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案例版):不可不知的淘寶產品事
- 蘇杰
- 3530字
- 2021-09-07 17:46:18
10 舊的新概念
做電子商務,標準產品單位(SPU[26])、庫存保有單位(SKU[27])、商品這三個詞,要是分不清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它們是導購的底層產品支撐,支撐了前臺用戶看到更好的導購內容。那么我們先來看看SPU吧。
天貓平臺把后臺類目的屬性又做了很多細分,有一種屬性叫“關鍵屬性”,像服裝的話,品牌和貨號,這兩個屬性值組合起來,能夠形成一個唯一確定的產品——SPU。SPU相當于標準化的產品,通過關鍵屬性的確定,就確定一個SPU,比如蘋果的iPhone 5s就是一個SPU。
當時淘寶的管理團隊設想得很簡單,淘寶平臺可能有很多非標準化的商品,但是作為一個B2C平臺,最好所有的商品都是標準化的,這樣方便工作人員管理。所以,應該盡可能地讓所有商品都對應一個SPU。雖然服裝是各種各樣的,但是從廠商這里出來,有不同的款式、型號,這些都是可以標準化的,肯定也是有SPU的。某款衣服,廠商沒生產過檸檬黃色,就不應該有賣家在賣這個顏色。所有的商品都有對應的SPU,意味著基本信息都有了,這個SPU定義下來以后,比方說買家知道了一雙鞋,品牌是耐克、貨號是12345,這就是唯一的SPU。其他屬性值都是由這個SPU確定的,不會因為賣家變化而變化,它是固定的、標準化的。
一個SPU可以對應很多商品,好比一雙耐克球鞋,貨號12345,有五個商家在賣,那就是五個商品,商品與SPU的區別在于它和賣家有關。夾在SPU與SKU之間的商品,是B2C平臺特有的概念,如果是獨立的B2C,一個SPU不存在多個賣家賣的情況,直接細分為SKU就可以了。
為了解釋SKU,我們得看看“銷售屬性”的概念是怎么提出的,看似復雜的體系里,一個又一個概念的提出,都是為了解決實際的業務問題。
以前,買家在買一件衣服時,需要給商家備注說,我要“黑色”“XL號”的衣服。而賣家發一個寶貝,也只能發諸如李寧牌、56789貨號的衣服,發一件上去,上面有好幾種顏色,好幾個尺碼,但是庫存只有一個,把所有的尺碼庫存都合在一起。庫存都是合在一起的,事實上黑色大號只有10件衣服了,但是因為總庫存是100件,這個時候如果有12個用戶買了黑色大號,后面兩個就沒有庫存,沒辦法賣了。
這其實是庫存管理的概念在現實場景下的應用,在成交量不大的時候這些都好解決,賣方可以說:“對不起,我們沒有庫存了,其他尺碼的還有存貨,可以考慮換一個尺碼,或者申請退款。”但是在B2C平臺要自主購物的話,這是不能解決的。所以,要繼續對商品進行分類細化,于是提出了銷售屬性的概念。本來,這在線下是一個很正常的分類法,但2007年的淘寶產品經理們沒有什么線下經驗,所以當時想了一個叫“最小購買單位”的概念,后來我們發現,它跟線下的SKU其實是一回事。
當時我們的選擇是希望把SKU盡量做簡單,我們認為iPhone手機不管是白色款的還是黑色款的,因為跟SPU只是一個屬性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就沒有把它們當作兩個SPU。顏色、尺碼等就成了后來的銷售屬性。
2012年年初,天貓又提出了SPU的SKU化,簡單說就是把經過銷售屬性細分的SKU當作SPU來管理,從而使得SPU與線下庫存管理一致。
最后,我們還要提一下“商品屬性”的概念,有一些屬性,比如新舊程度、保修方式、附加服務等,跟SKU、SPU都沒關系。舉個例子,對于買手機的人來說,只要在中國買手機,就有保修,但是保修也存在著區別,有的手機是全國聯保的,而另外一些手機只提供店鋪保修。這個屬性就屬于商品屬性,既跟SPU沒有關系,也跟SKU沒有關系,和特定的商品及其背后的賣家有關。雖然只有很少的屬性是商品屬性,但我們提出這個概念,這樣整個商品體系相對就比較完整。
好了,天貓平臺比較特別的新東西就講得差不多了。而難以大改問題的淘寶平臺又怎么樣了呢?隨著時間的流逝,淘寶平臺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在產品上、業務上,天貓都做了很多創新,但是,成交量沒有做起來,當時是每天200萬元,直到第一任總經理離職時,每天的成交量也不到400萬元,基本上沒多大的增長,這是為什么?當時的天貓是一個獨立網站,沒有足夠的商品吸引買家,而沒有買家就沒有成交的操作,成交量就一直難以有較大的提升。淘寶商城本來是淘寶內部相對獨立的一個事業部,這個事業部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招商團隊的人員重新回歸原來的招商崗位,運營團隊的人員重新回歸原來的運營崗位,都回到淘寶去了。
