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民法(第八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8367字
- 2021-09-09 10:16:40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則
基礎知識圖解

配套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姜某有一處房屋,當他得知有一座工廠將要在附近建設,且工廠的噪音將會很大,姜某于是將房屋賣給想得到一處環境安靜的房屋張某,姜某的行為違背了民法的哪一原則( ?。?/p>
A.自愿原則
B.等價有償原則
C.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原則
D.誠實信用原則
2.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了一份買賣玉米850噸的合同,約定甲公司在一年內分三批交貨。不料合同簽訂后一個月,玉米價格下跌了50%,乙公司向甲公司提出降低價格,被甲公司拒絕,雙方訴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在判決中對合同約定的價格適當作了降低。法院這一判決依據的是民法的哪一項原則( ?。?。
A.自愿原則
B.情勢變更原則
C.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原則
D.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原則
3.甲公司在城市公園旁開發預售期房,乙、丙等近百人一次性支付了購房款,總額近8000萬元。但甲公司遲遲未開工,按期交房無望。乙、丙等購房人多次集體去甲公司交涉無果,險些引發群體性事件。面對瘋漲房價,乙、丙等購房人為另行購房,無奈與甲公司簽訂《退款協議書》,承諾放棄數額巨大利息、違約金的支付要求,領回原購房款。經咨詢,乙、丙等購房人起訴甲公司。下列哪一說法準確體現了公平正義的有關要求?( ?。ㄋ究?1年.卷三.單1)
A.《退款協議書》雖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但為兼顧情理,法院應當依據購房人的要求變更該協議,由甲公司支付利息和違約金
B.《退款協議書》是甲公司脅迫乙、丙等人訂立的,為確保合法合理,法院應當依據購房人的要求宣告該協議無效,由甲公司支付利息和違約金
C.《退款協議書》的訂立顯失公平,為保護購房人的利益,法院應當依據購房人的要求撤銷該協議,由甲公司支付利息和違約金
D.《退款協議書》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確保利益均衡,法院應當依據購房人的要求撤銷該協議,由甲公司支付利息和違約金
二、多項選擇題
甲以20萬元從乙公司購得某小區地下停車位。乙公司經規劃部門批準在該小區以200萬元建設觀光電梯。該梯入梯口占用了甲的停車位,乙公司同意為甲置換更好的車位。甲則要求拆除電梯,并賠償損失。下列哪些表述是錯誤的?( ?。?。(司考13年.卷三.多51)
A.建電梯獲得規劃部門批準,符合小區業主利益,未侵犯甲的權利
B.即使建電梯符合業主整體利益,也不能以損害個人權利為代價,故應將電梯拆除
C.甲車位使用權固然應予保護,但置換車位更能兼顧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
D.電梯建成后,小區尾房更加暢銷,為平衡雙方利益,乙公司應適當讓利于甲
三、名詞解釋
1.民法基本原則
2.自愿原則
3.平等原則
4.誠實信用原則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四、簡答題
根據《合同法》所規定的一項制度說明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運用。
五、論述題
1.論述民法的基本原則及相互關系。
2.試述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北京大學2008年、2009年亦考查過“誠實信用原則”)
3.論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本題中姜某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隱瞞事實,欺騙了張某。
2.答案:B。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歸屬于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了不可預見的情勢變更,致使合同的基礎喪失或動搖,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則顯失公平,因而允許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則。
3.答案:C。在本案中,甲公司存在違約行為,且利用房價上漲的優勢及乙、丙等人缺乏基本的經驗與之簽訂《退款協議書》,致使乙丙等人放棄8000萬元本金的利息及違約金,使雙方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原則,《民通意見》第7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據此,上述案件情況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乙、丙等人可以主張撤銷該協議書,C選項正確。在A選項中,《退款協議書》非當事人在完全自由意志下所簽訂,且變更協議必須有法律依據,所以錯誤。在B選項中,《民通意見》第69條規定,脅迫指以給當事人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本案并不存在脅迫之情形,所以錯誤。在D選項中,《退款協議書》僅影響甲公司與乙、丙等人之間的權益,并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所以錯誤。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項。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D。《物權法》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钡?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北绢}中的甲對停車位擁有用益物權,盡管建電梯獲得規劃部門批準,符合小區業主利益,占用甲的停車位侵犯了甲的用益物權是不爭的事實,因此A項當選。《物權法》第7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贝思疵穹ㄉ辖箼嗬麨E用原則在物權法上的反映。據此,甲不能要求將電梯拆除,B項當選。甲雖不能要求拆除電梯,但可以要求乙公司賠償損失,而置換車位屬于代物清償,是債的履行的一種方式,因此C項表述正確,不當選。《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庇纱丝梢姡袷仑熑蔚某袚匝a償被侵權人的損失為原則,甲無權要求獲取更多利益,因此D項表述錯誤,當選。
三、名詞解釋
1.答案: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與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1)民法基本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2)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于各種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準則;(3)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與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
2.答案:根據《民法通則》第4條的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自愿原則也是由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性質決定的。我國通說認為,民法規范應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對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國家不應過多干預,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體現。自愿原則的含義包括:
(1)民法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方面,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
(2)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愿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
(3)雙方和多方的民事行為的內容及形式由當事人自愿協商。
3.答案:《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平等原則是民法基本原則,其由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核心即商品關系這一特點決定的。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雙方,在民事活動中的行為均應遵循這樣的準則。平等原則主要體現在:(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3)民事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4.答案: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為:
