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界上沒有哪條河流能像黃河那樣,歷史上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一個民族國家帶來那么多挑戰與無窮無盡的嚴峻課題。
世界上也沒有哪條河流能像黃河那樣,不僅孕育了一個地球上最大的民族共同體,而且締造了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五千年不斷代的文明體系,它就是華夏文明。
無論我們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好,還是說黃河災害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也罷,都意味著一個二律背反的命題:正因為黃河的恩惠,我們才擁有了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也正因為黃河桀驁不馴,我們的文化與文明才被賦予了更加堅韌的品質、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鮮明的特色。
古往今來,有多少黃河兒女為了探索黃河精神、追求黃河真知而踏破鐵鞋、揮灑青春,無怨無悔!
本書第一作者張真宇,原《黃河黃土黃種人》雜志副總編,早在1980年代就徒步考察黃河,到達黃河源頭的瑪曲曲果,創作了大量異彩紛呈的先鋒詩歌;1990年代,作者入職黃河水利委員會,進一步加深了對于黃河的理性認識和切身體驗;21世紀以來,作者一邊攝制系列黃河、黑河紀錄片、政論片,用影像見證黃河在新時代的滄桑與脈動,一邊苦苦思索河流與人類的深層次交集,為我國河流倫理體系建設與黃河國際論壇圓滿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記得2005年第二屆黃河國際論壇在鄭州召開,由張真宇撰寫解說詞、我做策劃和翻譯的雙語電視宣傳片《維持河流健康生命》在論壇開幕式上首播,頓時贏得與會60多個國家(地區)流域機構、水利科學家、河務官員以及各國政要的熱烈反響。其中貫穿始終的河流倫理思想如霹靂閃電,在國際河流治理以及水資源管理領域產生了強烈震撼與巨大影響,在場的荷蘭王儲和全球水伙伴主席卡爾松夫人不約而同伸出大拇指表示由衷祝賀。在影片的結尾,張真宇滿懷深情地宣告:
人類不應該成為河流的終結者。
河流既不是被人類征服的妖魔,也不僅僅是人類用來為自己謀福利的工具。
人類只是河流的兒女。河流以它所能夠提供的一切來支持一代又一代族群的繁衍,以及文明的成長。
但河流并非專門為了人類而存在。作為自然本體,河流系統具有獨立的終極價值和造物的權利,擁有完整性、連續性和保持基流的權利。
這是對一條河流的鄭重承諾,也是以河流生命的名義,針對全社會的河流倫理宣言。
創世第六日。上帝對人類說:我要你們生養眾多,管理空中的鳥,陸上的昆蟲,海里的魚,地上的一切。
21世紀第五年。人類對上帝說:我們要把生命的權利,還給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河流和大地。
人類第一次把河流的生命權,寫在了新世紀的文明憲章,以及人與河流的契約上。
是的,奔流不息的萬里長河,維系了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維護著母親河奔流不息,欣欣向榮。
讓我們重新開始!
人與河流,將共同迎來一個新時代!
擺在我案頭的這本書,是兩位作者終生浸潤于黃河的結晶之作,也是體驗感、代入感極強并兼知識性爆棚的跨文化力作。作為標新立異的先鋒詩人和文化學者,張真宇的敘述風格更具靈性、本真性與跳躍性;而作為水文專家、作家,藺生睿的講述則具有通脫、精準、簡約、傳神的行文特色。無論如何,兩位作者共同傾訴的黃河之戀深深打動了我。
相信各界讀者都會從書中找到自己的所愛,也希望有更多的知識精英和廣大讀者踴躍參與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