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條

中小企業應當依法經營,遵守國家勞動用工、安全生產、職業衛生、社會保障、資源環境、質量標準、知識產權、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遵循誠信原則,規范內部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不得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中小企業的守法及相關義務的規定。

立法背景

本條修改的主要考慮:一是與現階段的法律、法規相銜接,更符合實際;二是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的精神增加了相關的內容。

條文解讀

一、依法經營的義務

依法經營是每個企業應有的責任,是應履行的首要義務,是構建和諧企業的根本,是提升企業素質、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依法經營,就是要尊重法律,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在依法治國的新常態下,中小企業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規范企業內部治理,守住企業依法經營底線。這里講的依法,應當是大概念,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依法經營,不僅要求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應當依法進行,其外部的經營活動,也要依法進行,要按照市場規則平等開展競爭,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除應遵守本條規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外,還要遵守其他本條沒有列舉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比如,應當遵守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應當遵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經營者不得采用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等。

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義務

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這里講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本法列舉了一些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比較突出的、特別要遵守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方面包括:一是關系職工人身安全、社會保障等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二是涉及環境保護,關系到對企業外部環境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三是質量標準方面,這是關系消費者人體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方面;四是知識產權和財政稅收方面。

1.勞動用工。主要涉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勞動法,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勞動合同法,是具體規范勞動合同制度的法律,包括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集體合同、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內容。除此以外,還要遵守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

2.安全生產。主要涉及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等。安全生產法是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一部法律。安全生產法于2002年6月制定,分別于2009年8月和2014年8月進行了修正,主要規定了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義務、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及違反安全生產法的法律責任。企業同時還應遵守相關的行政法規。企業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安全生產工作,防止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3.職業衛生。主要涉及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防治法是2001年10月制定的,并分別于2011年12月和2016年7月進行了兩次修正。職業病防治法主要規定了職業病的前期預防、勞動過程中的防護與管理、職業病診斷與職業病病人保障以及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企業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職業病預防,并保障職業病病人的合法權益。

4.社會保障。主要涉及社會保險法及工傷保險條例、住房公積金條例等法律、法規。企業應當按照社會保險法及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等。

5.資源環境。主要指企業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保護資源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的行政法規。企業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保護資源環境,防治污染。

6.質量標準。主要涉及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藥品管理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企業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保證產品質量。

7.知識產權。主要涉及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企業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保護自有知識產權,同時,也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

8.財政稅收。主要涉及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車船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企業應當按照法律規定,依法納稅。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誠信經濟,法律素質是企業及其經營者、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企業要做到誠信為本、守法經營,必須不遺余力地加強法制教育,增強企業主和經營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的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

三、遵循誠信原則

誠信原則,是指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我國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誠信是人們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道德準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常常發生雙方利益及雙方與社會一般公共利益的沖突,而誠信原則,就在于謀求利益的平衡。實踐中,一些中小企業不守信用,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這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業應當遵循誠信原則,以贏得尊重,贏得信任。

四、規范內部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發展,做大做強,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及其經營管理水平。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企業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實踐中,一些中小企業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沒有競爭力,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本法要求企業要規范內部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推動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企業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引導中小企業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加強財務、質量、安全、用工、風險等基礎管理,強化精益管理、現場管理,鼓勵中小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激發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和創造力。推動中小企業管理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積極開展管理創新,及時總結經驗,積極參加全國和地方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申報活動。加強管理創新實踐和創新成果推廣,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提升管理水平。

五、不得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這是企業要遵守的一項義務。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主要體現在依法用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安全生產,做好職業病的預防,依法為勞動者繳納各種社會保險等。企業同時也要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所謂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利益,而不是哪一個單位、部門或者集團的利益,更不是某個個人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將有利于公眾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破壞將影響到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與學習,給公眾帶來不便等。在我國,一般認為社會公共利益主要包括兩大類,即公共秩序與公共道德兩個方面。具體到企業,主要是遵守有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同時也是企業要履行的社會責任。企業要提升依法經營的能力,增強以合法途徑維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的能力,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贏得信譽、贏得市場,最終實現更強更穩的發展。

相關規定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黄浦区| 津市市| 灌阳县| 霍林郭勒市| 东辽县| 姚安县| 马关县| 香格里拉县| 古蔺县| 河东区| 漯河市| 公安县| 青神县| 涞水县| 德兴市| 周口市| 新干县| 孝感市| 平泉县| 清涧县| 丹江口市| 天门市| 秦皇岛市| 蓝田县| 大足县| 红桥区| 灵武市| 桐柏县| 安塞县| 呼图壁县| 秭归县| 万载县| 即墨市| 重庆市| 乌鲁木齐市| 枝江市| 永城市| 江阴市| 顺平县|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