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民事法律關系

基礎知識圖解

配套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依據民法原理可以推知,(  )。

A.嬰兒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不是從出生之時開始,而是從具有意思能力之時開始

B.權利能力像人的視力和聽覺一樣,為人的自然屬性

C.如果一個人不從事經營活動,則從事經營活動的權利能力不產生,應該認為,人不僅有部分行為能力,還有部分權利能力

D.自然人的身體狀況不影響權利能力,行為能力經常因權利主體的身體狀況而影響

2.A縣人民政府為建賓館,向該縣B銀行貸款500萬元,屆期未能償還,B銀行以人民政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所涉及的法律關系:(  )

A.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B.應屬政府行政行為

C.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經濟關系

D.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應由民法調整

3.王某和張某簽訂了一份合同,約定同時履行,王某在自己還沒有履行的情況下,請求張某履行,張某予以拒絕,這時張某所行使的權利是:(  )

A.請求權 B.絕對權

C.形成權 D.抗辯權

4.楊某因工廠鍋爐爆炸而死,該死亡在民法上是:(  )

A.民事法律行為

B.民事法律事件

C.生活事實

D.偶發事實

5.下列哪一情形下,乙的請求依法應得到支持?(  )(10年司考.卷三.單1)

A.甲應允乙同看演出,但遲到半小時。乙要求甲賠償損失

B.甲聽說某公司股票可能大漲,便告訴乙,乙信以為真大量購進,事后該支股票大跌。乙要求甲賠償損失

C.甲與其妻乙約定,如因甲出軌導致離婚,甲應補償乙50萬元,后二人果然因此離婚。乙要求甲依約賠償

D.甲對乙承諾,如乙比賽奪冠,乙出國旅游時甲將陪同,后乙果然奪冠,甲失約。乙要求甲承擔賠償責任

6.關于民事法律關系,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08年司考.卷三.單1)

A.民事法律關系只能由當事人自主設立

B.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不作為

D.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均由法律規定

7.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在貨物運輸合同關系中,其客體指(  )。

A.運送行為 B.運送的貨物

C.運輸合同 D.運輸費用

8.行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法律事實(  )。

A.不能是違法行為

B.只能是民事法律行為

C.只能是表意行為

D.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9.一住店客人未付房錢即要離開旅館去車站,旅館服務員見狀揪住他不讓走,并打報警電話。客人說:“你不讓我走還限制我自由,我要告你們旅館,耽誤了火車要你們賠償。”問:旅館這樣做的性質應如何認定?(  )

A.屬于侵權,系侵害人身自由權

B.屬于侵權,系積極侵害債權

C.不屬于侵權,是行使抗辯權之行為

D.不屬于侵權,是自助行為

10.根據民事權利的分類,下列權利中,屬于形成權的是(  )。

A.合同當事人請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

B.受害人請求致害人賠償損失

C.繼承人放棄繼承權

D.合同當事人請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

11.甲被乙家的狗咬傷,要求乙賠償醫藥費,乙認為甲被狗咬與自己無關拒絕賠償。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A.甲乙之間的賠償關系屬于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

B.甲請求乙賠償的權利屬于絕對權

C.甲請求乙賠償的權利適用訴訟時效

D.乙拒絕賠償是行使抗辯權

12.關于民事權利,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08年司考.四川.卷三.單1)

A.抵銷權屬抗辯權

B.權利的行使不都是事實行為

C.支配權的客體只能是物

D.請求權基于基礎權利受侵害而發生

13.茲有四個事例:①張某駕車違章發生交通事故致搭車的李某殘疾;②唐某參加王某組織的自助登山活動因雪崩死亡;③吳某與人打賭舉重物因用力過猛致殘;④何某心情不好邀好友鄭某喝酒,鄭某暢飲后駕車撞樹致死。根據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和民法有關規定,下列哪一觀點可以成立?(13年司考.卷三.單1)

