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3572字
- 2021-09-28 12:22:05
2.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案
概 念
本罪是指故意煽惑、挑動群眾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78條的規定,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應當立案。
本罪屬于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行為,原則上就構成犯罪,無論群眾是否聽信其煽動,是否實際上造成危害后果,都應當立案追究。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秩序。所謂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指法律、行政法規在社會生活中的貫徹。法律、行政法規是我國法律淵源中效力等級比較高的兩個層次。法律,在本罪中僅指狹義的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基本法律,是指規定和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社會關系的法律。根據《憲法》第62條第3項規定,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指規定和調整由基本法律調整以外的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如《商標法》、《專利法》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行政法規,根據《憲法》第89條第1項的規定,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如《外匯管理條例》、《金銀管理條例》等。煽動暴力抗拒的法律、行政法規包括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已經頒布尚未施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例如,某人對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不滿,在看到報紙發布的法律條文后即煽動群眾,該法一旦施行即以暴力抗拒其實施,即屬煽動暴力抗拒已經頒布但尚未施行的法律的情形。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行為。
煽動,即煽惑、鼓動,是指以鼓動性言語或文字勸誘、引導促使他人去實施犯罪活動的行為。煽動的方式,包括用語言、文字、圖形等,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或者利用演說、張貼、散發、郵寄等形式,煽惑、鼓動群眾以暴力方式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
本罪所指群眾,一般應理解為3人以上的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多數人,也就是說煽動的對象至少是3人,否則不構成本罪。
暴力,是指用武力或者其他強制性手段;“抗拒”,指抵抗拒絕,即故意不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違反公民的守法義務,并公然對抗并拒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施行。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為本罪主體。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目的,即行為人實施煽動行為,其目的在于混淆視聽,蠱惑人心,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本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行為,無論其結果如何,都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實施了煽動行為,而被煽動群眾沒有實施或沒有完全實施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行為,不影響犯罪的構成,但可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煽動分裂國家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界限。兩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侵犯的客體不同,后二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安全;(2)煽動的內容不同;(3)對犯罪主觀方面的要求不同,后二罪一般要求行為人有危害國家安全的目的。如果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為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的,應按想象競合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因而應適用煽動分裂國家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二、本罪與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界限。兩罪的區別主要表現為:(1)侵犯的客體不同,后者侵犯的客體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2)煽動的內容不同;(3)主觀方面不同,后罪一般以激起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為目的。如果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為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激起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應按想象競合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以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定罪處罰。
三、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界限。《刑法》第277條妨害公務罪第1款“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和第4款“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的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后果的”,是妨害公務罪的兩種客觀表現。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是通過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履行公務來進行的,因而阻礙其公務執行也可看做阻礙法律、行政法規實施。但本罪所針對的不是具體的公務行為,而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再者,兩罪的客觀表現不同,后者表現為行為人以暴力、威脅的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或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職務或履行職責。如果行為人在煽動特定的多數人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規實施時,在煽動的具體內容中又有以暴力等方法阻礙公務行為的,應按想象競合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定罪處罰。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行為的證據:(1)利用電臺;(2)利用電視;(3)利用報紙;(4)利用刊物;(5)通過網絡;(6)通過演說;(7)通過張貼;(8)通過散布;(9)通過郵寄;(10)其他。2.證明行為人煽動暴力抗拒行政法規實施行為的證據:(1)利用電臺;(2)利用電視;(3)利用報紙;(4)利用刊物;(5)通過網絡;(6)通過演說;(7)通過張貼;(8)通過散布;(9)通過郵寄;(10)其他。3.證明行為人煽動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規實施造成嚴重后果行為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煽動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規實施其他行為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煽動暴力。(2)抗拒實施。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七十八條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生產、銷售煙草專賣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0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0年3月26日起施行 法釋〔2010〕7號)
第八條第二款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煙草專賣法律實施,構成犯罪的,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追究刑事責任。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草原資源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2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2012年11月22日起施行 法釋〔2012〕15號)
第四條第二款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草原法律、行政法規實施,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條的規定,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追究刑事責任。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法釋〔2013〕21號)
第九條 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犯罪,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的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