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民法概述

基礎知識圖解

配套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社會關系中,應由民法調整的是(  )。

A.某市人民政府罷免該市某局副局長職務

B.李某因非法印刷商標被罰款

C.甲、乙兩村因某塊土地的所有權歸屬發生糾紛

D.專利局對某發明專利予以宣告無效

2.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是指(  )。

A.經立法程序系統編纂的民法典

B.由民法專家編寫的著作

C.最高司法機關關于民法的解釋性文件

D.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百科

3.甲、乙在火車上相識,甲怕自己到站時未醒,請求乙在A站喚醒自己下車,乙欣然同意。火車到達A站時,甲沉睡,乙也未醒。甲未能在A站及時下車,為此支出了額外費用。甲要求乙賠償損失。對此,應如何處理?(  )

A.由乙承擔違約責任

B.由乙承擔侵權責任

C.由乙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D.由甲自己承擔損失

4.根據法律規定,下列哪一種社會關系應由民法調整?(  )(司考16年.卷三.單1)

A.甲請求稅務機關退還其多繳的個人所得稅

B.乙手機丟失后發布尋物啟事稱:“拾得者送還手機,本人當面酬謝”

C.丙對女友書面承諾:“如我在上海找到工作,則陪你去歐洲旅游”

D.丁作為青年志愿者,定期去福利院做幫工

二、多項選擇題

1.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的對象包括(  )。

A.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B.平等主體的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C.平等主體的農村承包經營戶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D.平等主體的個體工商戶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下列選項中不可以作為我國民法淵源的有(  )。

A.習慣

B.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C.某大學教授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專著

D.某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

三、名詞解釋

1.民法

2.財產流轉關系

3.人身關系

4.民法的淵源

四、簡答題

1.我國民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

2.民法與民法學有什么區別?

五、論述題

試論民事法律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之區別。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財產關系,A、B、D為行政法所調整。

2.答案:A。把握廣義民法和狹義民法之間、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之間的區別。

3.答案:D。根據《合同法》第13條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采取要約、承諾方式”以及第25條的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本案中,甲請求乙在A站喚醒自己下車,乙雖欣然同意,但并沒有受法律約束的意思,因此甲、乙之間并不成立合同。

4.答案:B。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不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也有很多受各種不同性質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而民事法律關系是依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

(1)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所以依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平等性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屬性。這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于行政、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征。本題選項A中,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征繳法律關系非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故不受民法調整,排除A選項。

(2)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社會關系的主體之間即使具有平等性,是當事人之間自主形成的,但如果沒有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之列,當然也不是民事法律關系。至于平等主體之間的哪些社會關系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應該屬于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就民法的價值判斷來看,本題選項中的C、D兩項即屬于不受法律調整(當然也不受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非法律關系,故排除C、D選項。

(3)本題B選項中,乙手機丟失后發布的尋物啟事屬于單方允諾,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3條的規定,“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受民法調整。綜上,B選項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D。民法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

2.答案:C、D。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民法的淵源。我國民法的淵源包括制定法和習慣。其中制定法中又包括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民事法律,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地方性法規中的民事規范,特別行政區的民事規范,國家機關對民法規范的解釋,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經有權的國家機關認可的習慣也是民法的淵源。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法理和判例是我國民法的淵源,但其在司法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判斷C、D項應選。

三、名詞解釋

1.答案: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答案:是指財產由一人(包括組織)向另一人轉移而發生的關系。財產流轉的主要內容是帶有經濟性質的商品交換關系,其典型表現是商品買賣關系。

3.答案:是與人身不可分離、以人身利益為內容、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兩類。人格關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身份關系是以特定的身份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例如配偶關系、父母子女關系等。

4.答案:是指民法的效力淵源,即根據民法的效力來源而劃分的民法的不同形式,包括制定法、判例、習慣以及法理等。我國現行民法的淵源為:(一)制定法:(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2)民事法律;(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4)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和經濟特區法規中的民事規范;(5)特別行政區的民事規范;(6)國家機關對民法規范的解釋;(7)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二)習慣:從法理上講,習慣必須由法律承認有法律效力后才能成為習慣法。在我國法律對習慣的效力未作一般規定而具體規定又少的情況下,經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指導性文件形式認可的習慣,可視為習慣法。(三)判例: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明文規定判例制,一般判例并無法律拘束力[1]

四、簡答題

1.答案:民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對人的適用范圍、空間適用范圍和時間適用范圍。民法對人的適用范圍,就是法律規范對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根據《民法通則》第8條第1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關于公民的規定,適用于在我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我國自然人、法人在國外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一般適用所在地的法律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民法在哪些地方發生法律效力。一般而言,我國民法適用于我國領土、領空、領海,包括我國駐外使館,以及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

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是指民法生效時間和失效時間,以及民事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有無溯及力。我國民事法律規范貫徹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一般沒有溯及力。但司法解釋中另有規定的除外。

2.答案:民法有時指作為一門部門法的民法,有時指作為法學學科的民法學。民法學是研究民法規范及有關學理的一門法律科學。民法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民法學是以闡明現行民法規范為內容的民法學,稱民法規范學,又稱民法解釋學。廣義的民法學包括民法哲學、民法社會學、比較民法學等。民法學的表現形式包括教科書、專著、學術論文和演說等。

民法與民法學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民法是指民法規范的總稱,或是指作為一個部門法的民法,也可能是指某個單行民法規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民法學只是一種學說,不具國家強制力。民法與民法學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民法學能影響民事立法,民事立法也會影響民法學;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總體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參考資料】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五、論述題

答案:好意施惠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容易混淆。好意施惠關系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代傳口信、代接訪客、好意領路等。好意施惠關系不是合同關系,無法律上的拘束力,當事人之間不產生債的關系,當然也就不發生給付請求權。好意施惠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要區別在于,好意施惠的行為人主觀上僅有負擔某種道義責任(義務)的意思,并無確立某種民事法律關系、使自己承擔法律上的義務的意思,也不獲得某種利益。因此,行為人的承諾沒有法律拘束力,也不因為未踐行其承諾而承擔法律責任;而民事法律關系則是一種受法律強制力保障的權利義務關系,違反義務將產生民事責任。


[1]根據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法發〔2010〕51號),最高人民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中卫市| 武鸣县| 视频| 吉隆县| 南平市| 衢州市| 巴林左旗| 田阳县| 潜山县| 安远县| 禄劝| 枣阳市| 敦化市| 同德县| 淮阳县| 泽普县| 颍上县| 寻甸| 罗江县| 齐河县| 合作市| 德安县| 静乐县| 安塞县| 海门市| 姚安县| 辽源市| 奉节县| 花莲市| 余干县| 隆尧县| 乐山市| 白河县| 顺义区| 瑞昌市| 高陵县| 丰城市| 安阳市| 七台河市|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