A.①張某與李某未形成民事法律關系合意,如讓張某承擔賠償責任,是懲善揚惡,顯屬不當

B.②唐某應自擔風險,如讓王某承擔賠償責任,有違公平

C.③吳某有完整意思能力,其自擔損失,是非清楚

D.④何某雖有召集但未勸酒,無需承擔責任,方能兼顧法理與情理

二、多項選擇題

1.形成權包括(  )。

A.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中,權利人的撤銷權

B.贈與人的贈與權

C.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權

D.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的權利

2.下列關于民事權利中的形成權的表述,哪些是正確的?(  )

A.形成權只能通過明示方式行使

B.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對人的催告權并非形成權

C.債權人撤銷權屬形成權

D.形成權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3.下列客觀現象中,屬于民事法律事實的事件有(  )。

A.試管嬰兒的出生

B.失蹤人下落不明

C.病人死亡

D.克隆羊的出生

4.關于民事權利,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08年司考.卷三.多51)

A.甲公司與乙銀行簽訂借款合同,乙對甲享有的要求其還款的權利不具有排他性

B.丙公司與丁公司協議,丙不在丁建筑的某樓前建造高于該樓的建筑,丁對丙享有的此項權利具有支配性

C.債權人要求保證人履行,保證人以債權人未對主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為由拒絕履行,保證人的此項權利是抗辯權

D.債權人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贈與合同的權利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三、不定項選擇題

2002年湖南發洪水,甲為救助自家和鄰居被突然到來的洪水所困的財物,未經乙同意,使用了乙的小船。事后,乙要求甲支付使用費,為預防甲逃脫,遂扣下甲的一輛摩托車。

(1)乙的行為是(  )。

A.自助行為

B.緊急避險行為

C.正當防衛行為

D.侵權行為

(2)甲的行為是(  )。

A.自助行為

B.緊急避險行為

C.正當防衛行為

D.侵權行為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為救助鄰居家的財物的行為屬于緊急避險

B.甲為救助自家財物的行為屬于緊急避險,而救助鄰居家的財物的行為則不是

C.乙有權要求甲支付使用費,因為甲的使用侵犯了他對小船的所有權

D.乙無權要求甲支付使用費,因為小船并未受到損害

四、名詞解釋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2.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3.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4.民事法律事實

5.民事權利

6.形成權

7.相對權

8.抗辯權

五、簡答題

1.《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均將合同定義為“協議”,但均未給出“協議”的定義。問:如何解釋上述“協議”與《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法律行為的邏輯關系?

2.簡述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性質。(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試題亦考查過)

3.簡述民事責任的主要特征。

4.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有哪些?

5.以民事權利的內容為標準,談談民事權利的分類問題。

6.形成權在我國法律上是怎么規定的?

7.絕對權與相對權有什么區別?

六、論述題

1.民事權利既可因法律行為取得,又可因法律行為之外的要件被充分而取得。問:權利取得與權利能力以及行為能力有何關系?

2.試述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別。

3.論述民事法律關系理論的意義。

4.試論民事權利、義務、責任的相互關系。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取得至死亡時喪失,民事權利能力一旦取得都是完全的;而民事行為能力則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三種。因此,A、C都是錯誤的。

權利能力作為自然人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資格實際上是法律對自然人在社會中生存的行為自由與相應限制的反映,因此體現的是人的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B錯誤。權利能力的取得不受身體狀況的影響,但行為能力的取得除要求自然人成年外,還要求自然人未患有精神疾病,能夠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因此受權利主體的身體狀況的影響,D項正確。

2.答案:D。政府向銀行貸款屬于借貸合同法律關系,在這種法律關系中,政府機關與銀行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因此,該法律關系應當由民法調整。

3.答案:D。張某行使的權利是同時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屬于抗辯權的一種。

4.答案:B。民事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兩類。其中行為又可以分為事實行為和民事行為。民事行為又可以分為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和無效的民事行為。而事件主要有人的出生與死亡、訴訟時效、自然災害等。楊某的死亡屬于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生活事實、偶發事實不是民法上具有法律含義的概念,故不當選。

5.答案:C。《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據此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屬于民法調整的對象。