差不多過了三個月,公司覺得不能就這么放棄B2C,就開始復盤當時失敗的原因,得出的結論——天貓在獨立發展,沒有辦法充分享受淘寶現有的優勢——用戶和流量。當時基于這個結論,高層就決定要把天貓和淘寶合并起來,主要指商品、交易等底層系統。阿堅是整個過程中參與最多的產品經理,2007年他把天貓搭建起來,2009年又將其和淘寶合并。
整個2009年,產品經理都在合并天貓和淘寶。但是當時有兩種選擇,第一種,也是最初的想法,是把天貓的數據遷回淘寶。第二種,是阿堅的建議,說這樣拆掉太可惜了,能不能把淘寶的底層系統升級成天貓這樣,然后再合并數據。前者三個月就夠了,而后者可能需要半年。當時爭議很大,有的人支持第一種方案,有的人支持第二種方案,最后做了關鍵決定的是老陸——鐵木真[28]。
以下為阿堅口述內容:
這個體系搭好以后,整個淘寶體系基本沒變過,哪怕是2011年6月,淘寶與天貓在組織結構上分離。還有一些值得說的事情,我們接下來聊一聊。
有很多年,天貓是要求賣家在發布商品的時候,必須將這個商品歸屬于一個已有的SPU下,所以當這個SPU還不存在或者賣家找不到的時候,就會要求賣家中斷商品發布流程,先去發布SPU。這個問題困擾了賣家很多年,直到2011年才允許賣家發布不屬于任何SPU的商品。
其實,這背后不是技術上能不能解決,而是平臺方對B2C平臺的管理尺度問題,是松還是緊,度在哪里的問題,這是管理團隊一直在考量的。現在看來,之前的設想過于理想化了,體系過于死板,賣家發布商品不應該有這么多約束。作為平臺方來說,雖然管理商品應該盡可能標準化,但不應該把所有東西都強加給賣家。
早期,平臺方的設想很簡單,一個蘋果手機要有商品質檢,必須要有SPU。我們信任每一個商家發布的SPU都是正確的,一個SPU發布過以后,其他商家就不需要再發,直接使用已有的SPU即可。所以說意味著第一個上架iPhone 5s的商家,必須先發布一個SPU,而之后想要售賣iPhone 5s的賣家就只需要在這個SPU下添加商品即可。
允許賣家發布SPU,事實上對于服飾這種非標準化類目來說,基本上就變成每上架一個商品都要發布一個SPU。這就給賣家帶去了巨大的工作量,十分的麻煩。因此,后來產品經理將這兩個過程合并起來,賣家在上架商品時,系統會去判斷有沒有這個SPU:有這個SPU的話,就可以直接上架商品;如果沒有SPU,系統就根據商品信息自動生成一個相應的SPU。
這里面還有個插曲,在“先發SPU后發商品”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發現有的商家實在不靠譜,發的SPU錯誤百出,于是在部分類目還提出了“信任商家”的概念,即把部分優秀的商家識別出來打標,只有這些商家可以發SPU。這原本是為了提高SPU的輸入準確性,但卻導致了更麻煩的問題——由于信任商家尚未發布一些SPU,非信任商家有可能上架不了部分商品。
這依舊是個控制尺度的問題,最后再說說對商品分類的深入思考。我們一直說,商品管理的核心就是分類,那么廣義上講,商家、垂直市場等也是區分維度。
不過垂直市場不是簡單的分類,它是基于商品的特征,在分類無法提供的信息上進行了區分,那就是服務。如果你只是把手機劃出來,這個手機垂直市場如果跟其他品類沒有任何區別,其實沒必要叫垂直市場,叫手機類目就可以了。只有當手機商品本身還有其他服務特征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搭一個垂直市場,比如延長保修。
類似的消保服務也是差不多的概念。比如消保服務是跨類目的,“假一賠三”可能只針對化妝品。
對整個淘寶商品體系最熟悉的產品經理們認為,商品體系最大的缺陷就是非常僵化。一個體系太嚴謹了不一定是好事,它會很難有新東西涌現出來,沒法進化。淘寶其實是一個平臺,需要有序的百花齊放。
這個思路也催生了淘寶內部從2012年開始提的第五代商品管理,它的關鍵詞有:搜索、標簽化、場景化。不過,這是編寫本書時最新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看不清。未來路在何方,是各位產品經理自己走出來的,我們拭目以待。
整個商品管理的發展方向,大家覺得有一種可能,就是搜索,賣家自由地發布商品,然后用強大的搜索引擎來承擔商品分類和管理的職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聊淘寶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