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仰韶文化

文化是文明的火種,星星之火一旦順風而來,必定以燎原之勢傳播,成就文明大觀。

從伏羲時代的裴李崗到黃帝時代的仰韶村,空間距離不過200公里,黃河流域的先賢們卻跋涉了2000年。這2000年,是“農轉非”的身份更迭,是文化到文明的核聚變,是村落向城市的化蛹成蝶,是中下游向上游的逆行與躍進,是黃河流域5000多個仰韶文化遺址的眾聲喧嘩。

又是說來話長,仰韶文化的發現與命名,要追溯到一位瑞典考古學家。

他叫安特生,開始的時候只是采礦工程師,后來卻無意中發掘出了文化的富礦,發現了構成古代黃河文明硬核的“仰韶文化”。

上世紀第二個十年,北洋政府向瑞典人安特生發去了聘書,聘請他來華擔任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很快,安特生在工作中發現了一些礦化石。發現化石的地點就在黃河與秦嶺余脈崤山之間的澠池縣。

1920年12月,安特生的助手從鄉下帶回數百件石斧、石刀和其他類型的石器。這些石器均購自一個地點——仰韶村。

仰韶村?這個名字有點潮,安特生決定一探究竟。

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從澠池縣城來到了位于崤山山脈山前臺地上的一個古樸村落,向北仰望,可見屬于崤山山脈的韶山逶迤而來,令人賞心悅目,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稱的由來了。

突然,安特生在一個被流水沖刷的小階地上發現了艷麗的陶片和斑駁露出的石器剖面。

經過幾個月的試發掘與研究,安特生向中國當局報告了他的重要發現,希望能盡快進行正式發掘。

安特生的申請獲得批準。從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安特生和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一起在仰韶村進行考古發掘,在地下沉睡幾千年的陶器得以重見天日,其中有一種陶以表面紅色、表里磨光并帶有彩繪為特征,他們稱之為“彩陶”;按照以首次發現地命名的考古學原則,他們將這種“彩陶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色或黑色畫出精美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不少出土的彩陶器堪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魚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

后來在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缽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各種刻畫符號,類似某種原始文字的雛形。

除陶器外,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有石器、骨器等多種器物。石器有刀、斧、杵、鏃及紡織用的石制紡輪。骨器有縫紉用的針。

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經過不同時代多次發掘,剖開面積共達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約2米,最厚達4米。有4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及龍山文化早期、中期。遺址中發現了5000年前漬在器物上炭化的稻粒,它證明從裴李崗到仰韶村,黃河流域制陶技術和種植農業是一脈相承的。

仰韶文化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史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第一次將文物考古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與文獻記載、民間傳說的中華人文始祖炎黃時代相印證,證明早在5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就走出深山老林,制陶種粟,祭祀祖先,集合眾力,發明創造,有了社會分工、等序差別和邦國治理,有了初始的文字和信息傳播,有了集約化生產與組織化生活,有了人與人、人與社群之間的相互救濟……,文明就此產生。

對,正是他們,以黃河的名義引領一個民族跨入了綿延至今的文明。

從仰韶文化遺址和大量的遺物里,可以推測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仰韶時期的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擁有一定規模和布局的村落乃至城邦;主要經濟業態為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同時兼營畜牧、漁獵和采集;主要生產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各遺址多有石斧的發現,石斧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工具。遺址多在河湖之濱以及山前臺地,那里取用水便利,土地肥沃,便于生活與生產。1953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有力證明了農業的重要地位。在居室內和墓葬里分別發現了存放在陶罐和缽里的粟,足見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當時人們的生活甚至觀念已經離不開種植農業和農作物。

畜牧業也是重要的生產部門,散布黃河流域的多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豬、馬、牛的骨骼,其中豬骨最多。豬的大量馴養,說明安居對于仰韶時代的許多居民來說已經是安排得妥妥的。

仰韶文化遺址多發現有石鏃、骨鏃,說明當時普遍使用弓箭。弓箭的大量使用使黃河流域的狩獵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黃河流域,反映人類意識形態水平的墓葬制度已經初步形成。半坡遺址有公共墓地,埋葬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帶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裝飾品以及粟米。還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沒有帶殉葬物。這顯然是由截然不同的死者身份所決定的。在甘肅一些仰韶文化遺址的墓葬中,還發現了磨制的玉片和海貝,據推測,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貝是從沿海地區來的,可以想見黃河流域上游的仰韶人與中亞、與沿海地區已經發生了交換關系。

