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存是可持續發展
“92派”[4]企業家陳東升[5]曾寄語創業者:“創業是三年決定生死,五年站穩腳跟……”
這與我們上一節所說的內容相同,創業初期,生存是頭等大事。不過,安全度過創業初期后,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呢?
答案是否定的,創業不是一次短暫的百米賽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創業不僅需要爆發力,更考驗耐力。
案例2-1
要面子還是要里子?創業要能屈能伸
創業工坊曾投資過一家深圳的公司,在創業初期,這家公司經營狀況很好,發展迅速,很快便小有規模,公司租用了更高大上的辦公場所,正式員工也達到了70人左右。看來形勢一片大好,前途無限光明。
但是后來,公司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困境,其CEO[6]向我咨詢突圍之道。
當我發現他現有的業務和資源無法快速找到增長空間時,便果斷地建議他先把公司的規格降下來,辭掉一部分員工,換回低價的辦公室。雖然之前經營得很好,但過往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沒有未來的風險,公司固然要向前發展,但無論何時,活著更重要。
有時候,我們希望在CBD[7]擁有明亮的辦公場所,希望有房車接送,但是,別忘了,前提是,你要活著。
古人說得很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關注生存,是一件自始至終的事情。
千萬不要誤以為度過創業初期的成熟的企業便不會死掉。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他2001年的作品《大敗局》里,就專門講述了許多國內知名大企業倒下的案例,讀來令人唏噓,卻也發人深省,一個個曾經煊赫一時的商業帝國,而今安在哉?
從2001年至今,又是十多年過去了,相似的案例有增無減。而且,今天的市場環境更是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僅自己經營不善會死掉,如果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能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即便超級大公司,也完全有可能被后來者顛覆。
在新聞里,我們會看到許多企業家從紅極一時到悄然沒落,也會看到許多企業家經歷臥薪嘗膽后終于走向輝煌。當然,更多的,是我們看不到的——無數創業者從曾經無人知曉,到最終無人知曉,相信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在發生同樣的故事。
如何去定義一個企業家的成功和失敗,并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是一個企業家也許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求得這個結論。相比于其他領域,偉大的科學家或藝術家,當其理論或作品公之于世時,一切的成就即已定格,他或許便會因此而獲得歷史上的一席之位;而一個企業家的“作品”——他創辦的企業,卻并不是靜止的,它需要在漫長的時間里去驗證其生命力。如果出師未捷身先死,未必有人淚沾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新的劇情,人們會迅速將注意力轉移至別處。
作為創業者,無論何時,都不能將生存問題置之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