選項A、D錯誤。“應允同看演出”與“承諾陪同旅游”都屬于道德范疇,不屬于民法的調整對象,受道德調整。

選項B錯誤。甲只是向乙轉述一下聽聞,乙作為成年人應該自己判斷該信息的真偽,自己承擔擅自依照該信息行事而產生的風險,乙不享有對甲法律意義上的請求權。

選項C正確。夫妻之間對出軌導致離婚的補償協議,符合民法中意思自治的原則,該協議有效,乙依照協議約定主張的請求權能得到支持。

6.答案:C。民事法律關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由民法規范調整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選項B中,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該選項錯誤。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知識產權和人身利益,其中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因此C選項正確。D選項中,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愿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因此,選項D不正確。

7.答案:A。與買賣合同不同,貨物運輸合同的客體不是運送的貨物,而是運送行為。物主要是物權關系的客體,而債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行為,貨物運輸合同是一個債權法律關系,因此,其客體為行為,即運送行為。

8.答案:D。行為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表示行為和非表示行為、作為和不作為。

9.答案:D。權利救濟的方式包括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兩種。其中私力救濟中又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和自助行為三種。

本題的選項C,應當注意抗辯權行使的前提就是對方有請求權,但是本題中的“客人”沒有請求權,因此也就無所謂抗辯權的問題。

10.答案:C。形成權是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即可發生法律效果的權利,追認權系形成權的一種。把握形成權的兩個構成條件:(1)單方行使;(2)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據此本題答案可選C。

11.答案:C。選項A中,甲乙之間的賠償關系屬于財產關系。因此,選項A錯誤。選項B中,絕對權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并可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甲請求乙賠償的權利顯然不屬于絕對權,而屬于相對權,即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并只能對抗特定人的權利。因此,選項B錯誤。選項C中,甲因遭乙飼養的狗咬傷而取得對乙的賠償請求權,甲乙雙方形成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甲的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選項C正確。選項D中,抗辯權的作用在于對抗而非否認對方的權利,乙拒絕賠償在性質上為行使否認權。因此選項D錯誤。正確答案應當是C。

12.答案:B。抗辯權是指能夠阻止請求權效力的權利,抗辯權主要是針對請求權的。形成權是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權利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權利。撤銷權、解除權、追認權、抵銷權等都是形成權。因此,A項說法錯誤。權利的行使可以是事實行為,也可以是法律行為,因此,B項說法正確。支配權是對權利客體進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權利,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中財產權等都屬于支配權。人身權的客體是人身,而不是物。因此,支配權的客體不一定是物,C項說法錯誤。請求權是特定人得請求特定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因此,D項說法錯誤。

13.答案:B。第①事例中,李某搭車,張某駕車,雖無民事法律關系合意,不成立合同關系,但張某負有對李某的安全保護義務,如違背此義務,成立侵權責任,因此A項觀點不成立。第②事例中,雪崩屬于不可抗力事件,無論唐某與王某及登山組織中的其他人構成何種法律關系,一般情況下均可因不可抗力而免責,這一點《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均有規定。《合同法》第117條第1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侵權責任法》第29條規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③事例中,吳某雖有完全意識能力,但打賭行為系民法上的戲謔行為,不成立合同關系,打賭人之間亦負有相互間的安全保護義務,違背此義務者,成立侵權責任。第④事例中,何某召集飲酒,其對開車來的何某負有安全保護義務,令其不得喝酒或者醉酒后不得駕車。③④兩個事例其實不能完全排除義務人承擔義務的可能性,因而B項最為妥當,當選。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C、D。B中僅憑贈與人之單方意思并不足以成立贈與關系。

2.答案:B、D。形成權是指當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形成權能通過明示的方式或默示的方式行使。對于效力待定的合同中相對人的催告權不是形成權,因為形成權是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而催告權只是催告法定代理人或被代理人對合同效力予以追認,所以,只是催告行為不能發生法律關系的變化,所以,催告權不是形成權。債權人的撤銷權是指當債務人放棄對第三人的債權、實施無償或低價處分財產的行為而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依法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該行為的一種權利。因此并非債權人只要行使撤銷權就可以使得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被撤銷,還須法院審判。債權人形成權不受訴訟時效制度的限制,因為訴訟時效是適用于請求權的制度,不適用于形成權。由此可知,本題的答案為B、D。