由于社會生活的日趨復雜、交換關系的日益發展和社會財富的逐步積累,氏族內部的分化一步步加深了。有了一定的社會分工和等序差別,產生了社群權威與社會動員。對內,原本胚胎狀態的社會階層、社會秩序和社會管理進一步強化和升級;對外,部落之間的沖突和兼并頻繁發生,出現了以盟誓和契約為紐帶的部落聯盟以及一個形式上的天下共主。

這時候邁向文明的一個關鍵角色出場了。

鄭州西山古城距今5300—4800年,面積約34500平方米,城址呈不規則環形。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之前,這是中原地區發現較早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城址,也是在黃河流域發現較早且規格較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這是一個預先經過規劃設計的城池,不僅擁有用于防御的雙重環壕,而且擁有交通主干道、中心廣場和祭祀遺跡,彰顯出當時的聚落形態、社會意識以及禮制的萌芽,對于研究黃河文明起源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規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城不僅僅是人類社會聚落形態的簡單升級,也不僅僅是一種大規模的永久性防御設施,而且是人類社會高度組織化的一個里程碑,是人類集約化生活和公共權力、社群權威的綜合體,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標志。

隨著部落、聚落的發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出現了一個歷史性的強制元素,即權力或稱公共權力,它來源于個體權利各種不同形式的出讓,主動的或被迫的以及協商形成的。

部落、部落聯盟、城市以及邦國意味著個體權利向公共權力的出讓一步步增強。隨著國家形成,人類聚落與共同體發生了質的變化,公共權力的聚集性、強度和攻擊性發展到頂峰。

隨著權力的發生,出現了原始的管理體系和治理體系,最終導致了農耕文明和農業國家或稱禮樂之邦的出現。

史書記載,5000多年前的炎黃時代我國已有了城邑。如《漢書·食貨志》記錄晁錯的話,“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氾勝之書》:“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理以守也。”《路史·后紀》:“(炎帝)乃課工定地,為之城池而守之。”《史記·封禪書》:“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事物紀原》引《黃帝內傳》:“帝既殺蚩尤,因之筑城。”又引《軒轅本紀》:“乃造五城十二樓。”《漢書·郊祀志》:“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

鄭州西山古城遺址北瀕黃河,南距古有熊國黃帝故里70多公里,在對遺址進一步進行地理考察、科學考察并對照分析古籍相關內容之后,一些考古學家堅信:造此城者,非黃帝莫屬。

當然,與典籍傳說中的“黃帝造五城”的浩大規模相比,所有的發現也只是掀開了歷史帷幕的一角。

經過文物考古部門連續多年考古發掘與深入研究,2020年5月,一個驚人的消息不脛而走:位于中國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核心位置“洛汭”的河洛鎮,發現了距今5300年前后、相當于數十倍西山古城面積的巨型聚落遺存——雙槐樹仰韶文化遺址。其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筑群,嚴謹有序的聚落布局,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念、合天命而治的禮儀思維,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元素,被夏商周三代王朝一路沿襲,發揚光大。由于該遺址位于黃河南岸伊洛河匯流黃河的臺地上,與傳說軒轅黃帝修壇沉璧、祈禱河神的地望一致,因此有專家認為這是黃帝的又一處都邑,并建議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

雙槐樹遺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經過了精心選址和縝密規劃,之前陸續發掘出的大致同期的青臺、點軍臺、伏羲臺、秦王寨、大河村、汪溝、西山和洛陽的蘇羊、土門、妯娌等多個仰韶文化遺址密布四周,呈拱衛之勢。古城遺址內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跡,3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跡,圍繞中心夯土祭祀臺周邊的大型墓葬,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跡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遺物。

在三重環壕的圍繞下,遺址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并均發現具有緊急疏散功能的對外通道。有疑似吊橋的內壕出口遺跡,在外壕的東南、西南分別發現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條,寬大的壕溝顯然具有防御外敵入侵的功能。大型中心居址區位于內環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兩道圍墻,主體長370多米,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結構,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

除了三重環壕,大型夯土基址也引人注目,這處基址面積巨大,多次建設使用。第一層建筑基址面積至少是目前國內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單座建筑基址。位于第三層的面闊十五開間的大型建筑則已初步具備了大型宮殿建筑的特征,這些發現也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宮室制度的源頭提供了早期關鍵資料。

除了三重環壕與夯土基址等顯示出的建筑規制上的等級之高,還有諸多證據將該處遺址與黃帝產生聯系。

在遺址內發現三處墓葬區,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均呈排狀分布。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其中一個墓葬區早期主體被遺址外壕和中壕及一條圍溝圍成一個獨立的區域,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早期帝王陵寢兆域制度的雛形。

