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沙赫人生活在中新世晚期。中新世(Miocene)指的是從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里,整個地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西亞的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以及東亞與南亞之間的喜馬拉雅山開始崛起,非洲大陸板塊也不斷北移。曾經橫亙在歐亞非三洲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Tethys)幾近消失。最終,到大約1900萬年前,一次冰期的出現,讓本就日益狹窄的古地中海徹底地交了底,露出了陸地,從而為非洲動物的歐亞大陸“自駕游”,掃清了交通障礙。
一些生活在非洲的大猿,被歐洲濕潤茂密的亞熱帶森林吸引,順著這座陸橋,遷居到了亞歐大陸。此刻的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猿星球。今天地球上現存的靈長目動物不過200種,人科動物8種,但科學家估計,曾經地球上有超過6000種靈長目動物,屬于人科的起碼有84種。它們生活在歐亞非三洲郁郁蔥蔥的森林里。大的200來千克,足有人的三倍;小的不過幾厘米長,重量和人的手指頭差不多。
是盛世就有末日。800萬年前開始,干冷的氣候降臨,歐亞大陸的森林相繼退卻,草原逐漸彌漫。中新世的大猿們,絕大部分迎來了種族滅絕的末日災難。只有少部分逃過了這一劫。其中就有紅毛猩猩的祖先,亞洲的西瓦古猿。
黑猩猩和我們人的祖先,演化路徑就沒那么清晰明了了。由于在歐洲和非洲發現的這些中新世古猿,都帶有些許和今人一樣的氣質,所以,究竟是歐洲的某只古猿到了非洲成了人類的祖先,還是歐洲的古猿根本就沒有躲過這一劫,人類的祖先就是非洲本土演化出來的,這成了一個目前誰也說不清的問題。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生活在此時的非洲古猿,日子很艱難。
從太空中看地球,從前一片蔥蘢的非洲大地,開始變得日益荒蕪。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大猿來說,它們看到的是林子稀了,果實少了。要活下去,除了水果、嫩葉等美食之外,堅果、種子、樹皮、草根、毛毛蟲之類的糙食,也得將就著吃點兒。而這些美食大多在地下,還像從前那樣只會在樹上打轉,自然也不行。得動起來,再下地走兩步才可以。
這對于習慣手腳并用且不接地氣的中新世大猿來說,著實有些不便,但事實證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到了700萬年前,分子生物學家推算的人和黑猩猩分道揚鑣的關鍵時刻,英雄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大猿,學會了一種上乘功夫,擺脫了四腳著地的行走方式,把它的雙手解放了出來,從而為天天逛吃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
直立行走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因為,沒有直立行走,手就騰不出來。手騰不出來,制造工具就是一句空話。沒有工具,就沒辦法打獵。不打獵,就吃不上放心肉。吃不上放心肉,就不可能有足夠的營養供大腦發育。大腦不發育,就不可能有文明出現。沒有文明出現,我現在也就寫不出來這本書。即便我天賦異稟,能寫出這本書,也沒有寫的必要。因為,沒有人看得懂。所以,站起來絕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是人類演化大戲的第一幕。
這幾位偉大的英雄,名叫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來自乍得北部境內的德乍臘沙漠(Djurab Desert)。乍得這地方,別看現在是一片大沙漠,700萬年前,這里可完全是另一番風光,湖光山色,綠草茵茵,鳥語花香,牛羊成群。
乍得沙赫人的名字是正宗的拉丁文。這個怪怪的名字,由屬名“Sahelanthropus”和種名“tchadensis”兩部分組成。其中屬名“Sahelanthropus”由當地的地名“沙赫(Sahel)”和希臘語“人(anthropus)”兩部分組成;種名“tchadensis”則是“乍得”一詞的拉丁語形式。整個名字連起來,就是“the sahel man from chad(來自乍得的沙赫人)”,簡稱“乍得沙赫人”。
乍得沙赫人被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是全世界智人的祖宗,因此,它的出現,被視為人類的出現。
考古學家所說的“人類”,指的是在自然狀態下,能夠兩腳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動物。雞在自然狀態下是兩腳直立行走的,但雞不屬于靈長類動物;黑猩猩屬于靈長類動物,手里拿著東西時也能兩腳站起來,但它們最自然的運動狀態,是手腳并用。
