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田野溯源

在這片曾經的巨龍咆哮而又游蕩不已的土地上,沒有人知道腳底下還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1977年,在中國政壇上,是以華國鋒為首的“溫和派”粉碎“四人幫”等“激進派”的第二年,華國鋒不失時機提出“抓綱治國、大干快上”,位居九州之中的河南省自然是聞雞起舞,雷厲風行。各種農田基本建設項目遍地開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的詩句再次點燃激情,響徹長空。

有一天,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通往縣城的鄉間小路上,一個普通農民肩扛一塊怪怪的板狀石頭匆匆趕路。他想不到的是,他肩上扛的是中國20世紀考古界的一個驚人發現,這個長相怪異的家伙什兒把中國原始農業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他祖祖輩輩居住的這個普通村莊,也將因此而成為“網紅”。

關于裴李崗的發現,還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秋汛之后,太陽照在松軟潮濕的黃土地上,那時候農業的集體化還沒有完全開始,一個農民走向暫時還屬于他的私有土地,他要把被暴雨沖刷的耕地平整一下,因為地勢傾斜和雨勢猛烈的原因,這次秋汛對地表沖刷較為嚴重,于是他看見一些形狀奇特的石塊,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偶爾暴露出來的小零碎的價值,于是就把它們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來墊豬圈、壘院墻……

上世紀60年代初,農民平整土地又挖掘出成批類似的有人為加工痕跡的石頭,這才開始引起河南省考古界的注意。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河南出土文物,其中有1965年在新鄭縣裴李崗村出土的石器,并附有照片,籠統地稱之為新石器時代遺物。接著,裴李崗村在提灌站施工中又有新發現,包含一些石器和許多陶器。這些石器形狀像一塊長石板,是用整塊砂巖石經琢磨而成,平面看是前寬后窄的橢圓形,略呈鞋底狀,正面稍凹,可能是長期使用造成的。大多數底部有4個圓柱狀的磨盤腿,高3厘米至6厘米,一般長70厘米左右,最長者可達1米,寬度一般為20厘米至30厘米。與其配套使用的是一根石棒,它的長度一般為30厘米至40厘米,直徑6厘米左右,看上去酷似為碾軋谷物使其脫粒的工具。對,這正是一種從未見過的石磨盤。這些精致的石磨盤是什么時期的遺存?屬于哪一種考古文化?為什么會集中出現于裴李崗村?越來越多考古學家開始把目光投向這個嵩山余脈向黃淮海平原過渡的小村落。

據古氣象學領域的研究,在距今8000年—25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區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許多,對于發展粟作農業十分有利。裴李崗位于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這一帶第四紀黃土廣泛覆蓋,黃河沖積的次生黃土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原農業的起源。令人驚訝的是,地質學界經多年勘測發現,早在2000多年前消失的古滎澤湖,其鼎盛期的南部湖濱也離裴李崗不遠。

站在裴李崗制高點極目遠眺,可以發現裴李崗遺址由西北向東南呈狹長狀,而東西則較窄,總面積達兩萬平方米,由高向低跌落而下,經過一片漫坡與雙洎河相接。雙洎河向南流經遺址的西部,然后緊靠遺址南部折流向東,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河灣,遺址就環抱在河灣東北岸的臺地上。遺址曲曲折折高出周圍地面4米至5米,高出河床約25米。據考古學家分析,當初的地貌應該與現在有所不同,湖與河可能更接近遺址邊緣,這樣原始人類飲水和農業用水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

從裴李崗出土文物可以推斷,8000年前中原的先民們就已在這里定居,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相繼萌芽,至今,黃土之下還遺存著遠古時期的豐富證據。

考古學家將此種文化命名為裴李崗文化。其分布范圍東至豫東,西至豫西,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

據調查,從1950年到1977年石磨盤解密之時,前后共發現石磨盤、石磨棒40余件。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對新鄭縣的裴李崗、唐戶和沙窩李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其中對裴李崗和沙窩李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個、陶窯1座,獲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還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動植物殘存等。綜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實驗室對裴李崗遺址出土的木炭標本年代測定的結果,裴李崗出土文物的年代距今8500年—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一段歷史空白。這是一個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他們大多住在靠近河湖的崗丘上。與略晚的河北武安縣磁山文化和陜西華縣老官臺文化相比,裴李崗處于領先地位,可分別稱為裴李崗文化的裴李崗類型和磁山類型,磁山類型是裴李崗文化類型的繼承者。

