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8037字
- 2021-09-28 12:22:14
34.尋釁滋事案
概 念
本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哄鬧事,隨意毆打、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強拿硬要,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破壞社會秩序,情節惡劣或后果嚴重的行為。
立案標準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當立案:
(1)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2)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3)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4)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這是一種危害社會治安,威脅人民群眾人身和財產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的犯罪。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秩序,情節惡劣或者后果嚴重的行為。所謂“尋釁滋事”,是指在公共場所肆意挑釁,無事生非,起哄搗亂,進行破壞騷擾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四種行為: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隨意毆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風、取樂等不健康目的,無故、無理毆打相識或者素不相識的人。考察毆打行為是否為“隨意”,大致可從行為人的下述特性去分析:首先,看行為是否是“即時起意”、“一時性起”。毆打行為并非是因情勢的發展而發生,而是由行為人的“心情”和“脾氣”所致。其次,看行為人是否是“動輒”毆打他人,是否是“一貫性的”、“經常性”的行為。“情節惡劣”,主要是隨意毆打他人致1人以上輕傷或者2人以上輕微傷;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多次隨意毆打他人,等等。
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是指出于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的目的,無故、無理追趕、攔擋、侮辱、謾罵、嚇唬他人,往往表現為追逐、攔截、辱罵、嚇唬婦女。“情節惡劣”,主要指多次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持兇器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的;追逐、攔截、辱罵、恐嚇精神病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的;嚴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等等。
三、強拿硬要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強拿硬要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是指以蠻不講理的手段,強行索要市場、商店的商品以及他人的財物,或者隨心所欲損壞、毀滅公私財物。“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強拿硬要公私財物價值1000元以上,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的;多次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精神病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的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的;嚴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等等。
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是指出于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的目的,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制造事端,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主要是指公共場所正常的秩序受到破壞,引起群眾驚慌等混亂局面的。
上述行為如果情節較輕的,不構成犯罪,必須達到一定危害程度才能構成犯罪。也就是說,第一、二項行為必須達到“情節惡劣”的程度,第三項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第四項行為必須達到“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程度。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犯罪動機有的是為逞強爭霸,顯示威風;有的是為了發泄不滿情緒,報復社會;有的為了開心取樂,尋求刺激,獲取某種精神上的滿足。過失不構成本罪。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行為人只要實施了《刑法》第293條列舉的四種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的,即可構成本罪。實施這四種行為以外的其他尋釁滋事行為,不能按本罪處理。而且即使是實施了四種法定的行為,也必須是分別達到“情節惡劣”、“情節嚴重”、“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程度,才能構成犯罪。對于未達到上述規定程度的一般尋釁滋事行為,只能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處罰,不能以犯罪論處。
二、本罪與民事糾紛引發的鬧事行為的界限。一些公民因民事糾紛或個人恩怨在公共場所毆打、辱罵他人,在路上攔截、追逐他人,或為索要債務而強行拿走、毀壞、占有他人財產等行為,雖然在行為方式上與尋釁滋事犯罪相似,但都是事出有因,沒有無事生非、尋釁滋事的動機,一般不能作為本罪處理。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界限。隨意毆打他人,致人輕傷的,以本罪論。但毆打他人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視具體情況按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量刑。如何區別尋釁滋事與故意傷害行為呢?可以從以下三點辨析:第一,看案件發生場所。隨意毆打他人一般發生在公共場所。在這些地方,行為人為了建立和鞏固“勢力范圍”,需要更多的人對其“服氣”、“敬畏”,所以動輒毆打他人。而故意傷害行為人往往對于傷害場所精心選擇,有時為追求犯罪更易得手,會挑選人少、偏僻的場所。第二,看被害對象的特定與否。故意傷害的被害對象是特定的,尋釁滋事的被害對象一般是不特定的。從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系來看,故意傷害行為人與被害人一般存在糾紛或互有宿怨;尋釁滋事的侵犯對象往往是可以“置換”的,也就是不特定的。第三,看行為人對傷害結果所持的態度。隨意毆打他人致輕傷,行為人是基于逞強斗狠、稱霸一方等目的,但對于致人傷害的后果,行為人則一般持放任的態度,為間接故意。而故意傷害的主觀故意內容,一般以直接故意為主。
二、本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犯尋釁滋事罪有時也會造成交通堵塞、公共場所秩序混亂,甚至會造成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停工、停產,學校停課等后果,在形式上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基本相同。其主要區別在于:本罪的行為人多是無事生非、肆意挑撥事端,具有尋求刺激的動機;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行為人往往是事出有因,要達到某種個人目的,用聚眾鬧事的方式來要挾政府,施加壓力,沒有尋釁滋事的動機。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尋釁滋事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秩序行為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如下行為“情節惡劣”的證據:(1)追逐他人;(2)攔截他人;(3)辱罵他人;(4)恐嚇他人。4.證明行為人如下行為“情節嚴重”的證據:(1)強拿硬要公私財物的;(2)任意損毀公私財物的;(3)占用公私財物的。5.證明行為人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證據:(1)商店;(2)飯店;(3)舞廳;(4)影劇院;(5)展覽館;(6)運動場;(7)車站候車室;(8)公園;(9)其他。6.證明行為人尋釁滋事其他行為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情節惡劣;(2)情節嚴重;(3)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肆意挑釁;(2)無事生非;(3)起哄搗亂;(4)其他。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糾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處罰金。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03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法釋〔2003〕8號)
第十一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或者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06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法釋〔2006〕1號)
第七條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第八條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三、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節錄)(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08〕36號)
第三十七條 [尋釁滋事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持械隨意毆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嚴重影響他人正常工作、生產、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以上,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 法釋〔2013〕18號)
為依法懲治尋釁滋事犯罪,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行為人為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等,無事生非,實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認定為“尋釁滋事”。
