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筆記
- 侯永祿
- 1857字
- 2021-09-27 11:43:52
種秋農諺拾零
(1962年8月5日)
中國過去識字人不做莊稼,做莊稼的人不識字。所以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很少有文字總結。只有口頭傳授的農諺,才是務農的格言。其中多數是正確的,為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少數是消極的或迷信的,或者是過時的而不適用的。有的是尚未為實踐證明的,不能肯定其是否科學。今日有雨稍閑,收集幾句,以作今后再從實踐中效驗的參考。(善于積累,不斷總結,是父親平日里養成的好習慣。)
“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點,好到窯頭買大碗,買下大碗吃米飯”——這是個重要的雨旬頭,關系到能不能安下秋的問題。可以說這天落了好雨,便安上了秋。秋糧基本保證。但今年這天的雨灑濕地皮便停了,未能安秋。直到六月十四日才落了雨,安了秋。二十天來,雨水及時,秋苗茁壯。有人說,二十三日已經應了點,秋收保險沒問題。是否可信,奧妙未測。
“早保穩,遲打狠”——秋種的早了保穩有收成,但遲種的秋有時產量更高。是不是好雨下得遲了證明雨季來臨,初秋雨多,秋能高產。
“秋差來回麥差晌”——種秋要趁墑搶時,稍遲一刻便有少出苗的危險。
“得墑不等時”——只要有墑就應下種,時雖尚早,但不可再等,以防天旱。
“寧肯枉了,莫要誤了”——搶時即種,即使種上沒出苗,總比能出苗卻未種上要好。
“不種百畝難打百石”——要多收先得多種。
“種谷種糜子棗兒塞鼻子”——棗兒長上酸棗兒大小正是種秋的好時刻。
“立秋一十八天,種糜子一十八畝,打糜子一十八石”——只要在立秋前18天下了雨,莫嫌遲,仍應搶種。
“麥種泥窩窩,秋種黃墑墑”——晚秋雨多。種麥莫等地干。夏季日毒種秋莫嫌墑少。
“麥種深,秋種淺,糜子外面露半片”——麥是深根作物,種深可防冷凍。秋是須根作物,淺種容易發芽出土。
“寧叫掮鋤,莫叫掮耬”——秋難捉苗,下種宜稠。寧肯出土后用鋤鋤掉稠苗,也莫叫因下種少而出苗稀需得另種。另種一則苗雜,二則誤了農時。
“秋地臥下牛”——秋苗宜稀不宜稠。稀了可以抗旱,天澇也能長大。稠了雨多則可,天旱便大大減產。臥下牛有些夸張,但即使苗稀也莫輕易翻掉。
“立秋四指高,知遲都收了”——只要趕立秋時能長四指高,便證明秋不遲。
“鋤成的秋,種成的麥”——秋田的好壞,主要決定于生長期的管理,麥田的好壞主要看下種前的整地。
“鋤頭有水,杈頭有火”——多鋤可以除草保墑,多翻曬可以通風透光早干早碾。
“濕鋤糜子干鋤谷,露水地里鋤綠豆”——谷根易活,濕鋤難死,水點落心,易于白條。黑豆則不怕。
“天旱你莫懶,雨澇你莫趕”——天旱應抓緊抗旱保墑、水土保持及下雨的準備等。雨多的時候莫急著進地亂踏,對秋苗有損無益。
“旱鋤田,澇澆園”——天旱要鋤地保墑,天澇要防止地面板結。
“糜谷頂破磚”——未出土的秋苗晚上一潮,板結的地面仍能出苗,莫輕易翻掉。但不如輕耙或淺鋤,以碎土保墑,促使全苗。
“糜子性假,兩個葉葉就柞”——秋苗剛出土便要抓緊鋤草間苗,不然荒了會發黃而不變。
“麥鋤三遍沒渠,谷鋤三遍沒皮”——多鋤可以使顆粒飽滿糠皮少,出粉出米率高。
“白露不出頭,拔的喂了牛”——糜谷在白露時尚未吐穗,便沒有希望了。但只要天氣暖和,霜凍來遲,白露以后出頭的仍有產量。
“干鋤糜子濕鋤谷,露水地里鋤黑豆”——這和前一種說法相反,其理由是,谷根單薄易死,濕鋤耐活,糜子須根多,不怕干鋤倒伏。兩個說法未認真偽。
“晾根糜子擁根谷”——鋤谷應培土以防倒伏,糜子則不需,因它容易活根多。
“伏里鋤秋如拔針”——伏里正是鋤秋好時候,莫嫌苗小難鋤,大則遲了。難鋤例如捉針。
“火火火(荒也)一齊托(大也)”——莫怕伏里雨多,雜草青苗一齊長大。一種含義是懶人的借口,一種含義是對不抓緊鋤秋的一個諷刺。
“好谷不見穗,好糜子不見葉”——地頭一望谷穗下垂,光見桿葉定是粒大顆肥的好谷。滿地糜子穗,不見葉桿是好糜子。
“糜子返打一石,谷子返不見面”——谷將成熟地墑過大,容易返青,谷顆變紅變綠芽發了。因之要及時收割,糜子則不怕。
“麥熟積,谷熟垛”——麥谷代桿收后繼續成熟,因而收割不宜過晚,以免受損失。
“秋分糜子寒露谷”——說的是糜子、谷的成熟期。
“麥打桿短,谷打穗長”——短桿麥積小產高,穗長谷數少產多。
“沒啥穿打婆娘,沒啥吃打谷瓤”——說明谷瓤難碾凈,應該重視細碾細打。
“稀麥稠秋哄死人”——麥應該密植秋應稀。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對農業生產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陜西關中的農諺多運用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內容豐富,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瑯瑯上口,富于強烈的節奏感和悠揚韻律美,不失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