因此,按照這個定義,今日世界上能被叫作“人類”的,只有我們智人這一種動物。不過這并不能說明智人就可以“唯我獨尊”,因為曾經這地球上生活著很多不同的人類。
乍得沙赫人就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類。
目前發現的乍得沙赫人有六位,都是從沙漠出道的。但這六位里,真正露面的,能看出有些人樣的,只有一位名叫圖邁(Toumai)的男青年。這位相對能看的“沙漠王子”,在沙漠中裸露多時,只剩一個被風沙壓扁了的腦殼。科學家們想盡辦法,也只能大體復原出它的臉部特征,至于身高如何,體重多少,是胖是瘦,有無駝背,都無從判斷。只能憑經驗估計,它長得和我們最近的親戚黑猩猩差不多。
作為目前發現的人類大家庭里最早的成員,它的腦仁很小,才320~380毫升,與黑猩猩的腦仁或一聽可樂的容量大體相當。雖然腦袋大不一定代表有文化,但不到現代人1/4的腦容量,估計也是不太聰明的樣子。不過沙漠王子圖邁長得還是有幾分英氣的,眉脊高聳,線條剛毅,臉部突出,腦袋偏長,還長著一對突出的犬齒。
盡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沙漠王子都更像一只黑猩猩,但是,看在它的犬齒和其他同齡人比起來還算秀氣,并且枕骨大孔位于腦袋下方的份兒上,很多考古學家還是將它放入了人類大家庭,并給出了極高的輩分——人和黑猩猩最后的共祖。
牙齒形態和枕骨大孔的位置,是考古學家常用的判定化石是否屬于早期人類的重要標準。
同為靈長目,人類的牙齒和其他遠近親戚相比,起碼有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
一是人和最近的親戚黑猩猩的牙齒相比,琺瑯質(enamel)更厚?,m瑯質又叫牙釉質,是覆蓋在牙齒表面的一層白而透明的物質。之所以我們人不怕冷熱酸甜,能嗑瓜子,能用牙齒撬啤酒瓶蓋,雜技演員能叼著桌子到處跑,全在于擁有這個自然界除了金剛石以外最硬的物質。猩猩們依賴水果和嫩葉為生,沒必要裝備太厚的琺瑯質。人就不同了,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海里游的,帶殼的,長刺兒的,有骨頭的,含籽兒的……都是舌尖上的美食。要把這些美食咽下肚,厚厚的琺瑯質必須是基本配置。所以,人類演化的一個趨勢,就是食性越來越廣泛,琺瑯質越來越厚。
二是人的前臼齒(premolar)有兩個牙尖。前臼齒,又叫前磨牙,也就是犬齒和臼齒之間的牙齒。其他靈長目動物大都只有一個凸起,也就是一個牙尖。而人類的前臼齒咬合面上有兩個凸起,即兩個牙尖。所以,人類的前臼齒又被稱為雙尖牙(bicuspid)。
三是人類的犬齒,不管男女,大小和形態的差別都不明顯,而其他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雄性的犬齒不但比其他牙齒長不少,也比雌性的犬齒大出不少。這種雌雄之間犬齒形態大小的差異,便是生物學所說的性別二態性(sexual dimorphism),又叫雌雄二型性。很多動物都具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有的表現在形態、結構或毛發顏色上,例如,孔雀、鴕鳥、鴛鴦,最明顯的表現是毛色不同。而對于靈長類動物而言,二型性則主要表現在體重、身高及牙齒等方面。
這些動物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這個犬齒的作用,并不是用來撕扯肉類,而是用于打架、示威、恐嚇,以及和其他雄性爭奪妻妾的。對于早期不會使用工具的靈長目動物來說,無論是保證自己獲得足夠的性資源,還是保證自己的領袖地位、抵御外來入侵,最大的武器,都是這對尖牙。所以,它們時常會磨礪自己的武器。嘴巴一開一合,牙就擦得锃亮。這個組合,便是通常所說的上犬齒—第一前臼齒(磨牙)復合結構(C/P3 Honing Complex)。
不同的靈長目動物,牙齒二型性區別很大,這主要與對雌性的爭奪的激烈程度正相關。比如山魈,就是那個長著花里胡哨的臉和花里胡哨的屁股的世界上最大的猴子,能把花豹嚇得落荒而逃的西非草原霸主,盡管在靈長目當中,它們個頭并不算大,但是成年雄性山魈的那對犬牙卻在靈長類里面是數一數二的長,平均4.5厘米,最長可達5厘米!這個長度,不要說打哈欠了,即便緊閉嘴唇,看上去也是霸氣四溢,不怒自威。長成這樣,可不僅僅是讓它們看起來霸氣,這個明晃晃的匕首一樣的牙齒,基本上可以說是它們能不能當爹的唯一資本。大量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犬齒生長到3厘米以上的雄性山魈,才會獲得交配權,并且有本事產下后代。一旦這個強大的武器因為受傷、磨損或年紀增長而受損、變短以后,不但當爹沒戲,當老公的機會都會隨之泡湯。
而人類由于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了遠比獠牙更有殺傷力的武器——聰明的大腦,所以人類的演化趨勢是犬齒逐漸縮小。因此,犬齒的大小,可以成為判斷早期化石是否屬于人類世系的重要標準之一。