行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發矛盾糾紛,借故生非,實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發或者被害人對矛盾激化負有主要責任的除外。
行為人因婚戀、家庭、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毆打、辱罵、恐嚇他人或者損毀、占用他人財物等行為的,一般不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經有關部門批評制止或者處理處罰后,繼續實施前列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的除外。
第二條 隨意毆打他人,破壞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節惡劣”:
(一)致一人以上輕傷或者二人以上輕微傷的;
(二)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三)多次隨意毆打他人的;
(四)持兇器隨意毆打他人的;
(五)隨意毆打精神病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六)在公共場所隨意毆打他人,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七)其他情節惡劣的情形。
第三條 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破壞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情節惡劣”:
(一)多次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二)持兇器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的;
(三)追逐、攔截、辱罵、恐嚇精神病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五)嚴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
(六)其他情節惡劣的情形。
第四條 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破壞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強拿硬要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以上,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以上的;
(二)多次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精神病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的財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五)嚴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生產、經營的;
(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五條 在車站、碼頭、機場、醫院、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起哄鬧事,應當根據公共場所的性質、公共活動的重要程度、公共場所的人數、起哄鬧事的時間、公共場所受影響的范圍與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是否“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
第六條 糾集他人三次以上實施尋釁滋事犯罪,未經處理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罰。
第七條 實施尋釁滋事行為,同時符合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敲詐勒索罪、搶奪罪、搶劫罪等罪的構成要件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
第八條 行為人認罪、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或者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可以從輕處罰;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節錄)(2017年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法發〔2017〕7號)
四、常見犯罪的量刑
(十三)尋釁滋事罪
1.構成尋釁滋事罪的,可以根據下列不同情形在相應的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
(1)尋釁滋事一次的,可以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
(2)糾集他人三次尋釁滋事(每次都構成犯罪),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可以在五年至七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
2.在量刑起點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尋釁滋事次數、傷害后果、強拿硬要他人財物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數額等其他影響犯罪構成的犯罪事實增加刑罰量,確定基準刑。
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法釋〔2013〕21號)
第五條 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法發〔2005〕8號)
九、關于搶劫罪與相似犯罪的界限
4.搶劫罪與尋釁滋事罪的界限
尋釁滋事罪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人實施尋釁滋事的行為時,客觀上也可能表現為強拿硬要公私財物的特征。這種強拿硬要的行為與搶劫罪的區別在于:前者行為人主觀上還具有逞強好勝和通過強拿硬要來填補其精神空虛等目的,后者行為人一般只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前者行為人客觀上一般不以嚴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方法強拿硬要財物,而后者行為人則以暴力、脅迫等方式作為劫取他人財物的手段。司法實踐中,對于未成年人使用或威脅使用輕微暴力強搶少量財物的行為,一般不宜以搶劫罪定罪處罰。其行為符合尋釁滋事罪特征的,可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印發〈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的通知》(節錄)(2014年4月22日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法發〔2014〕5號)
二、嚴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
對涉醫違法犯罪行為,要依法嚴肅追究、堅決打擊。公安機關要加大對暴力殺醫、傷醫、擾亂醫療秩序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查處力度,接到報警后應當及時出警、快速處置,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及時立案偵查,全面、客觀地收集、調取證據,確保偵查質量。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依法批捕、起訴,對于重大涉醫犯罪案件要加強法律監督,必要時可以對收集證據、適用法律提出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加快審理進度,在全面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依法準確定罪量刑,對于犯罪手段殘忍、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的被告人或者社會影響惡劣的涉醫犯罪行為,要依法從嚴懲處。
(一)在醫療機構內毆打醫務人員或者故意傷害醫務人員身體、故意損毀公私財物,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分別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處罰;故意殺害醫務人員,或者故意傷害醫務人員造成輕傷以上嚴重后果,或者隨意毆打醫務人員情節惡劣、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情節嚴重,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尋釁滋事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二)在醫療機構私設靈堂、擺放花圈、焚燒紙錢、懸掛橫幅、堵塞大門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醫療秩序,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經勸說、警告無效的,要依法驅散,對拒不服從的人員要依法帶離現場,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罰;聚眾實施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依法予以治安處罰;造成嚴重損失或者擾亂其他公共秩序情節嚴重,構成尋釁滋事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節錄)(1990年9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2號公布 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4月24日第二次修正)
第六十五條 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傷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在列車內,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敲詐勒索旅客財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節錄)(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5號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侵占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節錄)(199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5號公布 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6年11月7日第二次修正)
第五十三條 在體育活動中,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的,給予批評、教育并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