3.答案:A、B、C、D。民事法律事實包括事件和行為兩大類。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觀現象,又稱自然事實;而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事件與人的意志無關,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行為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4.答案:A、B、C、D。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絕對權具有排他性,相對權不具有排他性。A選項中,乙對甲享有的權利為債權,債權為相對權,不具有排他性,因此A選項正確。以民事權利的作用為標準,可以將民事權利劃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支配權人可以直接支配權利客體,B選項中,根據《物權法》第157條、158條規定,丁對丙享有的權利為地役權,地役權屬于物權的一種,而物權為支配權,因此B選項正確。抗辯權為對抗對方請求權的權利,因此C選項中保證人享有對抗債權人請求履行的權利為抗辯權,C選項正確。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單方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權利,法律上規定的形成權的存續期間為除斥期間,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D選項中債權人享有的撤銷權為形成權,故D選項正確。

三、不定項選擇題

答案:(1)D;(2)B;(3)A、D。民事權利的保護措施分自我保護(又稱私力救濟)和國家保護(又稱公力救濟)兩種。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的自我保護措施,只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兩項。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財產免受正在發生的侵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本題中甲的行為屬緊急避險,不構成侵權。并且并未給乙造成任何損失,乙不得索取任何費用,乙擅自扣車的行為當然屬于侵權行為。

四、名詞解釋

1.答案: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參加民事法律關系的人通常稱為當事人。在我國民法上,當事人主要指自然人和法人,還包括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另外,在一定的范圍內,國家也是民事主體,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為權利主體,又稱權利人;負有義務的一方為義務主體,又稱義務人。

2.答案: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確切地說,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由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產生的事物,如果沒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就無所依托。按照通說,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有四類,即物、行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答案: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負有的民事義務。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在法律上的反映。

4.答案:是指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的事實或客觀現象。民事法律事實可分為行為和自然事實兩類:(1)行為是指由人的行為所構成的事實。(2)自然事實是指非人的行為所構成的事實,又可分為事件與狀態。事件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發生,狀態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持續。

5.答案:是指民事法律規范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權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享有某種利益或實施一定的行為。權利人可以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權利人因他人的行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請求有關國家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予以保護。

6.答案: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夠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屬于形成權的主要有承認權、選擇權、撤銷權、抵銷權、解除權及繼承權的拋棄權等。

7.答案:相對權是指請求特定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是相對于絕對權而言的,是將民法上權利按其效力劃分而得的權利之一種,其特征在于義務人是特定的,所以又叫做對人權。

【參考資料】鄭玉波著:《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8.答案: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根據抗辯權作用的不同,抗辯權又可分為永久性抗辯權和延期性抗辯權。永久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延期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時間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抗辯,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辯。

五、簡答題

1.答案:《民法通則》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合同法》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兩者皆采用無立法定義、更接近于日常用語的“協議”來給合同下定義,而沒有使用“法律行為”作為合同的種概念,導致立法混亂和重復等等弊病。這反映出立法者對于法律行為在民法中的地位及其對實現意思自治的重要意義尚未有足夠的認識。

2.答案:民事法律行為,簡稱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的民事行為,是最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在經濟生活領域,民事法律行為主要是各種商品交換行為在民法上所采取的法律形式,同時,它也是人們在倫理生活(包括婚姻、家庭生活等)中所實施的諸如子女收養、撫養及贍養等各種行為在民法上所采取的法律形式。因此,民事法律行為是各種民事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或消滅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依據。它不僅適用于商品經濟,而且適用于一切民事活動領域。

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性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標題>第一,民事法律行為是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作出的變動民事關系的行為,而不是利用公權力作出的行為。

標題>第二,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公共利益”。

標題>第三,民事法律行為是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當事人想要實現一定效果的意思對外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具備意思表示這一要素。

標題>第四,民事法律行為是由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規定于它的要素即意思表示當中。

3.答案:(1)民事責任是因違反民事義務,依法應承擔的一種法律后果。(2)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3)民事責任是法律規定違法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4)民事責任的范圍應與違法行為造成的權利損害的程度相適應。(5)民事責任是對違法行為的一種民事法律制裁。