當然,光犬齒一項,并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為人類的唯一標準,因為那些喜歡群婚雜交的低級靈長目動物,犬齒也不是很大。所以,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的位置,就成了確定是否屬于人類世系的另一個依據。
在所有靈長目動物里,只有人是慣性直立行走的。而直立行走的證據之一,就是枕骨大孔位于顱骨下方。枕骨大孔指的是腦袋和脊柱相連的那個大洞。除了人以外,所有的靈長類動物,比如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倭黑猩猩等,枕骨大孔都長在后腦勺的后面。因為對于四足行走的動物來說,只有這樣,它們的眼睛才會平視前方,而不是睥睨上帝。對于兩足行走的動物來說,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只有長在顱骨下方,眼睛才不會出現只能看自己腳的尷尬局面。
盡管站起來是一件偉大的事,但人類直立行走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除了前面所說的因環境改變導致植被稀疏,進而導致直立行走以外,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爬樹的自然延伸,要伸手摘取樹冠的果實,直立的姿勢顯然比趴著更有效;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最適合熱帶生活的運動方式,站起來曬頭,趴著曬背,前者曬的太陽少,有利于散熱;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站得高看得遠,有利于提前瞭望敵情,及時逃命;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出于高效覓食的需要,要養家糊口,不能自己吃飽就不管了,必須得想法把野外的食物弄回來喂老婆孩子,所以手必須得從能走路變成能拿“快遞”才行……總之,關于直立行走的起源,起碼有一打以上的理論解釋。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這些理論雖然紛繁復雜,但鮮有直接沖突的,更多的還是因為分析角度不同,而造成解釋原因不同。
不管起源如何,但評判標準大體是確定的。而根據以上兩個標準來看,“沙漠王子”的犬齒,雖然依然比我們今人的大不少,在上邊那排牙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但已經不大可能通過上牙碰下牙來磨礪自己的武器了。而它們的枕骨大孔,和人一樣位于顱骨下方??茖W家們據此推斷,“沙漠王子”具有一定的“人性”,屬于人類的大家庭。
又因為基因測序表明,紅毛猩猩大約在1600萬—1200萬年前和我們人分開,大猩猩大約在840萬—620萬年前分開,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大約在620萬—420萬年前分開。“沙漠王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正好是分子生物學推斷出來的人猿相揖別的時候。因此,一些考古學家認為,乍得沙赫人就是人猿最后的共祖。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沙漠王子”的人猿最后共祖的地位的。
一部分考古學家就認為,這個頭骨,在沙漠中裸露太久,風化嚴重,那個枕骨大孔的位置,很有可能一方面是風化變形的結果,另一方面是考古學家修復手藝太差的結果,跟直立行走沒有任何關系。至于它的輩分,既然它出土的時候,不是老老實實從沉積層中扒出來的,那么,即便和它一起出土的動物距今已有700萬年之久,也不代表乍得沙赫人也有那么古老。
另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眉脊高不代表什么,也有可能是一只中新世的雌性大猿;犬齒缺失部分太多,無法判斷是否沒有磨牙行為;牙齒的形狀和中新世的那些大猿也沒有顯著區別;那個腦袋,從后面看,根本就是一只黑猩猩……所以,這位乍得領袖,要么是某種猿中走入了演化死胡同的一支,要么是今天的黑猩猩的祖先,或者,頂多算是我們的旁系祖宗。
由于各家都有一定的證據,所以,“沙漠王子”究竟是什么身份,還有很多爭論。
倘若它是我們的正牌祖宗,那它的重要性無須多說,它將是今天全世界所有智人的始祖,它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的出現。
乍得沙赫人所處的時代,正是人猿相揖別的關鍵時刻,但這么重要的時刻,此前無論是往黑猩猩發育的那一支,還是向人演化的這一支,都沒有任何化石。關于這一段時間的認識,也因此只能建立在猜測的基礎上。乍得沙赫人的出現,無疑可以填補這一空白,為科學家提供絕好的參照,讓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這段時間的祖宗們,會是什么模樣,會些什么本領。因此,從這個角度說,無論它是誰的直系祖宗,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