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經亂[1],關內阻饑[2],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3]、烏江十五兄[4];兼示符離[5]及下邽[6]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7]。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8]。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9]。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10]。
貞元十五年(799)春,作者的大哥幼文始做浮梁縣(今江西省同名縣)主簿;又有堂兄,做烏江縣(今安徽和縣)主簿,但貞元十七年七月即卒:故本篇必作于十五年春至十七年秋這一段時期內。又,貞元十五年、作者為宣州所貢(送到京城應考),次年二月,在長安中進士第。據詩意,可能就是由宣州到長安、中進士之前所作。
[1] 河南經亂:貞元十五年二月宣武節度使(治所設在河南開封)董晉死后,部下舉兵叛亂。三月,彰義軍節度使(治所設在河南汝南)吳少誠又叛,戰爭的規模很大,時間也很久。這兩次戰亂,都發生在河南道境內。
[2] 關內阻饑:關內,關內道,唐代行政區劃之一,轄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阻饑,艱困饑餓的意思,語本《尚書·舜典》:“黎民阻饑。”據《新唐書》記載:貞元十四年冬季沒下雪,長安一帶鬧饑荒;十五年夏季又鬧旱災(見《五行志》及《德宗紀》)。
[3] 於潛七兄:作者叔父季康的大兒子,做過杭州於潛縣(今屬浙江杭州臨安區)尉。
[4] 烏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做過烏江縣主簿。
[5] 符離:參閱前《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篇注釋;白氏曾在此地住家很久。
[6] 下邽(ɡuī規):唐縣名,在今陜西渭南境。白氏祖籍太原,后來徙居韓城(今陜西同名市),又遷到下邽。
[7] “時難年荒”二句:時難,指上述河南兵亂。難,讀去聲。年荒,指天旱饑荒。世業,唐代初年授田制度,分“口分”田和“世業”田兩種,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到白居易的時候,已廢除了這種制度。這里泛指祖先遺留下來的產業。
[8] “田園”二句:寥落,形容土地荒廢、冷落,沒有人去耕種的情況。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名;引伸作戰爭、兵亂的意思。骨肉,父母和子女、以及兄弟之間有血統關系的都叫做“骨肉之親”;《詩經·唐風·杕杜·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此指詩題中的兄、弟、妹。流離,流落到各地,遷徙不定。
[9] “吊影”二句:雁飛行的時候,行列整齊,很有次序,古人用來比擬兄弟,叫做“雁行”。詩意是說:兄弟分散了,如同失群的孤雁,只有自己的影子伴隨著——形容孤獨凄涼的情況。九秋,秋季。蓬,即飛蓬,菊科植物;秋天被大風一吹,就連根拔起,隨風轉動;因用以比喻流動遷徙。有時說做“蓬轉”。
[10] “共看”二句:點明“望月有感”題意。用共同的事物(“月”),引起分散在異地的人們的共同感情(“鄉心”),是作者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末句也是他常用的一種句法,如:“憐君獨向澗中立,一把紅芳三處心”,“我厭宦游君失意,可憐秋思兩心同”等,可以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