4.答案: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規范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其特征:(1)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性。(2)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是民事主體自主形成的法律關系。在通常情況下,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是民事主體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形成的。貫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這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又一特征。(3)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通常是對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關系從整體和實質上講,每個民事主體既作為權利主體享有權利,同時又作為義務主體負有義務。這種權利義務是對等的、相互的,如合同關系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一般是對等的。當然,有些民事法律關系,權利主體只享有權利,義務主體只負有義務,不具有對等性,如人格權法律關系。

5.答案:根據內容,民事權利可以劃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

財產權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是通常可以以金錢衡量其價值的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按照權利內容又可以分為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

人身權指與權利主體的人格、身份不可分離并不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人身權一般不具有可讓性,在受到侵害時首先應當以非財產的方式予以救濟。人身權包括人格權與身份權。

6.答案:形成權是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使既存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其類型主要有:使法律關系發生效力的形成權,使法律關系效力變更的形成權,使法律關系效力消滅的形成權。

使法律關系發生效力的形成權,我國法律上的相關規定主要有,法定代理人對于被代理人(被監護人)行為的承認權,被他人無權處分之物的權利人對無權處分的承認權,本人對無權代理的承認權,以及債權人對債務人與第三人債務承擔的同意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變更的形成權,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主要是債權的選擇權。

使法律關系效力消滅的形成權,我國法律上規定比較多,有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意思表示錯誤的撤銷權,意思表示不自由的撤銷權,債的保全的撤銷權,解除權人的解除權,抵銷權人的抵銷權。

形成權除有權利人可直接行使的以外,還有法律規定須依訴行使的。比如,《民法通則》規定,對于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行為,得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

【參考資料】王澤鑒著:《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答案:兩種權利是依民事權利的效力所及相對人的范圍為標準而劃分的。絕對權是權利效力所及相對人為不特定人的權利,義務人是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故又稱“對世權”。物權、人身權等均屬絕對權。

相對權是權利效力所及相對人為特定的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效力僅僅及于特定的義務人,故又稱“對人權”。債權就是典型的相對權。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1)權利實現的方式不同。絕對權,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并可以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是指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只能對抗特定的人的權利。(2)權利內容之法律上所對抗的人范圍不同。絕對權是對抗一般人之權利,而相對權為對抗特定人之權利。(3)權利適用領域不同。絕對權指對于一般人請求不作為的權利,如人格權、身份權、物權等。相對權指對于特定人請求其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如債權。

六、論述題

1.答案:所謂權利取得,是指某項權利歸屬于某個(或者某幾個)當事人的情形。權利取得的樣態包括兩種:一種是原始取得,即不以他人既存權利為前提的權利取得樣態。原始取得是權利的絕對發生。例如依先占而取得物的所有權,以及依原物所有權而取得孳息的所有權。另一種是繼受取得,即自前手權利人承受既存權利的權利取得樣態。繼受取得屬于權利的相對發生。繼受取得也稱“傳來取得”。

無論是何種取得權利的方式,都要求具有權利能力的主體。所謂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能夠作為民事權利義務擔當者的法律資格。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才能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才有可能取得民事權利。在現代民法國家,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而且是平等的,不得拋棄亦不得非法褫奪。而團體履行必要的手續取得法人資格時,便也具有了民事權利能力,可以作為法律主體取得權利。

在權利的繼受取得中,當事人除了具有權利能力外,還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方可通過民事法律行為移轉或者創設民事權利。所謂民事行為能力,是權利能力者能夠獨立實施依其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的能力。行為能力以權利能力為基礎,以意思能力為前提,就其本質來說,行為能力正是民法關于理性人觀念的表現。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依其年齡和智力狀態而確定,法人的行為能力受到自身性質、法律和經營范圍的限制。但只有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才可能有效地依照當事人的意愿進行權利的移轉和設定,而使對方當事人取得權利。

綜上,權利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樣態。這兩種樣態中都需要當事人具有權利能力,具有擔當法律權利與義務的主體資格。在權利的繼受取得中,還需要當事人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方可通過民事法律行為移轉或創設民事權利,使民事法律關系的相對人繼受相應的權利。