(1)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之間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作假,不欺詐,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民事主體應恪守信用,履行義務;不履行義務使他人造成損害時,應自覺承擔責任。
(3)法官及仲裁員處理民事案件時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事實為依據,保護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平衡當事人的利益。
(4)在立法上,不僅需要在民事基本法上確立誠實信用為基本原則,而且還應根據需要制定若干體現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條款。
5.答案:權利人行使權利超過正當界限,有損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的,為權利的濫用。濫用權利不受法律保護。從學理上講,構成權利濫用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當事人有權利存在;二是權利人有行使權利的行為(包括不行為);三是當事人的行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
四、簡答題
答案:誠實信用原則[1]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和履行合同的過程中應誠實行事、講求信用,不能有欺詐行為,而法官在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解釋法律和合同的過程中亦應貫徹這一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不僅可以各種形式貫徹到具體的法律關系中,還可用來解決立法所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因此在法學界又被冠之以“透明條款”、“帝王規則”之稱。合同法作為民法的組成部分,亦有多處表現出這一原則的精神。如締約過失制度即為鮮明的一例。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一方因其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其性質介于“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間。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1)當事人之間存在先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是指合同成立之前,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承擔的忠實、照顧、告知等義務。(2)當事人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主要是指當事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包括我國合同法上規定的一方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以及違反及時通知義務、協助和照顧義務、提供必要條件的義務、保密義務等等行為。(3)對方因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而受有損害,即對方當事人受有損害且其損害與一方的締約過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4)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有過錯。可見,締約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關系成立之前,本不屬傳統民事責任范疇,但確有可能存在一方不正當損害對方利益的情勢,正是由于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才使得當事人之間失衡的利益關系得以矯正。
五、論述題
1.答案:我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征,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自愿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準則在民法上的反映。
(五)守法原則[2]
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3]將守法原則表述為: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守法原則的核心。守法原則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任意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而是指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不得有所違反,一旦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將作出否定性評價,使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不按照民事主體的預期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六)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公序良俗中的公序包括政治的公序、包括與保衛社會主要組織即國家和家庭為目的的公共秩序,以及經濟的公序,即為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
在民法的六項基本原則中,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也是其他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和基礎。自愿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自愿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公平原則與自愿原則是相輔相成的。作為自愿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于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愿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于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愿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愿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有“君臨法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由此也決定了其對于民法基本原則的指導地位。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共同構成了民法其他基本原則得以貫徹實施的保障。守法是一切民事活動的最低標準,因此,守法原則也是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和最低標準。如果違反了守法原則,民事行為本身遭受否定性評價乃至無效,其他原則自然就失去了適用的必要。公序良俗原則也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這里的善良風俗概念被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圍內,從而與作為市場交易的道德準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各司其職。
上述六項民法的基本原則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共同體現了民法的基本價值,集中反映了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針,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帥和指導作用,是民事立法、執法、守法及研究民法的總的指導思想。
