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3240字
- 2021-09-28 12:22:13
32.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案
概 念
本罪是指行為人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91條之一第2款的規定,構成本罪需要齊備三方面要素:行為人編造或者故意傳播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正常的社會管理秩序。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雖然沒有對公共安全造成有形的損害,但是,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的傳播會對公共秩序和公眾心理造成無形的危害,如引起大范圍恐慌或者導致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醫療、教學、科研等秩序無法正常進行等。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為人要有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而傳播的行為。這里的“編造”,是指出于各種目的故意虛構并不存在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這里的“傳播”,是指向不特定或者多數人散布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的行為。
二、行為人編造、傳播的必須是虛假信息。虛假信息的范圍包括險情、疫情、災情、警情。“險情”,即危險的情況,包括突發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情況以及其他危險情況等。如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建筑事故等。“疫情”,是指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情況,主要指傳染病。如H1N1流感、SARS、HIV等各種傳染性疾病。“災情”,即受災的情況。如火災、洪災、地質災害等。“警情”,是指社會發生治安、犯罪事件后,必須由警察出警察來維護社會穩定的突發性事件,或者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如各種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
三、行為人傳播的方式必須是通過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信息網絡,包括以計算機、電視機、固定電話機、移動電話機等電子設備為終端的計算機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以及向公眾開放的局域網絡。“其他媒體”主要指除了信息網絡之外的傳統的紙面媒體,如報紙、雜志等。
四、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必須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擾亂社會秩序,是指造成社會秩序混亂,致使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正常的工作秩序,公司、企業等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正常的醫療、教學、科研秩序受到嚴重干擾,甚至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明知是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而自己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動機有很多,如惡意中傷、制造恐慌、報復社會等,何種動機不影響本罪的認定。
罪與非罪
行為人因誤聽、誤信謠言,確實不知相關信息是虛假險情、疫情、災情或警情而傳播的,不構成犯罪。
此罪與彼罪
本罪與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界限。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是指故意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兩罪所侵犯的客體都是社會公共秩序,主體均為一般主體,主觀方面均為故意。兩罪的不同之處在于客觀方面:第一,兩罪編造、故意傳播的信息類型不同,本罪虛假信息的范圍包括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所涉及的信息包括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第二,本罪不處罰單純的編造行為,行為人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后,必須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才能構成犯罪;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處罰單純的編造行為,只要行為人編造了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不論是否實施傳播行為,都構成犯罪。第三,兩罪的信息傳播途徑不同。本罪的傳播途徑必須是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中的傳播途徑沒有限制,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或者通過信息網絡的。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住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編造的是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是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而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的證據。2.證明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有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虛構、編造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的行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造成嚴重后果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第二款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節錄)(2005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8號公布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0月26日修正)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節錄)(2007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9號公布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
第六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編造并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而進行傳播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暫停其業務活動或者吊銷其執業許可證;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對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