古代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有關于黃帝時代“一百年,地裂,帝陟”的記載,唐代天文學著作《開元占經》記載,“黃帝將亡則地裂”,表明發生了地震,黃帝執政團隊集體外遷了。巧合的是,在雙槐樹遺址恰好發現了大量房屋基址明顯的震裂坍塌痕跡。

除了遺址本身傳遞的歷史信息,出土文物也可圈可點,如國寶級文物——野豬獠牙雕刻的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它與青臺遺址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了5300年前后這一地區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就是說黃帝時代已經開始了天文觀察,發現了陰陽五行,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距《史記》成書年代2000年后,地下出土文物先后現身,一一印證了太史公鐵筆的神奇。

是的,驚奇再次降臨!人們在河洛古國遺址中竟發現了一處用陶罐陳列模擬的北斗九星圖。其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與古代祭天日——冬至的方向吻合,看來早在5300年前,黃河先民對于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這座城池的統治者借此向外宣示,自己正是那位擔當天命的王者,即天子。

饒有意味的是,這個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與之前發現的鄭州西山古城遺址僅有50多公里距離,年代上也基本屬于同期,如果雙槐樹古城也被認為是黃帝之城的話,那么難道是黃帝老人家在這滔滔黃河岸邊、莽莽黃土塬下導演了一出亙古大戲——華夏版的《雙城記》嗎?

讓我們的視線越過黃河。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發現的三組蚌塑則透露了另一組神秘信息。

這一年,在河南濮陽市西水坡修建一座調節水池時,推土機推出了震驚中國的發現:蚌殼擺塑的一龍一虎左右夾護著一具人骨架。這罕見的喪葬方式頓時把人驚著了。隨后又發現了第二組和第三組用蚌殼擺塑的動物圖案。

第一組為墓葬附屬物。墓主人居中,為一壯年男性:頭南足北,仰身直肢。龍居于墓主人之右側,昂首曲頸,狀似騰飛;虎居左側,張口露齒,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狀。龍虎皆頭北尾南,背向墓主人。

第二組內容為龍虎鹿。鹿臥于虎背之上,二者皆頭向北,龍頭向南,龍身與虎疊壓,右上方擺一精致石斧以及似鳥或蜘蛛的蚌貼動物圖案各一。

第三組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蚌砌人形。

為了弄清這個遺址的文化內涵和性質,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于1988年3月至9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發掘。經過對發掘遺址的勘測研究,確認其為64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遺存。其中第一組中的龍形象堪稱秦漢以后龍形象的鼻祖,專家們譽之為“中華第一龍”,具有重要的歷史、美術和科學價值。

濮陽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位居黃河下游沖積扇控制性節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碰撞融合的前鋒地帶,史稱“帝丘”。中國古代有帝王死后乘龍升仙的傳說,濮陽西水坡古墓葬中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否在用一種特殊的藝術方式講述著遙遠的黃帝與蚩尤的故事?這確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未解課題。

持續一個世紀的考古大發現,無可辯駁地見證了一個長達兩千年的華麗年代,即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距今7000年至5000年),在黃河流域及其相關地區分布著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它以豫中西部、陜西大部和晉西南部狹長地帶為核心,東至冀中、南瀕漢水中上游,西抵甘肅洮河流域,北達長城沿線及內蒙古河套地區,涉及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等九省區,這就是聞名世界的仰韶文化。由于仰韶文化地域廣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又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共有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后崗類型、秦王寨類型、大河村類型、西山類型、王墓山類型等十九種類型。

一個時期以來,由于國內外一些史前文化遺址不斷被考古工作者所發現,一向不可動搖的“黃河文明中心論”受到了挑戰,甚至上個世紀上半葉代表疑古思潮的“中華文化西來說”也乘機泛起。然而,當你從8000年前伏羲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一路走來,面對縱橫數千公里、綿延兩千余年,至今依然未能窮盡全部的仰韶文化的驚人遺存,當經歷無數戰火與離亂、藏之名山的“黃河文明大典”“黃河文化長卷”不斷被現代考古科學所證實,你還會認為你血脈中的文明基因不是來自黃河母親,而是源于另外的奶爸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金华市| 芒康县| 双流县| 临泽县| 合川市| 宁武县| 淳安县| 常熟市| 漯河市| 阳朔县| 邻水| 喜德县| 泸西县| 镇原县| 会泽县| 福安市| 咸丰县| 潮安县| 东明县| 若尔盖县| 廉江市| 深州市| 勐海县| 同江市| 武胜县| 区。| 博乐市| 清远市| 台北县| 景德镇市| 双鸭山市| 浏阳市| 湄潭县| 吐鲁番市| 双流县| 富源县| 兴海县| 炎陵县| 沙坪坝区|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