【參考資料】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王利明主編:《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答案: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中的作用。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是:(1)指導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的基本準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導民事司法的基本準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2)約束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都有約束力。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單行法、民事特別法均有約束力。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都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3)補充功能:在具體民法規范缺乏規定,對某些民事關系用類推也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可以直接根據民法的基本原則處理民事糾紛,民事主體也可以直接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進行民事活動。
3.答案:意思自治也稱為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圍內的廣泛的行為自由,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產生、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盡管在民法的各部分中強度不同,但意思自治原則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貫徹于整個民法之中,體現民法的最基本的精神。它具體體現為結社自由、所有權行使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由、遺囑自由以及過錯責任等民法的基本理念。該原則在民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表現在:
標題>第一,該原則奠定了民法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基本地位。該原則強調私人相互間的法律關系應取決于個人的自由意思。在私法自治原則下,法律原則上承認當事人本于自由意思所為的意思表示具有法之約束力,并對基于此種表示所形成私法上生活關系賦予法律上之保護。從而給民事主體提供了一種受法律保護的自由,使民事主體獲得自主決定的可能性。
標題>第二,該原則最直接地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本質需要。只有私法充分體現了意思自治原則,才能賦予市場主體享有在法定范圍內的廣泛的行為自由,并能依據自身的意志從事各種交易和創造財富的行為。同時,如何優化配給有限的自然資源是市民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而通過意思自治在市場中分配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運作規律,私法自治即是民法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必然反映,也是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法律的本質要求。
標題>第三,該原則表現了民事立法的認識論基礎。即每個民事主體作為一個理性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法律賦予其廣泛的行為自由,他們可以在法定的范圍內自主地安排好自己的事務,并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
意思自治原則具體體現在民法的各項法律制度中,并具體演化為各個法律制度的原則。例如,意思自治原則在物權法領域中表現為所有權的享有與行使的自由;在合同法中表現為合同自由;在親屬法中表現為婚姻自由、遺囑自由;在侵權法中表現為自己責任原則等。可見,意思自治原則是民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意思自治原則也是民法其他制度構建的基礎,民法的主體制度就是在意思自治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法律制度賦予并確保每一個人都具有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法律行為特別是合同來調整相互之間關系的可能性。人們把這種可能性稱為“私法自治”。意思自治與私法自治基本上是同義語。所謂私法自治,是指當事人可以依其自由意思創設、變更及消滅其私法上之生活關系。但兩者有一定的區別。私法自治是私法領域中的最基本原則,而私法既包括民法、商法等實體法,也包括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程序法。而意思自治是民事實體法中的基本原則。所以意思自治應包括在私法自治的內容之中。
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廣泛的行為自由。意思自治的實質就是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決定自己的事務,自由從事各種民事行為,最充分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意思自治原則包括在當事人的意思形成過程中的自由,以及在意思的表達過程中的自由,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其行為,確定參與市民生活的方式,而不受任何非法的干涉。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當事人有權依法從事某種民事活動和不從事某種民事活動。(2)當事人有權選擇其行為的內容和相對人。(3)民事主體有權選擇其行為的方式。(4)民事主體有權選擇補救方式。
其次,允許當事人通過法律行為調整他們之間的關系。意思自治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允許主體在從事民事行為,尤其在民事法律行為中,通過其自己的意志產生、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這就是民法中的任意性調整方法。該方法的特點在于,它并不是確立具體的行為準則,要求每一個民事主體都按照該準則行動,而只是劃定了一個界限和范圍,要求民事主體在該范圍之內自主行為,同時法律承認當事人之間通過自主協商而達成的合意具有優先于法律任意性規范使用的效力。承認民事主體根據其意志自主形成法律關系,并對其通過表達意思產生或消滅法律關系的效果予以承認。私法自治的手段是法律行為,而法律行為制度充分體現了民法精神或私法精神,通過法律行為,民事主體可以自主塑造自身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就是從事法律行為的民事主體希望發生的效果。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統轄了合同法、遺囑法和收養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于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的法律調整制度。
最后,確立了行政機關干預與民事主體行為自由的合理界限。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法無明文規定即為自由。因此,民事主體在法定的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自由,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國家就不得對其進行干預,則其享有的利益為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也不得限制和干預民事主體依據民事基本法律享有的財產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意思自治原則劃定了民事主體和行政機關的權限,確定了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
任何意思自治都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相對的,有限制的自由。在19世紀由于個人主義思潮的盛行,意思自治原則曾經被絕對化,但自20世紀以來,隨著壟斷的加強,國家加強了對經濟領域的干預,私法自治原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各國都在民法中擴大了對意思自治的限制,民法的三大原則都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對合同自由和契約自由的限制表現得尤為突出。民法的社會化和團體本位的思想越來越明顯,這一趨勢,也是在我國民事立法中采納意思自治原則時應當注意的。
[1]編者注: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基本原則是各法學院校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命題點,尤其北京大學。應對此原則多留意復習。
[2]編者注:此原則為考研指定用書中觀點,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民法》則以“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為原則之一。特請注意。
[3]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第10條對此做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