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公安創新的思考與實踐
- 尚建榮主編
- 2945字
- 2021-09-28 12:36:07
四、用哲學的路徑分析平安文化建設的可行性
考察一個新生事物是否具有可行性,也有多種途徑。當然,哲學的方法是根本的方法。我們認為,用哲學的路徑進行分析,主要是看它與傳統哲學文化的相諧度、與先進的哲學思想方法的契合度、與自身規定性的重合度。從這三個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平安文化建設自然具有它的可行性。
首先,它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自然契合。可以從和諧文化、修身文化、人本文化等三個方面進行考察。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哲學命題,和諧社會觀則是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是儒家、釋家和道家“三合一”的文明,無論是入世的儒家,還是出世的佛家與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和諧”。儒家孜孜以求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佛家念念不忘的是肉體與靈魂之間的和諧,而道家心向神往的則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三者之間,既存共性,又有互補,千百年來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也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傳統。特別是一直占據我國傳統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其人生觀歷來崇尚人倫和諧,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和者存,天下之道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等思想。這些思想和價值理念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不懈的追求。開展平安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人的和諧這一核心價值。這首先是實現個人自身內心的和諧,其后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個人與社會和自然及法律制度之間的和諧。通過實現人的和諧,達到社會的和諧。傳統儒家文化也提倡“居敬”“體仁”“存養”“立誠”。當心靈之“家”安立不住的時候,人存在的基礎必然發生動搖,平安也就無從談起。修身是人們自主地把一定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灌輸到自己的內心,變為自己的信念和習慣。其實質就是培養自己的理想人格,以提高自我精神境界,是每個人進入社會關系時的價值操守或倫理準備。中國自古就有修身的傳統。孔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提出人不僅要有“君子求諸己”的內省意識,還要“積善成德”“繼善成性”,要“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孔子還說“修己以敬”,要求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然后“修己以安人”,在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辦法讓別的人開心快樂,再后“修己以安百姓”,修煉自己并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他認為道德修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同時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并形成一套修身做人應世的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強調修身的不僅有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還有道家、釋家。如果說儒家是修身“入世”,那么道家則強調養性以全身。“儒道兩家的基本動機雖然同出于憂患,不過儒家是面對憂患而要求加以救濟,道家則是面對憂患而要求得到解脫。”
平安文化不僅是要在人們家門口、小區建立安全防護欄,也不僅是要在人們思想上筑一道治安安全、生產安全或出行安全的防線,還要在人們心里建立一道抗擊各種社會壓力沖擊的防波堤。心靈的寧靜才是平安的根本。在此,文化是最好的治療和撫慰劑。通過平安文化來調適社會心理、化解人們內心的沖突、指導人們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以人為本”的第一種含義是以人的價值為根本,注重人的價值的實現,表現出來就是“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第二種含義是以人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現出來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在我國古代,最早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在西漢劉向編成、匯輯管仲眾多思想觀點的《管子》“霸言”篇中,記述了管仲對齊桓公陳述霸王之業的言論。其中,有這樣一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與《詩經》齊名的《書經》則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強調“民為貴,君為輕”,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這都表明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文化的承載者、共享者。平安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主動實踐,也是對中國傳統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傳承和發揚。
其次,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的自然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有它的科學性、先進性,也有它的正統性、主流性和一元性。一個新生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這個土壤上能夠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必須要與這樣的哲學文化思想相契合。馬克思主義因果論認為,任何一個結果都不是任何單一原因的結果,是多種條件作用的結果。平安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政府要政治平安,老百姓要生活平安;公安政法機關追求社會平安,社會組織企求生產安全。但是,如何實現平安,結出“平安之果”,除了加強硬件防范這些物質的因素外,還有文化的因素、人的因素等多重因素。開展平安文化建設,正是認識到了“平安之果”的形成有著復雜多樣的原因,是對馬克思主義因果論的正確認識和實踐。當然,平安文化建設也與我們黨與時俱進的哲學理論、改革創新要求、文化強國的思想認識等哲學文化相契合。此外,這還與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的功能作用認識相適應,與馬克思主義由表及里的、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律相符合。
最后,它與中國平安哲學文化的自然契合。在中國的平安文化里,平安和平安建設都內含兩個維度。前者包含了外在的平安與內在的平安。后者則包含了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二者分別構成了平安和平安建設內在的矛盾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時,平安建設也有自身的規律特點。它是一個從不重視到越來越重視、由政府重視到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都重視、由注重硬件向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手抓、由片面重視物質建設忽視精神建設向二者并重、由強調外在平安無視內在平安向二者同等重視、由只重視物防技防建設忽視人的建設向二者同步推進的轉變。平安文化建設正是適應平安建設這一規律要求在人的層面和社會層面分別對這對矛盾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此外,平安文化建設也與中國傳統平安哲學觀點相契合。“現代平安文化如何建設?我們認為,重點要抓住兩個關鍵詞,即‘回歸’與‘發展’。這意味著要讓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好的、優良的東西回歸,同時要按照平安建設和文化建設自身的規律特點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抓創新和發展,形成先進的平安文化。”我們當前正在開展的平安文化建設雖然是個新生事物,但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傳統平安文化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發揚和充實。傳統平安文化中的平安哲學思想,如人們通過追求事物的平衡來保平安、通過相生相克的原理來消除不平安的相生相克的平衡觀,認為過滿則溢、過剛則折的中庸之道的全身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安危相易,福禍相生”的福禍相易的危機觀,“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福由己至,禍由己生”的吉兇由人的修養觀,“任其自然,萬事安樂;多心招禍,少事為福”“無多事,多事多患”的無為而治的行為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末亂”“君子治治,非治亂也”的治于未亂的防范觀,認為現世作惡死后便會下“地獄”的因果報應認知觀等,雖有糟粕,但也不乏精華。當下開展的平安文化建設,有的與之有精神上的血脈關系,有的與之有方法論上的借鑒,有的與之有道理上的相通,還有的與之有價值理念上的響應。由此,平安文化建設本身就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文化生態中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后、劃清積極與消極和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