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語境省略
在溝通過程中,表達者和聽者都會維護一個語境,這個語境記錄了最近表達的對象、屬性、行為、事件等。一旦一個具體的元素存在于最近的語境,表達者就有傾向在表達時省略掉這個信息,而聽者有能力利用語境保存把這個信息補全之。
人類的對話伴隨著大量的省略,有些省略存在于一方的連續表達中。比如“狼叼了一只雞,從洞口鉆了出去,狼狽地逃跑了”。在這個例子中,后面兩個句子省略了主語,但主語對象存在于最近的語境中。當我們通過已有的信息“從洞口鉆出去”“狼狽地逃跑了”,識別到是一個事件的結構信息,但缺少主語對象,我們就會在語境中尋找最近的對象進行補全。還有一類省略出現在對話中,比如在一個例子中:
A:紅色的小花上停著一只蜻蜓。
B:有多大?
在另外一個例子中:
A:昨天中午他們去沙灘曬太陽。
B:午飯前還是午飯后?
在第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完整的表達是“蜻蜓有多大”;第二個例子中的完整表達是“昨天他們去沙灘這個事件發生在午飯前還是午飯后”。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事件省略的例子:
A:我鞋子全濕了。
B:因為踩到水里了嗎?
在這個例子中,詢問補全后的完整信息是“你鞋子濕了是因為踩到水里了嗎?”
總結而言,只要省略后的句子有足夠的特征歸屬到一個語義結構,智能體就能找到結構中缺失信息的位置和所需的信息類型,然后就可以去語境中尋找是否有此類型的信息,用這個信息來填補先天語言信息結構中的缺失。這就是我們工程上賦予AI應對人類表達省略的邏輯。我們會在后面的實驗中對以上幾種類型的省略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