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衷與讀本書的方法
萌生要寫這本創業書的念頭,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因為種種“借口”,始終未能付諸實踐,直到2017年春天,在創業工坊成立五年之后,想完成本書的念頭越發強烈,遂下定決心,將此事正式提上日程。
原本以為這個決定只是一項普通的工作安排,可我思路的方向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平日里忙于創業事務,總是專注于預見和探尋未知的未來;而決定動筆寫這本書之后,便不得不去已知的歷史中挖掘經驗和素材。在這條反方向的路上,看到了一些被忽略已久的風景,也拾起了一些彌足珍貴的記憶,有時過往的創業經歷會在腦海中奔涌而出,便索性讓思緒穿越漫長的時光,去尋找自己創業的初衷與創作本書的初衷。
回首過往,距離最初創業的起點已有22個年頭。
1995年,軟件工程師出身的我面對人生第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在同學的“忽悠”下,稀里糊涂地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奧遠電子。當時是說不清楚為什么要創業的,只是單純地想找一件事做,如果一定要有個動機,恐怕還是為了生計。當時也沒有長遠的打算,完全不會想到這條路一走就是22年,而且至今仍未抵達終點。
我大學讀的是軟件應用專業,奧遠電子的初衷也是想做軟件,起初很努力地去找軟件項目,有心栽花卻一單生意也沒接到。后來是無心插柳賣起電腦配件,反而做得風生水起,用兩年的時間積累了第一桶金。就在感慨于創業機遇玄妙、奔忙于“做生意”道路上的時候,毫無防備地遭遇了第一次危機,“初生牛犢”見識到了“猛虎”的厲害,公司差一點關張大吉。
后來經過一番折騰,勉強挨過了難關,沒有讓公司“死掉”。那時才知道,創業初期的順風順水是何等幸運,創業企業的生存環境又是何等兇險。22年前的創業者畢竟還少,也許生存下來不是很難,但即便這樣也讓我對創業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
有新的認識卻不意味著未來一路坦途,危機總是一波又一波周期性地到來。又做了五年時間,遇到第二次重大危機,公司業務不增長,員工渙散。期間做過醫療軟件、系統集成,但都不順利、無疾而終。又過了五年時間,遇到第三次重大危機,期間在一個城市市場中做了更多的事情,如環保產品、企業網關、互聯網社交等。無論這些產品或者業務成功還是失敗,每一次都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后來,公司集團化,獨立各個業務,又轉戰云計算。
再后來,把一部分業務轉到投資。
再再后來,于2011年年末創辦了為創新創業提供服務的機構——創業工坊。直至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我仍然在路上。
而此時,創業這條原本少有人走的小路,似乎也變成了一條寬廣的大路,路上人頭攢動。
創業工坊是一個新的起點,自那時開始,我從一個走過十幾年創業歷程的創業者,變成了服務創業者的創業者。說起來像繞口令,但這次的發展思路卻十分清晰,就是創業文化、創業服務和創業投資。
創業工坊的初衷是希望把已經投資的一些企業聚集起來,創造一個更好的交流環境,這樣可以把經驗和資源沉淀下來,相互幫助的同時,也幫助其他后來的創業者。
從這個初衷出發,創業工坊一路發展:
2012年,建立了東北第一家面向初創企業的民營孵化器。
2013年,開始天使投資業務。
2014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2015年,夏季達沃斯會議期間,李克強總理親臨創業工坊活動現場視察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6年,發起“東北天使會”,將核心業務拓展到了全國市場。
2017年,開始運營“大連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希望打造東北亞創投之都。
……
在創業工坊運營的幾年時間里,我們發現,無論是不是創業工坊投資的項目,無論項目成敗與否,無論年齡大小,初創業者都會有一個明顯特點,即:很少能想清楚運營一個項目或創辦一個企業,將會遇到哪些問題、該思考哪些方面。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或未曾考慮過存在這些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將會是未來項目或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坑”。或許有些創業者本身素質很高,他的心氣、他的能量,確實像一道光線那樣筆直有力,但是除了創業者的內因,創業還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約,即便是光線,也會發生折射和反射。
未來會出現的問題,如果提前不搞清楚,通常都會摔得很慘。我見證的失敗創業者遠比成功創業者多得多,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勇氣,而在于缺少匹配勇氣的認知。創業者都是勇敢的,在高速前進的路上,即便知道都有哪些坑,也一樣還會有人一往無前地狂奔,掉到已知的那些坑里。而是否擁有相應認知的差別在于:知道有坑而掉進去,或許是發展路上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不知道有坑而掉進去,就可能閃腰崴腳,甚至丟掉性命。
勇者之勇,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知道問題和困難之后的義無反顧。所以本書就誕生了:我希望這是一套創業方法論,借助于這套方法論,創業者能夠盡可能理解和窮盡創業項目將會遇到的問題,并且能夠按圖索驥地解決問題、尋找成功之路。
本書的內容包括創業價值觀、思考方法、創業方法論以及高效便捷的工具。雖然內容不少,但讀起來很輕松,這也是我在寫作過程中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則。希望本書能夠讓你在茶余飯后、旅行途中,車上或飛機上,甚至坐在馬桶上也能輕松閱讀完。
創業的外延很廣,書不能盡言。隨著時間變化、事物發展,相信本書的每一篇都一定會衍生出很多新內容,我并不希望本書就是要表達內容的終點。為了讓本書的生命得以延續,應當讓本書變成一個起點。所以,我們在超越書本的維度上,又推出了新的玩法,讓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甚至直接續寫新篇。
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感興趣,請即刻掏出手機去看一看此刻誰正在和你共同讀本書,看一看大家的觀點,看一看本書的最新進展。當然,我將與你同在。
回顧本書誕生的全過程,從起心動念到內容撰寫,以及過程中為幾個大學的在職MBA講授課程之后的修訂,還有未來社群運營……有常規動作,也有挑戰性的嘗試。創作本書的過程,也就是一次另類的創業。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要向曾經為本書付出過心血與汗水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奧遠電子和創業工坊全體同仁,以及創業工坊投資的所有企業,書中大部分案例源于實際工作。感謝為本書付出大量精力做文字支持的陳星辰先生和組織聯絡出版的李武先生。感謝大連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和創新創業學院,感謝大連海事大學MBA中心,本書最初的內容源于實際授課。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我的妻子、現任奧遠電子總經理張小紅女士的支持,也將本書作為我的女兒胡子欣16歲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