【參考資料】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答案: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同屬于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事實是指由民事法律規范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情況。根據客觀事實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民事法律事實可分為行為和事件。行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所進行的并能夠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實。再進一步,根據實施行為的行為人的意思狀態,可將行為分為表示行為和非表示行為。表示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它包括合法的表示行為和不合法的表示行為。其中的合法表示行為即為民事法律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根據這一定義的要點,民事法律行為被界定為合法行為。但是按照西方民法中通行的理解,法律行為的目的在于設立法律關系的表意行為,其中不僅包括不道德或違反法律的無效行為,而且也包括行為人有權提出撤銷的可撤銷的法律行為。

非表示行為又稱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但客觀上因法律的規定而產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行為,它亦有合法與不合法之分,前者如無因管理,后者如侵權行為。

由上可知,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都會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是行為人積極運用意思表示的手段主動地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而事實行為中,行為人并沒有明確的產生法律效果的意思,或者說法律在規定這一行為的效果時并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意思。正是由于這一根本性的區別,民事法律行為才是實現意思自治的根本工具和重要手段。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行為制度之采用,表現了法律的抽象化趨勢,是立法技術進步的結果。

【參考資料】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答案:民事法律關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由民法規范調整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規范調整財產和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是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其與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平等性質,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性。平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范圍極為廣泛,自然人、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甚至地方政府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在民事法律關系中都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出現,相互之間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平等關系。其二,民事法律關系大量的是民事主體自主形成的法律關系。有民法規范才能有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是國家制定的,因此民事法律規范反映的是國家意志。另一方面,民事法律關系在通常情況下大都是在民事主體在自主自愿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也體現了當事人自己的意志,這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另一特征。其三,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通常是對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關系有物權法律關系、債權法律關系、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及繼承法律關系等。從整體和實質上看,每個民事主體既作為權利人享有權利,同時又作為義務人負有義務,這種權利義務是對等的、相互的。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學的重要概念,民事法律關系理論是民法學的重要理論。國家制定和頒布各種民事法律規范,目的是要求人們以其為根據設立各種民事法律關系,將人們的行為納入民法調整的法律軌道。民法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民事法律關系,研究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發生根據的各種民事法律規范,研究發生民事法律關系的各種原因,研究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與消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民法學就是民事法律關系學。民事法律關系理論是民法學理論的基礎,也是民法學理論的總綱,是研究民事立法和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主線。把握這個基礎和主線,對正確理解和適用民事法律有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答案: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核心內容的社會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

標題>第一,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某種利益而依法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自由。其具體內容為:

(1)權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種利益,或者實施一定行為的利益;(2)權利人可以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實現某種利益的自由;(3)這種自由是有保障的自由,它表現為在權利受到侵犯時,有權請求國家機關予以保護。

標題>第二,民事義務是指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其具體內容為:

(1)義務人必須依法或依照合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2)義務人只承擔法定的或約定的范圍內的義務,之外的則不予承擔;(3)義務人必須履行其義務。

標題>第三,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其特征為:

(1)強制性,即它以國家強制為保障,保證民事主體在違反義務時承擔民事責任,履行民事義務;(2)以財產性責任為主,非財產性責任為輔;(3)以補償性為主,懲罰性為輔。

標題>第四,權利、義務、責任的關系。

民事權利和義務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在任何一個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都是一致的,權利的內容要通過相應的義務表現,而義務的內容則有相應的權利限定。當事人一方享有權利,必然有另一方負有相應的義務,并且權利和義務往往是同時產生、變更和消滅的。而民事責任則是權利實現的保證,也是違反義務的后果,責任制度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聯系到了一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民事法律關系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若尔盖县| 潜江市| 黔西县| 临泽县| 明光市| 翁牛特旗| 南安市| 井陉县| 秦皇岛市| 镇宁| 山阳县| 陇川县| 邵阳市| 金门县| 额敏县| 栖霞市| 和龙市| 陵川县| 封丘县| 汾阳市| 正宁县| 新安县| 清涧县| 三明市| 建平县| 太白县| 虎林市| 沈丘县| 墨竹工卡县| 噶尔县| 东丰县| 广东省| 福泉市| 定远县| 尤溪县| 海林市| 深州市| 玉田县| 古交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