裴李崗文化證明,早在8000年之前,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就能夠用整塊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脫殼的加工工具,這種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生產工具,孕育了黃河流域乃至整個東亞的農耕文化,是華夏民族的第一次產業革命。

繼裴李崗遺址發掘后,考古學家又在河南省境內發現100多處此類文化遺址,包括新鄭的沙窩李和唐戶村、新密莪溝、長葛崗河、臨汝中山寨、許昌丁集、郟縣水泉、鞏縣鐵生溝等。據此,人類學學者可以勾勒出大約10000年—8000年前人類生活的一個圖景。那時候人類整體上還處于蠻荒階段,而在亞洲大陸東方的嵩山東部,以裴李崗人為代表的中原部落已率先邁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大多數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早在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或已居住著一個有熊氏族部落。他們在丘陵、臺地和山前平原的滎澤湖濱,用耒耜、石斧、石鏟進行耕作,種植粟類作物,用石鐮進行收割,用石磨盤、石磨棒加工粟糧。還種植棗樹、核桃樹等。在木柵欄里和洞穴中飼養豬、狗、牛、羊、鹿、雞等。用魚鏢、骨鏃從事漁獵生產。他們建有許多陶窯,燒制缽、缸、杯、壺、罐、甕、盆、甑、碗、勺、鼎等。他們燒制的陶豬頭、陶羊頭和陶人頭等藝術品形象已經很逼真了。他們已不再像許多古書以及近現代一些學者所描述的那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在丘崗臨河處,住著單間、雙開間、三開間或四開間的茅屋。男人們耕田、打獵、捕魚;女人們加工糧食、飼養畜禽,還帶著孩子在家里用鼎之類的陶器在灶上做飯,用陶紡輪和骨針等制作苧麻一類的衣服。

除了生產之外,他們還有著神奇的文化生活,在龜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號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記事,將燒制的陶工藝品擺放在案頭觀賞。休息時,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著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當準確;女人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發髻梳得高高的,頭上插著骨笄,身上佩著骨飾和松綠石等,歡快地跳舞,慶賀豐收或什么儀式。他們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裝在甕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頭南腳北安葬,還根據他們生前的功勞(一說貧富)和性別陪葬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這是中原最古老的文化樣態。

考古學家趙世綱在他的《關于裴李崗文化若干問題的探討》中說:“西亞的新月形地帶和中國的嵩山東麓,好像東西并列的兩座燈塔,遠在八千年前,同時期出現于亞洲的兩翼,標志著東半球進入了‘農業革命’新時代的黎明時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他的《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中國是“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蘇先生提出的“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應該是指裴李崗的文化形態了。

土地與河流隱藏著的秘密,才剛剛掀開一角。

就在裴李崗文化遺址正式發掘兩年之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因修筑護村堤挖出了一些石鏟和陶壺,經測驗,認定為裴李崗文化賈湖類型。

賈湖遺址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此處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此處發現的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龜靈崇拜則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遺存、狩獵、捕撈和聚落布局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正是裴李崗神奇的石磨棒在第一個磨盤上為世人碾出了黃河流域最初的粟粒,掀開了東方農耕民族的光輝史冊的話,那么出土于賈湖的史上第一支骨笛,則悠然奏響了8000年前黃淮平原的神奇樂章,為必將到來的華夏新時代準備了妙不可言的歷史音符與黃鐘大呂。

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之后,黃河文化從裴李崗時代大步跨越,進入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在這個歷史的瞬間,大河上下,文明冉冉升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渑池县| 永安市| 浪卡子县| 迁西县| 滨州市| 永兴县| 张家界市| 从化市| 沧州市| 谢通门县| 巴东县| 平安县| 和平县| 晋城| 榆树市| 蒲江县| 科尔| 上思县| 临沧市| 南和县| 哈巴河县| 陇西县| 祥云县| 潞城市| 乌兰察布市| 梅河口市| 云梦县| 株洲县| 湖口县| 陇川县| 黄冈市| 吉安市| 镇巴县| 封开县| 台南县| 洛浦县| 太保市| 丰宁| 天水市|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