大約450年前經茶道宗師千利休整理提煉成為傳承到今天的完備體系。至此不難看出,茶室和露地不是單純的餐飲空間和景觀庭院,而是構成日本茶道的重要元素,是茶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像茶室這樣在功能、體量、構造、視覺效果等方面與使用目的、行為細節、審美觀念完全對應的建筑,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還沒發現類似的實例。(例如:西方的教堂可以稱得上是專用宗教建筑,但在實際使用中可以布道,可以舉行婚禮等,適用于多種活動。東方的社寺建筑也具備類似特征。)
894年,日本朝廷采納了最后一任遣唐使管原道真的建議,歷經二百六十年、共二十次的“遣唐”被畫上了終止符。從此以后,日本文化開始沿著自己的道路探索行進,逐漸發展成日本獨特的文化體系。雖然由于中日在地理上的近鄰關系以及日本引進了中國的漢字等原因,即便在終止遣唐使之后,日本文化仍然受到來自中國的諸多影響,但與中國文化的區別日益明顯,在有些領域一直發展到對于中國人來說完全陌生的程度。日本的茶道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事例。
雖然最早的茶來自中國,早期的喝茶方法與中國唐朝的煮茶方式相同,但到了室町時代(1336—1573)中期日本茶道成型的時候,日本的“茶”與中國的茶已經大相徑庭,成了對于中國文化來說完全陌生的東西。同樣,日本茶道的茶室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優雅的茶館”,而是茶道體系中的重要元素,是日本傳統建筑中特有的建筑類型。茶室周圍的庭院(露地)也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日式私人花園”或者“中國江南古典園林在日本的變種”,而是茶道體系中與茶室互補的外部空間,是傳遞茶道理念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